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噪声常规监测标准和声环境质量标准样本

噪声常规监测标准和声环境质量标准样本

3.2.5环境噪声监测办法本原则规定了五类声环境功能区环境噪声测量办法。

本原则合用于声环境质量评价与管理。

一、测量仪器测量仪器精度为2 型及2 型以上积分平均声级计或环境噪声自动监测仪器,其性能需符合GB3785 和GB/T 17181 规定,并定期校验(注:现场普查达到Ⅲ型仪器规定,普通现场测量达到Ⅱ型仪器规定)。

测量先后使用声校准器校准测量仪器示值偏差不得不不大于0.5 dB,否则测量无效。

声校准器应满足GB /T 15173 对1 级或2 级声校准器规定。

测量时传声器应加防风罩。

(快慢档规定视周边重要声源而定)。

二、测点选取依照监测对象和目,可选取如下三种测点条件(指传声器所置位置)进行环境噪声测量:a)普通户外距离任何反射物(地面除外)至少3.5 m 外测量,距地面高度1.2 m 以上。

必要时可置于高层建筑上,以扩大监测受声范畴。

使用监测车辆测量,传声器应固定在车顶部1.2m 高度处。

b)噪声敏感建筑物户外在噪声敏感建筑物外,距墙壁或窗户1 m 处,距地面高度1.2 m 以上。

c)噪声敏感建筑物室内距离墙面和其她反射面至少1 m,距窗约1.5 m 处,距地面1.2 m~1.5 m 高。

开窗状况下测量。

三、气象条件测量应在无雨雪、无雷电天气,风速5 m/s 如下时进行。

四、监测类型与办法依照监测对象和目,环境噪声监测分为声环境功能区监测和噪声敏感建筑物监测两种类型。

A.声环境功能区监测A.1 监测目评价不同声环境功能区昼间、夜间声环境质量,理解功能区环境噪声时空分布特性。

A.2 定点监测法A.2.1 监测规定选取能反映各类功能区声环境质量特性监测点1至若干个,进行长期定点监测,每次测量位置、高度应保持不变。

对于0、1、2、3类声环境功能区,该监测点应为户外长期稳定、距地面高度为声场空间垂直分布也许最大值处,其位置应能避开反射面和附近固噪声源;4类声环境功能区监测点设于4类区内第一排噪声敏感建筑物户外交通噪声空间垂直分布也许最大值处。

声环境功能区监测每次至少进行一昼夜24小时持续监测,得出每小时及昼间、夜间等效声级Leq、Ld、Ln 和最大声级Lmax。

用于噪声分析目,可恰当增长监测项目,如累积百分声级L10、L50、L90等。

监测应避开节假日和非正常工作日。

A.2.2 监测成果评价各监测点位测量成果独立评价,以昼间等效声级Ld和夜间等效声级Ln作为评价各监测点位声环境质量与否达标基本根据。

一种功能区设有各种测点,应按点次分别记录昼间、夜间达标率。

A.2.3 环境噪声自动监测系统(重要用于定点监测)全国重点环保都市以及其她有条件都市和地区宜设立环境噪声自动监测系统,进行不同声环境功能区监测点持续自动监测。

环境噪声自动监测系统重要由自动监测子站和中心站及通信系统构成,其中自动监测子站由全天候户外传声器、智能噪声自动监测仪器、数据传播设备等构成。

A.3 普查监测法A.3.1 0-3类声环境功能区普查监测A.3.1.1 监测规定将要普查监测某一声环境功能区划提成各种等大正方格,网格要完全覆盖住被普查区域,且有效网格总数应多于100 个。

