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
教学目标:
1.认识“盐、屹”等12个生字,会写“潮、据”等15个字。
理解“笼罩、人声鼎沸、水天相接、横贯”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3.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师:在走近课文之前,请同学们先打开语文书,翻到第一单元篇章页。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汉江临眺/汉江临泛》(出示全诗),意思是远望江水好像流到天地外,近看山色缥缈若有若无中。
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是(生答:自然美景)。
再看右下角的两句话,我们可以了解到,本单元的阅读目标是(生答: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习作目标是(生答:推荐一个好地方,写清楚推荐理由)看来同学们对篇章页的使用都非常熟悉了。
2.那么,我们就进入这个单元第一篇课文的学习,看看课文向我
们展示的是一个是什么自然景象呢?(播放钱塘江大潮的视频)看完这个视频,同学们可以用一个词概括一下你的感受吗?(预设:奇特、壮观)你们知道这个潮在哪儿吗?(预设:钱塘江,引入资料袋)老师没有办法带同学们实地观看,但是今天啊,老师想带着同学们借助文字去领略钱塘江大潮的风采,发挥你的想象去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和壮观。
(板书课题:观潮)
二、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1.请同学们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把生字读准确,句子读通顺,难度的地方多读几遍。
边读边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桥潮的?
2.生字词教学
下面想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是不是都认真完成了,这里有几组词语,你们都掌握了吗?
(1)据说屹立踮脚(不要认半边熟字而读错)
(2)若隐若现人山人海(ABAC式,拓展)
(3)风平浪静山崩地裂
多音字教学(薄)
3.理清层次
同学们预习得可真棒!那我们来看刚刚留下的问题: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生答:时间顺序)那你能说说你
是如何发现的吗?(生例举相关词语:这一天早上—午后一点左右—过了好久)找得可真准确。
(1)借助时间词,再想一下,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呢?(填空)
课文先写(潮来前的景象),再写(潮来时的景象),最后写(潮去后的景象),表现了钱塘江大潮奇特壮观的景色。
(2)大家拿起笔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在书上给课文划分段落。
第二段(第2自然段):介绍潮来前的景象。
第三段(第3-4自然段):介绍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第四段(第5自然段):讲潮去后的景象。
(2)同学们有没有发现,第一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呢?(预设生答:写大潮总的特点)是啊,第一自然段是总体概括钱塘江大潮。
通过分段,我们能发现这篇文章是一篇按总分结构来写的。
三、精读潮来时部分
过渡: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这三幅画面,哪一幅让你的印象最深刻呢?(预设:潮来时)同学们的感受和老师一样,那今天我们就先去看看,钱塘江大潮来时的景象。
1.自由地读3、4自然段,思考从这两段文字中你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哪个画面让你的印象最深刻呢?找
到相应的句子读一读。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预设: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大潮的声音比作闷雷滚动,通过声音描写体现出了潮水的凶猛
师:你分析的可真具体,那请你用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潮水的来势凶猛吧!(生读)读得可真有气势,我的耳边仿佛真的有隆隆声传来,看来这潮水来势汹汹啊。
(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师:读完这句话,展现在你眼前的场景是什么样的呀?
生:通过“响声越来越大”可以想象到大潮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师:听完你的这句话,老师不仅仅是听到了大潮的响声,仿佛还看到了那独特的一线潮呢!同学们,你们想看吗?(生:想)PPT 出示
(3)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你读这句话的时候,语气越来越强烈,语速也越来越快,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大潮的气势越来越大,推进的速度也加快了。
岸边观潮的人情绪也愈加激动。
师:你说得可真好,看来这幅画面已经在你脑海中形成了。
(4)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师:你们知道一丈有多高吗?(生疑惑)古时候的一丈大约是现在的3.33米,那两丈多就是6、7米左右,相当于现在的两层楼房那么高。
(生惊叹)是呀,这浪居然如此之高,实在是(生:奇特壮观)那让我们闭上眼睛,边想象画面边读出这气势磅礴的浪吧!(生齐读)
(5)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请你来说说,这句话又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为什么使你印象深刻呢?
生: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浪潮比作千万匹白色战马,那么多战马一起飞奔而来的感觉一定很震撼。
师:你分析得可真好,其实这句话中啊,还有几个词语用得也特别到位,有同学能来说说吗?
生:浩浩荡荡,大潮气势浩大;山崩地裂,声音响亮,震耳欲聋!师:你真是有一双火眼金睛,词语被你一抓一个准呢!所以,我们在朗读的时候,不仅仅要有磅礴的气势,还要关注这些关键词!请男女生配合着来读一读这句话吧。
(男女配合读)
师:听了你们的朗读,如千万匹骏马般的大潮在我眼前飞奔,山崩地裂般的响声使我颤动。
师:我们在一起来读一读这两段话吧!从同学们的朗读中,老师感受到,观潮不仅仅是眼睛看,还要耳朵听,脑子想,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过渡语:想象了潮来时壮观的画面,有没有同学能来说一说,大潮是怎样变化的呢?老师给同学们一点小提示,这两段话中描绘了大潮三方面的变化,分别是潮声、潮头、潮势。
预设:(生1)潮声:传来隆隆的响声—越来越响—如同山崩地裂(生2)一条白线—水墙—白色战马
(生3)逐渐拉长、变粗—翻滚—浩浩荡荡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大潮的变化规律,作者将这三方面巧妙的结合,使大潮来时的景象更直观的展现在我们眼前!
师:其实作者在写潮来时的景象时,不仅仅写了大潮三方面的变化,还关注到了观潮的人。
一开始是(生答:人声鼎沸、踮着脚望),接着(生答:人群又沸腾起来)。
看来人们对大潮是非常的(生答:期待)人们的表现也从侧面烘托出大潮的奇特。
3.理清顺序背诵
师:感受了这两段话中大潮奇特壮观的景象,老师想请同学们尝试着背诵这两段话。
老师给同学们两分钟的时间自由背诵。
师:现在我们先来尝试着填空背诵吧!(生背)你们发现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吗?(生答:都是表示距离的词)是的,通过这些
词我们发现作者描写大潮的顺序是(生答:由远及近)
师:现在,老师要加大难度,大家都是小小观潮解说员,边看大潮来时的视频,边背诵。
四、结课
老师给同学们留下了小任务(读题),下一节课我们再一起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