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思与法》第八章第二节我国的刑事法律制度
《思与法》第八章第二节我国的刑事法律制度
客观方面 实 施 了 什 么 行 为 犯罪客体 造 成 什 么 危 害
刑事法律制度
(1)犯罪的主体
A. 完全刑事责任能力
完全刑事 责任能力
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已满16周岁
具有刑事责任能力-有辨认 和控制自己的行为的能力
刑事法律制度
(1)犯罪的主体
B. 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
完全无刑事 责任能力
不满14周岁的人
刑事法律制度
2. 排除犯罪的事由
排除犯罪的事由,是指虽然行为人的行为在
第八章
了解法律制度 自觉遵守法律
第二节 我国的实体法律制度
内容 一、行政法 二、民事法律制度 三、经济法律制度 四、刑事法律度
重点
☆ ☆ ☆
难点
⊙ ⊙ ⊙
7学 时 1 3 1 2
刑事法律制度
四、刑事法律制度
内容 (一)犯罪概述 (二)刑罚制度 (三)犯罪种类
合计
重点 难点 ☆⊙ ⊙ ⊙
2学时 50分钟 30分钟 10分钟 90分钟
〔讨论〕以揭发别人隐私索取
钱财是否构成犯罪?
案例:高某与韩某系同厂工人。一天,高 某到韩所在车间办事,发现韩正与一女工 拥抱接吻,遂转身欲走。韩某怕事情暴露, 便求高保密。高趁机说:“行,你要给我 五百元钱,否则别怪我不讲义气。”韩无 奈只好同意。第二天将五百元钱交给了高 某。请问高某之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刑事法律制度
1. 犯罪的构成
犯罪构成是指依照我国 刑法规定的由相互联系、相 互作用的诸要件组成的具有 特定犯罪性质和社会危害性 的有机整体。
刑事法律制度
主体
犯罪 犯罪
客 体
犯罪
犯罪
客 观 方
面
主观方面
犯罪构成的四个要件
刑事法律制度
主观方面
犯罪主体 什么人 在怎样的心理状态下
犯罪构成四个要件,缺一不可
刑事法律制度
犯罪行为在犯罪构成中出于核心地位
如侵犯财产罪 抢夺
盗窃 罪
A.以隐秘、秘密罪的方式进行窃取公共、他人的财物
B.乘人不备,公开抢夺 抢劫 C.以暴力胁迫或诈罪其骗他方法实罪施的非法占敲诈有勒索
D.以虚构事实、隐瞒真相欺骗方法 罪
E.行为人对财物的所有人或保管人采取威胁、恫吓的 方法非法索取财物
(2)罪刑相当原则(即重罪重罚,轻罪轻 罚,无罪不罚,罪刑相当,罚当其罪)。
(3)适用刑法一律平等原则(即任何人犯 罪,在适用刑法上一律平等,不得有任何 超越法律的特权)。
刑事法律制度
(二)犯罪概述
犯罪是指具有 社会危害性、刑事 违法性、应受刑罚 处罚的行为。
贝卡里亚(1738~ 1794) 意大利法学 家。刑事古典学派 创始人。出身于米 兰没落贵族家庭,青 年时代参加北意大 利百科全书派的激 进青年组织。1764 年因写《论犯罪和 刑罚》一书而名闻 全欧,该书出版后即 被译成多种文字。
经法定程序鉴定,不 能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的 精神病人
刑事法律制度
(1)犯罪的主体
C. 相对无刑事责任能力
相对无 刑事责任能力
已满14周岁, 不满16周岁的人
只对犯了——
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 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 毒罪承担刑事责任。
刑事法律制度
(2)犯罪的主观方面
指犯罪主体对自己的行为危害 社会的结果所持有的心理态度,它 包括罪过(犯罪故意和犯罪过失)、 犯罪的目的和动机等几种因素。
刑事法律制度
(一)刑法的概念和原则1源自刑法的概念(分广义和狭义)广义:是指刑法典和单行刑事法律非刑法规范 性文件中的刑事规范。 狭义:是指规定犯罪和刑罚的一般原则和具体 犯罪与刑罚的法律规范的刑法典。
刑事法律制度
2.刑法的基本原则
(1)罪刑法定原则(即法无明文规定不为 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刑事法律制度
(2)犯罪的主观方面
直接故意 故意
间接故意
疏忽大意的过失 过失
过于自信的过失
主观上的过 错
刑事法律制度
〔案例〕乙自愿喝毒酒案(犯罪的主观方面)
被告人甲女与开办工厂的乙男勾搭成奸。乙因工厂不景气而 心绪不佳。为稳定人心,乙未将不景气的情况公诸于众,被 告人甲也不知晓。一日,乙与妻子、甲以及一个朋友吃饭喝 酒。劝酒时,被告人甲为乙斟酒,乙妻见状便阻拦说:“他不 会喝酒。”乙即说:“别说喝酒,就是‘1059’(即剧毒农药) 我也奉陪到底。”被告人甲便开玩笑地问到:“你家有‘1059’ 吗?在哪儿?”乙说“有,在西屋地上。甲便取来‘1059’农药, 当着大家的面将农药倒入乙的碗里,然后对乙说:“你喝啊?” 乙即问妻子道:“我喝啦?”乙妻开玩笑说:“你喝吧!”于是 乙便喝了一口。甲根本未料到乙真会喝,当即吓呆了,乙妻 见状急忙打掉乙手中的酒碗,用手抠乙的喉咙,想让乙把农 药吐出来,但未奏效,乙在被送往医院的途中死亡。
刑事法律制度
犯罪的故意——明知故犯
直接故意 必然,希望、积极追求 间接故意 可能,放任、任其自然、
既不积极追求也不设法避免
犯罪的故意
刑事法律制度
(3)犯罪的客体
犯罪客体,即我国刑法所保 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危害的社会 关系。
刑事法律制度
(4)犯罪的客观方面
指犯罪活动的客观外在表现。 犯罪客观方面具体表现为危 害行为、危害结果、犯罪特定的 时间、地点、方法等等。
评析:高某的行为已经触犯我国刑法第274条之规 定,构成敲诈勒索罪。所谓敲诈勒索罪是指犯罪 人对被害人采取恫吓的方法,索取财物的行为。 其特征:(一)该罪犯罪的客体主要是公私财物 的所有关系;(二)在客观方面,是行为人采取 了威胁、要挟等恐吓手段而迫使被害人交出财物 的行为;(三)在主观方面,是行为人必须出于 直接故意。即必须是具有以非法索取他人财物为 目的,加上其行为足以使被害人或财物安全受到 严重威胁。对于敲诈勒索罪,刑法第274条规定: “敲诈勒索公私财物的,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 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此案应根据以上 规定处理。
问:本案中,甲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如构 成犯罪,构成何罪?如不构成犯罪,请说明 理由。
〔评析〕
甲的行为不构成犯罪,因为她对乙的 死亡没有罪过。首先,她没有杀害乙的直 接故意;其次,她也无法预见乙会真的喝 剧毒农药。甲是在和乙开玩笑,并没有逼 迫乙喝农药。她认为乙作为一个成年人是 不可能自愿喝农药的,这种看法并无错误。 所以她对乙的死亡也不存在间接故意和过 失。对于甲来说,乙的死亡是一个意外事 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