测点应设在每一种网格中心,测点条件为普通户外条件。

监测分别在昼间工作时间和夜间22:00-24:00(时间局限性可顺延)进行。

在前述测量时间内,每次每个测点测量10min 等效声级Leq,同步记录噪声重要来源。

监测应避开节假日和非正常工作日。

A.3.1.2 监测成果评价将所有网格中心测点测得10min 等效声级Leq 做算术平均运算,所得到平均值代表某一声环境功能区总体环境噪声水平,并计算原则偏差。

依照每个网格中心噪声值及相应网格面积,记录不同噪声影响水平下面积比例,以及昼间、夜间达标面积比例。

有条件可估算受影响人口。

A.3.2 4类声环境功能区普查监测A.3.2.1 监测规定以自然路段、站场、河段等为基本,考虑交通运营特性和两侧噪声敏感建筑物分布状况,划分典型路段(涉及河段)。

在每个典型路段相应4类区边界上(指4类区内无噪声敏感建筑物存在时)或第一排噪声敏感建筑物户外(指4类区内有噪声敏感建筑物存在时)选取1个测点进行噪声监测。

这些测点应与站、场、码头、岔路口、河流汇入口等相隔一定距离,避开这些地点噪声干扰。

监测分昼、夜两个时段进行。

分别测量如下规定期间内等效声级Leq和交通流量,对铁路、都市轨道交通线路(地面段),应同步测量最大声级Lmax,对道路交通噪声应同步测量累积百分声级L10、L50、L90。

依照交通类型差别,规定测量时间为:铁路、都市轨道交通(地面段)、内河航道两侧:昼、夜各测量不低于平均运营密度1 小时值,若都市轨道交通(地面段)运营车次密集,测量时间可缩短至20min。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都市迅速路、都市主干路、都市次干路两侧:昼、夜各测量不低于平均运营密度20min 值。

监测应避开节假日和非正常工作日。

A.3.2.2 监测成果评价将某条交通干线各典型路段测得噪声值,按路段长度进行加权算术平均,以此得出某条交通干线两侧4类声环境功能区环境噪声平均值。

也可对某一区域内所有铁路、拟定为交通干线道路、都市轨道交通(地面段)、内河航道按前述办法进行长度加权记录,得出针对某一区域某一交通类型环境噪声平均值。

依照每个典型路段噪声值及相应路段长度,记录不同噪声影响水平下路段比例,以及昼间、夜间达标路段比例。

有条件可估算受影响人口。

对某条交通干线或某一区域某一交通类型采用抽样测量,应记录抽样路段比例。

B、噪声敏感建筑物监测B.1 监测目理解噪声敏感建筑物户外(或室内)环境噪声水平,评价与否符合所处声环境功能区环境质量规定。

B.2 监测规定监测点普通设于噪声敏感建筑物户外。

不得不在噪声敏感建筑物室内监测时,应在门窗全打开状况下进行室内噪声测量,并采用较该噪声敏感建筑物所在声环境功能区相应环境噪声限值低10 dB(A)值作为评价根据。

对敏感建筑物环境噪声监测应在周边环境噪声源正常工作条件下测量,视噪声源运营工况,分昼、夜两个时段持续进行。

依照环境噪声源特性,可优化测量时间:a)受固定噪声源噪声影响稳态噪声测量1 min等效声级Leq;非稳态噪声测量整个正常工作时间(或代表性时段)等效声级Leq。

b)受交通噪声源噪声影响对于铁路、都市轨道交通(地面段)、内河航道,昼、夜各测量不低于平均运营密度1 小时等效声级Leq,若都市轨道交通(地面段)运营车次密集,测量时间可缩短至20 min。

对于道路交通,昼、夜各测量不低于平均运营密度20 min等效声级Leq。

c)受突发噪声影响以上监测对象夜间存在突发噪声,应同步监测测量时段内最大声级Lmax。

B.3 监测成果评价以昼间、夜间环境噪声源正常工作时段Leq和夜间突发噪声Lmax作为评价噪声敏感建筑物户外(或室内)环境噪声水平,与否符合所处声环境功能区环境质量规定根据。

五、测量记录测量记录应涉及如下事项:a)日期、时间、地点及测定人员;b)使用仪器型号、编号及其校准记录;c)测定期间内气象条件(风向、风速、雨雪等天气状况);d)测量项目及测定成果;e)测量根据原则;f)测点示意图;g)声源及运营工况阐明(如交通噪声测量交通流量等);h)其她应记录事项。

