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天津高职升本机密★启用前2008年天津市高等院校“高职升本科”招生统一考试语文基础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1I卷两部分。
第1卷l至3页,第I卷4至11页。
共15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1卷(选择题共15分)注意事项:1.答第1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本人考试用条形码贴在答题卡的贴条形码处。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在试卷上的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人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 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傅雷》一文刻画人物的特点是A.采用对比映衬B.描写生活细节C.采用类比和对比D.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2.《迢迢牵牛星》表达了诗人A.对知己难遇的悲伤B.对兄弟离别的伤感C.对朋友的牵挂D.对丈夫的思念3.李白《行路难》是一首A.近体诗 B. 乐府诗C.五言诗D.七言诗4.对《人生的境界》一文的结构形式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总一分 B. 分一总C.并列式D.总一分一总5.《汉代艺术的美学风貌》一文运用比较法进行论证时,是把汉代艺术A.与魏晋六朝艺术作比较B.与唐C.李清照D.王安石6.在《奇妙的克隆》中,人类研究克隆动物经历的过程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①克隆鲫鱼②克隆黑斑蛙③克隆绵羊“多利”④克隆鼠⑤克隆爪蟾A.⑤—②—①—④—③B.①—③—④—⑤—②C.④—⑤—②—③—①D.③—①—⑤—②—④7.《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属于A.小令B.叶儿C.套曲D.带过曲8.在《哈姆雷特》第三幕第一场中没有出场的人物是A.奥菲利亚B.波洛涅斯C.麦克佩斯D.罗森格兰兹9.被高尔基称为“第一流艺术家”的是A.托尔斯泰B.茨威格C.莎士比亚D.契诃夫10.对下列成语的出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移风易俗——《谏逐客书》B.缘木求鱼——《齐桓晋文之事》C.祸起萧墙——《季氏将伐颛臾》D.兴利除弊——《刑赏忠厚之至论》机密★启用前2008年天津市高等院校“高职升本科”招生统一考试语 文 基 础题号二 三 四 五 六 七 总分注意事项:1. 答第Ⅱ卷前,考生须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2. 考生须用蓝、黑色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上。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计1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1. 《黄山记》中写了在黄山之巅见到的四种奇观,其中以 为主。
12. 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是 。
得分 评卷人13. 鲁迅在《灯下漫笔》中说:“但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
” 这里所说的“人的价格”指的是 。
14. 冯友兰认为人生境界可以划分为四个等级,其中最高的是 。
15. 在《种树郭橐驼传》中借种树之道比喻 。
16. 辛弃疾的词集是《 》。
17. 李斯继承了商鞅、荀卿等人的思想,是战国后期 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18. 诗作情感细腻,内容含蓄,写过《猛虎集》,追求唯美的“新月派”诗人是 。
19. ,铜雀春深锁二乔。
20. 执手相看泪眼, 。
三、词语解释题:解释句中加点词的词义。
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1. 盂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22. 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得分 评卷人23.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
24. 向.之浅斟低唱者出。
25. 料峭..春风吹酒醒。
26.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27. 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
28.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29. 纲必须能领目,目必须附.丽于纲。
30. 水草好葳蕤..。
四、翻译题:将下列各小题中划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1. 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32. 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
33. 千里澄江似练。
34.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得分 评卷人35. 趋义者不知所向。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6. “我们早就说过,蒋介石已经失了灵魂,只是一具僵尸,什么人也不相信他了。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它的作用是什么?37. 在《西湖七月半》一文中,第二段已对五类游客分别作了描述,而第三、四两段作者又以两个具体场面,对真假看月者作了比较,这样是否显得重复?为什么?38. 从《菊花》一文可以看出古人对菊花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转变过程? 得分 评卷人39.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叙述事件的角度有什么特点?运用的主要表现方法是什么?40. 请示与请求批准函在用法上有什么区别?六、简析题:本大题共40分。
