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与防范摘要:金融的全球化成为近年来发展的大趋势。
在这种新经济的背景下,国际金融业全球化的发展也就成为必然,这种趋势既促进了国际金融的极大发展,也加大了金融风险的范围。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经济背景下,我国银行如同世界金融机构一样面临着新的挑战,我国银行不仅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竞争压力,而且自身存在着积聚大量不良信贷资产的严重问题,这将会成为引发我国银行金融风险的一个根本原因。
本文首先把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与防范看作是一个制度或者制度框架,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分析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现状和成因,探索金融风险的一般规律性,寻找加强金融监管,保证金融的良胜运行对策方略。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金融监管,防范1 研究背景1.1金融全球化过程导致银行风险增加金融的全球化成为近年来发展的大趋势。
在这种新经济的背景下,国际金融业全球化的发展也就成为必然。
新兴金融市场的兴起和发展打破了原有的旧格局,使国际金融市场逐步扩展到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
国际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各类保险公司)在全球大量设立分支机构,形成全球性业务网络[ 1]。
同时,互联网的运用克服了不同地区之间时差的障碍,使国际市场的交易一体化。
这种趋势既促进了国际金融的极大发展,也加大了金融风险的范围。
出现债务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而国际金融组织面对巨大的国际资本流动,越来越显得力量不足,无法进行协调,防范国际金融危机的手段显得特别脆弱。
国际金融炒作活动,进一步加剧着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
由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市场之间传播敏感度的增强,使得一个市场的变化会迅速地传导给另一个市场,金融风险因素变得更加复杂,某一经济现象会在世界不同地区、不同金融市场之间进行传导,并形成连锁反应,风险产生的可能性更加突出。
由于国际资本流动,特别是金融市场固有的投机性,对一国的金融市场的冲击力和破坏性也越来越明显,进而波及到整个世界经济,使各国的经济发展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
例如:自90年代以来,1994年墨西哥发生的金融危机,1995年12月巴林银行的倒闭,1997年发生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等,都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损失。
这些也充分暴露了金融市场国际化、一体化的过程中,金融风险加剧。
1.2我国银行如同世界金融机构一样面临着新的挑战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经济背景下,我国银行如同世界金融机构一样面临着新的挑战。
金融市场之间连接越来越紧密,风险的传导机制越发密切,金融风险因素变得更加复杂。
在这种经济环境下,我国银行不仅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竞争压力,而且自身存在着积聚大量不良信贷资产的严重问题,这将会成为引发我国银行金融风险的一个根本原因。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资本在国际间流动的速度加快,这使得银行面临的市场环境日益复杂,国内金融环境也发生了变化,使我国银行同业间的影响日益加强,竞争加剧。
因此,在这种经济环境下,我国银行目前也面临着如何控制风险、消除风险存在的隐患,增强银行整体竞争力的任务。
就银行不良信贷资产形成的原因分析来看是多方面的,首先,我国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微观主体主要是以国有企业为主,而由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体制原因导致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不善,经济效益低下,及缺乏公司治理结构等原因使国有企业的预算软约束直接转化为国有商业银行系统的信贷软约束,致使国有商业银行系统存在着大量的不良信贷资产;同时,由于我国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融资机制、信贷结构以及商业银行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加速了银行不良信贷资产的形成,进一步加大了银行系统的金融风险产生。
1.3 研究现状及意义“前车覆,后车诫”。
研究和比较历史上各国、各区域的金融风险及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影响,有助于我们从金融风险控制与防范的角度,对经济运行机制、经济制度安排及政策设计等方面进行反思和重新认识,通过修正与完善经济运行机制、制度与政策目标体系,实现经济与金融的平衡发展。
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银行竞争不充分,银行资产质量低下,呆帐坏帐比重居高不下,国外群雄虎视耽耽,资本市场不完善,投机气氛过浓等等。
所有这些问题,稍有不慎,都会酿成大祸。
亚洲金融危机后,我国无论是政界、金融界,还是学者,都充分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采取很多措施加强监管、加强研究。
比如1998年国家增发2700亿元特别国债以弥补国有独资银行资本金的不足: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剥离银行不良资产;加强对信贷资金的监控以降低不良资产的比重;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内部调整以适应市场化、企业化的需要。
众多学者也纷纷对全球、对我国的金融形势进行研究、对比,发表了大量的有关金融风险的著作,为我国防范金融危机提供了理论的指导和操作的建议。
2 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内涵及现状2.1 金融风险的概念银行风险是预期银行业务经营和管理中因不确定因素导致事后造成的损失或不利目标实现因素的总称。