3.2.6 都市声环境常规测量(也叫例行测量)都市声环境常规监测,也称例行监测,是指为掌握都市声环境质量状况,环保部门所开展区域声环境监测、道路交通声环境监测和功能区声环境监测(分别简称:区域监测、道路交通监测和功能区监测)本原则规定了都市声环境常规监测检测内容、点位设立、监测频次、测量时间、评价办法及质量保障和质量控制等技术规定。

本原则合用于环保部门为监测与评价都市声环境质量状况所开展都市声环境常规监测。

乡村地区声环境监测可参照执行。

一、区域声环境监测1.目评价整个都市环境噪声总体水平;分析都市声环境状况年度变化规律和变化趋势。

2.点位设立参照声环境功能区普查监测法,将整个都市建成区划提成各种等大正方形网格(如1000m×1000m),对于未连成片建成区,正方形网格可以不衔接。

网格中水面面积或无法监测区域(如禁区)面积为100%及非建成区面积不不大于50%网格为无效网格。

整个都市建成区有效网格总数应多于100 个。

在每个网格中心布设1个监测点位,若网格中心点不适当监测(如水面、禁区、马路行车道等),应将监测点位移动到距离中心近来可测位置进行测量。

测点位置选取普通户外规定,监测点位高度距离地面为1.2 m~4.0 m。

3.区域监测频次、时间与测量量(1)昼间监测每年1次,监测工作应在昼间正常工作时段内进行,并应覆盖整个工作时段。

(2)夜间监测每五年1次,在每个五年规划第三年监测,监测从夜间起始时间开始。

(3)监测工作应安排在每年春季和秋季,每个都市监测日期应相对固定,监测应避开节假日和非正常工作日。

(4)每个监测点位测量10min等效声级,记录累积百分声级L10、L50、L90、Lmax、Lmin和原则偏差。

4.区域监测成果与评价(1)按照规定录入监测数据记录及监测记录成果。

(2)计算整个都市环境噪声总体水平。

将整个都市所有网格测点测得等效声级分昼间和夜间,分别进行算术平均。

所得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和夜间平均等效声级代表该都市昼间和夜间环境噪声总体水平。

(3)都市区域环境噪声总体水平按照下表进行评价都市区域环境噪声总体水平级别划分单位:dB(A)二、道路交通声环境监测(也可单独讲)1.选点原则(1)能反映都市建成区内各类道路交通噪声排放特性。

(2)能反映不同道路特点(考虑车辆类型、车流量、路面构造、道路宽度等)交通噪声排放特性。

(3)测点数量。

巨大、特大都市(人口300万以上)≥100个,大都市(人口100万~300万)≥80个,中档都市(人口50万~100万)≥50个,小都市(人口不大于50万)≥20个。

一种测点可代表一条或多条相近道路。

依照道路长度比例分派点位数量。

2.测点选取测点选在路段两路口之间,距任一路口距离不不大于50m,路段局限性100m 选路段中点,测点位于人行道上距路面(含慢车道)0.2m处,监测点位高度1.2~6.0m。

测点应避开非道路交通源干扰,传声器指向被测声源。

3.监测时间(1)昼间监测每年1次,监测工作应在昼间正常工作时段内进行,并应覆盖整个工作时段。

(2)夜间监测每五年1次,在每个五年规划第三年监测,监测从夜间起始时间开始。

(3)监测工作应安排在每年春季和秋季,每个都市监测日期应相对固定,监测应避开节假日和非正常工作日。

(4)每个测点测量20min等效声级,记录累积百分声级L10、L50、L90、Lmax、Lmin和原则偏差,分类(大型车、中小型车)记录车流量。

注:大型车为车长不不大于等于6m或乘坐不不大于等于20人载客汽车,以及总质量不不大于等于12t载货汽车或挂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