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12-09-07作者简介:洪柳(1980 ),女,汉族,江西玉山人,硕士,讲师。
研究方向:教育经济、教育教学理论。
2012年12月第31卷第12期绵阳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M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Dec.2012Vol.31No.12建构主义理论下的课堂教学洪柳(广西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广西南宁530023)摘要:建构主义理论是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发展,是当代国际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思潮、新主流。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由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由教师灌输知识。
建构主义理论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起着巨大的作用和深刻的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建构主义;课堂教学;教学观;知识观;学习观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612x (2012)12-0147-04随着我国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和课堂教学的改革,建构主义理论以其独到的教学观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和深刻的影响,本文对建构主义理论下的课堂教学进行研究。
一、建构主义的内涵建构主义理论研究于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兴起。
建构主义理论是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发展。
从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再到建构主义,是当代教学理论的一场革命。
建构主义教学观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看来,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不一定是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获取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社会的情境和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一定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获取的。
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建构主义理论有利于学生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建构主义教学观(一)知识观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一种假设,而不是问题的终极答案,唯一解释和绝对权威。
随着人们认知能力深化和发展,会出现新的假设、假说或解释。
在解决具体问题时,没有绝对一成不变的知识,没有教条化的使用,知识并不是一用就灵验,而是需要人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具体的问题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加工和再创造。
该理论还认为,人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存在着个人的差异性,尽管这些知识可以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都是以相同的思维方式去认识和理解这些问题。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不同的人在认识和理解知识和问题时会依据自己的经历、经验、体会和背景去构建自我认知。
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知识的获取不是人云亦云,不是外在的给予,不是教师的灌输。
知识是通过学习者自我对新知识的建构而获取的,是学习者依靠自我的经验、理解和认识对新知识进行分析、检验和批判而生成得到的。
(二)学习观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不应完全接受性、被动性的学习。
学生不是学习指令的接受器。
教师不应教条式地向学生填塞和灌输知识,教师教什么知识,学生就学什么知识,教师让学生记什么知识,背什么知识,学生就照搬照抄,死记硬背什么知识。
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生应积极、主动、发现性地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观提倡学生可以通过内生性去主动构建知识。
这种知识的建构是学习者自我内生性的建构,而不是由其父母、师长或他人代替完成。
但知识的学习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下去建构,即学习者需要通过一些人的帮助,通过协同合作活动而实现意义构建。
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良好教学环境中的四个环节。
教学情境的设计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必须对学生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有益。
协作是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协同合作。
学习者通过协作搜集学习资料、分析学习资料,提出与验证假设,评价学习成果,进行有意义的最终建构。
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交流和讨论该怎样实施与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会话在协作过程中不可或缺。
学习者在协作中会话,在会话中协作。
在会话过程中,学习者通过语言交流让思维迸发出智慧之光,让协作学习的小组成员分享学习的成果。
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终极目标。
在意义构建的学习环节中,启发学习者分析、思考和理解事物的特点、性质、规律以及事物和事物之间的联系。
学习者根据其内生性的经验而获取知识,而不是靠死记硬背和教师的灌输获得知识和能力。
因此,教师应该帮助学习者学会主动学习,才能完成意义建构。
三、建构主义理论在课堂教学的应用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中启发和引导新的知识和经验的生成。
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建构主义理论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一)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建构主义理论重视学生发展对整个问题或任务的自主权。
建构主义理论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强调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由教师把知识移植到学生的头脑中,教师说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念什么,学生记什么。
该理论强调学生主动探索性、主动发现性,自主性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不是零基础,脑袋不是空空如也的。
学生在平日的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并已形成了丰富的经验。
对衣食住行、学习和社会实践,对自然、人与社会都或多或少的有自己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一些问题的处理上,学生虽然之前没有经历过这样的问题,没有直接经验,但当这些问题出现的时候,学生往往也可以凭借自我内生性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自我认知、自我分析和判断,形成自我对这些问题的一些解释,并且在事实上他们运用自我的的这些理解和解释能够做出合乎逻辑的假设。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