市场金融中,这种风险的大小必然通过价格形式加以量化和度量。
某种银行风险大,其经营与管理的综合成本就越高。
银行风险是一种导致损失的可能性。
金融风险可以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去识别或测量。
例如,测度银行风险损失,则用银行损失比银行资产;测度金融不利因素所反映的银行风险程度,则用银行风险性资产比银行资产。
金融风险既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
作为经济范畴,金融风险根源于:产权排他性、社会分工、预期不确定性、信息非对称性、人类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倾向。
作为历史范畴,银行风险在不同经济阶段、不同经济体制下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因此,经济金融生活中的不确定性是银行风险产生的必要条件或前提,具体经济金融环境和体制是银行风险产生、发展的充分条件。
下面先对银行风险一般成因进行扼要界定,然后重点以中国市场过渡期为背景,分析银行风险的特殊成因,以便于明确体制转换时,建立市场融资机制对银行风险识别、控制和防范的战略目标。
如果市场金融的风险具有分散性和可控性的特征,计划金融的风险具有集中性和匿藏性的特征,那么,转轨时期银行风险则具有迭加性和加速性的特征。
造成这种银行风险的原因,除上述银行风险产生的一般性因素之外,其根本原因则是制度性金融风险。
所谓制度性金融风险,是现行所采纳的习惯、道德、法律、规章等的缺陷和缺位,所引致的金融活动不确定性损失。
2.2银行风险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只要有银行业务活动存在,银行风险总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必然存在。
百分之百的无风险的银行业务在现实金融生活中不可能存在。
其客观性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市场经济主体的有限理性。
由于市场信息非对称性和主体对客观认识有限性,因而市场经济主体做出决策往往是不及时、不全面和不可*的,有时甚至是错误的,客观上可能导致经济金融运行中的风险产生;二是市场经济主体的机会主义倾向。
人类的天性有一种道德上的冒险精神和趋利避害动机,因而可能运用不正当手段钻制度、政策空子为其谋取私利。
投机、冒险和各种钻营性的客观存在导致银行风险不可避免;三是信用的中介性和对象的复杂性。
导致信用关系、借贷关系、数量供求互相交织连动。
因而,金融不可能永远无风险。
尽管银行风险是客观的,但是银行风险是可控的。
所谓银行风险可控性,是指市场金融主体依一定方法、制度对风险事先识别、预测、事中防范和事后的化解。
其依据是:首先,银行风险是可以识别、分析和预测的。
其次,人们可以依据概率统计以及现代化技术手段,建立各项银行风险的技术性参数。
再次,现代金融制度是银行风险可控性的有效手段。
金融制度是金融活动的一组约束金融主体行为,调节金融关系的规则(包括正式制度如法规、条例、管理办法等;非正式制度如道德、习惯等)它的建立、健全与创新发展,使金融行为主体受规则的有效约束,进而把银行风险纳入可控的组织保证之中。
正因为银行风险是可控的,才使健全现代金融制度具有现实意义。
银行风险是不同于经挤其他风险的一个最显著的特性是,银行的风险损失或失败,不仅影响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更突出的是导致众多的储蓄者和投资者的损失或失败。
这就是银行风险的扩散性。
其一,金融机构作为储蓄和投资的信用中介组织,它一头联结或聚集成千上万的众多储蓄者,是存款者的集中;另一头联结或聚集众多的投资者,是投资者的总代表。
银行经营管理的失败,必然连锁造成众多储蓄者和投资蒙受损失。
其二,银行业不仅向社会提供信用中介服务,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提供创造信用。
在保证存款支取兑付的同时,通过贷款可以创造派生存款。
因而,银行风险不仅具有原生存款和初始投资广泛的影响,而且还具有数量倍数扩散的效应。
进而,把握银行风险特性,不仅要从金融单元层面上认识,还要从多元、多层面、全面系统上认识。
银行风险往往不在爆发金融危机或存款支付危机时,一直可能因信用特点而表面掩盖金融不确定性损失的实质。
其主要原因表现在:一是因信用有借有还、存款此存彼取、贷款此还彼借,导致许多损失或不利因素为这种信用循环所掩盖;二是因为金融具有信用倾向发行和创造信用的功能,使得本属即期银行风险的后果,可能由通货膨胀、借新还旧、贷款还息来掩盖事实上的金融损失;三是因为金融垄断和政府干预或政府特权,使一些本己显现的银行风险,被人为的行政压抑所掩盖。
银行风险一旦爆发,不同于经济其他风险爆发只在既定的范围内均速变动。
因为,一旦某种情况下出现某笔或某几笔存款不能兑付时,这时越是存款兑付不了,就越是没有客户去存款,客户越是挤兑:越是挤兑和越是存款减少,就越是兑付困难,从而形成马太效应。
同时,贷款难以收回,越是贷款周转困难;越是周转困难,越是贷款难以收回,越是信用萎缩。
形成贷款循环“锁定”和恶性循环。
所以,一旦银行风险爆发,往往都伴有突发性、加速性,直到金融危机。
充分认识银行风险加速性的特征,对于高度重视银行风险的社会危害性是非常必要的。
2.3商业银行风险的内涵及基本特征2.3.1商业银行风险的内涵一般说来,凡是盈利的事业都有风险,商业银行所从事的货币信用业务是盈利事业,所以它也存在各式各样的风险。
与一般盈利性企业不同,商业银行保管着大量的社会财富,承担的风险相当大。
商业银行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业务经营和管理中因受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商业银行的资产、收入以及信誉等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这种可能性,存在于商业银行的所有业务中,也就是说,商业银行的每项业务无一不存在风险。
商业银行风险可以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去识别或测量。
一般来说,某商业银行风险大,就意味着其经营与管理的综合成本就越高。
2.3.2商业银行风险六大墓本特征(1)客观性银行风险是与银行业相伴而生的。
经济社会中经济人的行为和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决定了银行风险存在的客观性。
换而言之,只要经济运行中存在不确定性因素和信息不对称的情况,银行风险就必然存在,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另外,银行业不同于其他行业,自有资金占全部资产的比重一般较小,绝大多数营运资金都是来自存款和借入资金,因而银行业的特殊性地位决定了社会公众与银行业的关系,是一种依附型、紧密型的债权债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