41. 阅读下面的文字,并回答问题。
(8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1) 这几句诗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6分) 得分 评卷人(2) 这几句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2分)42.阅读下面的文字,并回答问题。
(8分)彼齐云、落星,高则高矣!井干、丽谯,华则华矣!止于贮妓女,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
吾闻竹工云:“竹之为瓦,仅十稔,若重覆之,得二十稔。
”噫!吾以至道乙未岁,自翰林出滁上;丙中,移广陵;丁酉,又入西掖。
戊戌岁除日,有齐安之命。
己亥闰三月,到郡。
四年之间,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惧竹楼之易朽乎?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
(1) 第一自然段是采用什么方法来刻画竹楼的? (2分)(2) 第二自然段详写作者的经历,其作用是什么? (3分)(3) 上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3分)43.阅读下面的文字,并回答问题。
(8分) 文章的“不通”有多种,最厉害的是上气不接下气,上段上句的意思没有交代清楚就搁起,下段下句的意思没有伏根就突然出现。
顺着意思的自然生发,脉络必有衔接,不致有脱节断气的毛病,而且意思可以融贯,不致有前后矛盾的毛病。
打自己耳光,是文章最大的弱点。
章实斋在韩退之《送孟东野序》里挑出过一个很好的例。
上文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下文接着说“伊尹鸣商,周公鸣周”,伊尹、周公并非不得其平。
这是自相矛盾,下文意思不是从上文意思很逻辑地生发出来。
(1) 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2分)(2) 章实斋认为韩退之的文章存在什么瑕疵?在这段话中,作者认为写好文章应该做到什么?(4分)(3) 上文提到的“章实斋”是哪个朝代的人?(2分)44.阅读下面的文字,并回答问题。
(8分) 贾政冷笑道:“倒休提这话!我养了这不肖的孽障,我已不孝。
平日教训他一番,又有众人护持他。
不如趁今日结束了他的狗命,以绝将来之患!”说着便要绳来勒死。
王夫人连忙抱住哭道:“老爷虽然应当管教儿子,也要看夫妻分上。
我如今已将五十岁的人,只有这个孽障,必定苦苦的以他为法,我也不敢深劝。
今日越发要他死了,岂不是有意绝我?既要勒死他,快拿绳先勒死我,再勒死他!我们娘儿们不如一同死了,在阴司里也得个依靠。
”说毕,抱住宝玉放声大哭起来。
(1) 这段文字主要通过什么方法描写人物的? (3分)(2) 这段文字显示出贾政和宝玉的对立,其实质是什么? (2分)(3) 这段文字反映出王夫人怎样复杂的内心世界? (3分)45.阅读下面的文字,并回答问题。
(8分)音乐的灵魂我们身边不乏有各式的音乐,在体魄健全的人看来,音乐不外是装点生活的一种方式,一种人性的张扬,甚至是一种招徕。
电视画面上那个弱智的周舟,生活近乎难以自理,一旦握起指挥棒,悠扬的乐声随即流淌在棒端,那份怡然自得的神韵,着实让人回味不已。
我无法回答是什么力量,使他变得如此的睿智。
我也无法解释,中国残疾人艺术团里那个刚出了一盘《光明随想》CD唱片的盲人金元辉,是如何在黑暗的世界里娴熟地演奏钢琴,而且极为出神入化。
于是,我便认为是音乐走进了他们的心灵,音乐是有灵魂的。
音乐创造了无数的大家,海顿、格鲁克、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勃拉姆斯、施特劳斯、马勒、勋伯格。
他们的光辉至今照耀在欧洲大地,照耀在人类的浩宇。
多瑙河上的帆船、阿尔卑斯山下的牧场,无一处不传响着大师们创造的经典。
美丽的俄罗斯大地上到处可见柴科夫斯基音乐中飞翔的天鹅和一泻如洗的天鹅湖。
音乐是有灵魂的。
音乐刻画着人类灵魂的普遍状态。
“是以师旷觇风于盛衰,季札鉴微于兴废,精之至也。
夫乐本心术,故响浃肌髓。
”(刘勰《文心雕龙·乐府》)师旷季札能从乐调里看出各诸侯国的兴亡,是师旷季札聪慧?非也。
刘勰说得好,音乐本来是用以表达人的心情的,所以它可以深入到人的灵魂深处。
难怪人们听到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就能真切地感受到天真的“鳟鱼”被渔夫欺骗,捉到了岸上,仿佛也看到自由与桎梏,无邪与欺骗,天真与狡诈,命运的作弄与挣扎。
“鳟鱼”的命运,有时不也就是人类的命运吗?音乐使人陷入哲学的深思。
我惊诧于音乐的力量,它隐藏在人类精神家园的深处。
世界不是所有人都能触摸到它,“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巍巍乎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列子·汤问》)伯牙、钟子期算是历史上知音的最佳代言人,是音乐沟通了两个本不相干的生命个体。
人的灵魂深处栖息着音乐的灵魂,音乐的灵魂维系着人类的灵魂。
汉代司马迁曾断言:“故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
”音乐“感心动耳,荡气回肠”。
音乐是有灵性的,音乐的灵性穿透时空,人类搭乘航天飞机飞越外星球,人类把地球与外星人沟通的媒介交给了音乐,也许只有音乐才是地球人最好的表达方式。
有谁能诠释尽音乐,又有谁能读尽音乐。
音乐犹如幽灵,钟情于每一个热爱它的人。
音乐没有高贵和浅陋,贝多芬的悲怆,莫扎特的高贵,柴科夫斯基的忧郁和凄苦……音乐根植于全人类,它寄予着人类的思考,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音乐,人们用音乐来表达民族精神。
西方会因有莫扎特的钢琴曲而自豪,东方也会因为有刘天华的二胡而欣慰;西方会因有《马赛曲》而热血沸腾,东方也会因《义勇军进行曲》将一个民族凝聚在一起。
透过音乐,我们即可窥见一个民族的全部精神力量。
即使跨越千山万水,飘扬过海,音乐最终极的能量没有变。
在第55届戛纳电影节上,当波兰导演罗曼·波兰斯基听到他的作品《钢琴家》获得金棕榈奖时,刹那间,他的眼泪一下子流了下来。
电影中以波兰钢琴家斯波尔曼为代表的犹太人反抗纳粹的命运,其实就是音乐的命运,音乐不会因自然灾难毁灭,更不会毁灭在人类自己制造的灾难里,音乐的精神是永恒的。
音乐,犹如文字般的描绘,画面般的铺展。
面对有灵魂的音乐,我们不需任何心服,便也有了一份平和,一份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