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能力。
教师不应只是知识的传递者,呈现者,教师应重视学生自我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学生的表述,与学生互动交流,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引导、启发学生获取更多有意义有价值的知识。
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给学生讲授新课时,不是让学生一点功课都不做就来听课,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自主性学习的重要性。
教师让学生提前预习新课,通过让学生在预习新课的自主性学习中发现问题,在问题中进行思考,带着问题来听教师讲新课以增强自己对问题对知识更好的认识和理解。
而不是满盘接受老师讲的东西。
再比如:有些学生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实事热点问题拓展学生的信息面和知识面,以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类对于宇宙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
学生对于太空知识的也是充满着好奇与向往的。
2012年6月对于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而言又建造了一个光辉的业绩。
天宫一号与神州九号成功完成首次载人交会对接,并顺利完成飞行任务。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把理论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应用建构主义理论的思想给学生抛砖引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内动力和主动探索精神。
教师采用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思想在整个教学环境中,让学生处于主动发现、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建构意义的主体认知位置。
让学生体验问题情境,经历探究、自主性学习过程获取丰富的经验,提高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打破学生对探究科学学习的神秘感。
天宫一号与神州九号成功完成首次载人交会对接,并顺利完成飞行任务的教学案例有利于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有利于培养学生会思考、能发现、勇探索的自主性学习意识、能力和善于发现问题的科学精神。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空间,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追求真理、敢于攀登科学高峰的品质和信念。
(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性学习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合作与交流的作用。
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因而世界上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但学生通过合作与交流可以使得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体现在教师和学生角色及其作用的巨大改变上。
建构主义在教学中的应用给学习带来了一场革命。
建构主义教学观倡导教师是知识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反对以教师为中心,反对教师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
这种理论强调学生是知识构建的主体,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被填灌对象。
在该理论看来,学习是一种意义建构的过程,是在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协作和互动实现。
该理论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设计真实、具体的任务或问题来支撑学生开展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支持和激发学生思维的学习环境和问题情景,提供机会并支持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
教师在建构主义理论下的课堂教学不是将知识以成品的方式交给学生。
学生在建构主义理论下的课堂教学中的学习也不是拿来主义,而是学生通过自己与外部环境的交互活动主动获得知识的过程,是建构知识意义与价值理念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或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在现实教学环境中通过合作性学习,探索知识,迸发智慧火花的交流互动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合作性学习。
教师可以给学生分学习小组,学生在学习小组里进行合作学习,组员之间互相交流,分享学习资源和学习心得。
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和探究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与沟通,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理解和领悟更深刻和更全面。
学科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课堂与同学之间和教师进行讨论,学生从同学身上和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教科书中学到的多。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公平地对待学生,尊重、理解学生,让学生树立合作与沟通意识,引导学生要互相尊重与帮助,合作交流与学习。
教师不能以传统的绝对权威的形象高高在上,要求学生对自己绝对服从,听从自己说的一切,凡是教师说的都是对的,反对学生提出不同意见或建议,搞一言堂。
只有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真正做到了平等相待,协同合作,交流与沟通,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主体的建构主义理念才能得以落实。
(三)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以防止造成教育千人一面的现象。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每个个体都是有自我独特的属性的一面。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和主体发展意识。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的动力,是时代赋予教育的神圣使命。
教师不拘泥学生多元化的思维,不束缚学生的求真知的头脑,不设置障碍剥夺学生追求无限创意的美好憧憬。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创新性人才的培养直接关系到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
然而传统的教育中培养的学生恰恰缺少这种探索意识和精神。
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以适应知识经济对人才的要求。
当今生活日新月异,高科技新产品成出不穷,IPAD,IPHONE 4S这些当下很新很火的电子通讯产品也将很快地被在研发中更新问世的新产品而取代。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勤思考,爱钻研的创造性学习精神,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多问问自己还有没有什么其它更好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