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生态系统服务及管理战略

中国生态系统服务及管理战略

{售后服务}中国生态系统服务及管理战略课题组成员课题组中外组长:陈宜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全国人大常委、中科院院士BeateJessel德国联邦自然保护局局长、教授课题组中外成员:傅伯杰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雷光春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院长、教授高吉喜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副司长、研究员马超德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淡水项目主任于秀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LeonBraat荷兰瓦格宁根大学国际自然政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PeterKareiva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首席科学家(2009年11月前)NordinHasan国际科学理事会亚太区办公室主任、教授JohnSoussan斯德哥尔摩环境研究所亚洲中心教授(2010年4月前)LailaiLi斯德哥尔摩环境研究所副所长、教授(2010年4月后)特邀专家:JamiePittock世界自然基金会研究员、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芬纳环境与社会学院赵士洞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课题组协调员:姜鲁光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国勤中国科学院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秘书处内容提要生态系统服务是人类从生态系统中获取的各种惠益。

近年来,生态系统服务与管理理念发展很快,为科学决策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了将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密切结合的综合框架。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简称国合会)生态系统服务与管理战略课题组以森林、草地与湿地生态系统为重点,旨在展示生态系统管理的经济社会效益;提供国内外生态系统管理的范例;提出将生态系统服务纳入政府决策的政策建议。

中国处于快速经济增长阶段,贯彻科学发展观,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并已取得了世界瞩目的骄人业绩。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也伴随着淡水、食物、森林等资源的过度开发,并由此导致了生态退化。

中国有限的自然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系统能否支撑中国未来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为了避免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实现绿色经济发展的目标,中国应走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的道路,不断提升生态系统服务的能力。

为此,课题组建议:建议1:制定新的《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统筹部署全国的自然保护与生态建设以《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国家生态保护纲要》为基础,制定新的《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将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来指导各部门、各地区和重要流域生态保护与建设的规划与协调管理,实现生态系统管理“全国一盘棋”。

该规划应以构建健康与可持续的生态系统为目标,以维持和优化多种生态系统服务为出发点,重视生态系统综合评估,优先区设定以及政策保障。

该规划应在领导小组和专家组的指导下制订和实施。

建议2:分类管理、突出重点,提高森林、草地、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能力应采取多种措施来提高森林、草地和湿地生态系统服务的能力,在一些关键地区尤为如此。

要平衡不同生态系统服务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平衡供给服务与支持服务的关系,使增加近期财政收入的决策不会对生态系统健康造成长远负面影响。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应以提高生产力和多种生态系统服务能力为目标,保护天然林,改造次生林,集约经营人工林;开展退化草地恢复和草地牧业管理,遏制草地进一步退化的趋势,提高防风固沙和防治沙尘暴的能力;保护天然湿地,扩大湿地类型保护区,控制过度捕捞,维持和恢复江湖与湿地连通与环境流;尽快完成湿地与自然保护区保护的法制建设。

建议3:加强各级政府在生态系统管理的综合协调,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局面生态系统管理的成功取决于各级政府在生态保护与建设中的有效协调,取决于各类社会团体(企业、社区、NGO等)的广泛参与。

在省级层面,应建立生态系统管理的协调机构或机制,促进跨部门的协调与合作;在县级层面,应促进利益相关方的广泛参与,保证生态系统管理项目顺利实施。

江西省山江湖开发治理委员会和四川宝兴县生态系统管理领导小组的经验与做法值得借鉴和推广。

建议4:推进实施生态补偿政策,增强对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的长期投入近十多年中央政府的工程项目投入和财政补贴在森林、草地和湿地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方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鉴于生态系统管理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继续执行现有的国家生态建设工程和农户补贴政策;在中西部生态脆弱区实施新的生态保护与恢复工程,将江河源头区、严重水土流失区、重要饮用水源地、自然保护区等纳入支持范围;大幅度提高公益林补偿标准;对农村实行“以奖促治”的财政激励政策,城镇居民通过市场对生态系统产品(如淡水等)付费,政府则对难以进入市场的调节服务和支持服务(如洪水调蓄)进行补偿。

建议5:加强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估,提高对生态系统管理的科技支撑能力黄土高原等地生态建设项目说明,长期生态系统监测与研究至关重要。

目前中国面临着一些新的生态风险问题与挑战,例如,气候变化与极端气候事件、碳汇等,这些问题可能影响中国的长远发展和国家利益。

因此,迫切需要进一步提升我国生态系统管理的科技支撑体系,包括生态系统长期监测、研究与评估。

建议建立国家层面的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开展五年一次的国家生态系统状况评估,推动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适应性的监测、研究与示范,开展生态系统管理的教育与培训工作。

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管理;森林;草地;湿地1.引言为加强中国的自然保护与生态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简称“国合会”)于2008年12月成立了中国生态系统服务与管理战略课题组(简称“课题组”),主要研究对象为森林、草地、湿地生态系统。

课题组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全国人大常委陈宜瑜院士、德国联邦自然保护局局长BeateJessel教授担任中外组长,9名中外课题组成员和2名特邀专家均为来自政府部门、国际组织和研究机构的资深专家,另有20多名支持专家承担了课题组的具体研究任务。

课题组组织了2次国际研讨会、4次工作会议和4次国内外实地考察,召开了一系列情景分析与案例研究专题讨论会,并走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农业部、环境保护部、国家林业局等部门,进行专题咨询和征求意见。

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本报告界定了生态系统服务与管理的基本概念与内涵,评估了中国生态系统及其管理现状,系统分析了国内外案例研究的经验与未来变化情景,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提出了推进中国生态系统管理、提高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的政策建议。

课题组的工作框架见图1.1。

图1.1生态系统服务与管理战略课题组工作框架服务的形成提供了基础,同时也有其特定的内在价值。

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之间的关系见图2.1。

图2.1生物多样性为所有生态系统服务的形成提供支持,同时这些生态系统服务对人类福祉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4生态系统的各种服务之间密切关联,任何一种生态系统服务的变化,必将影响到其他服务的状况(如图2.2和图2.3)。

应当特别注意的是,过分强调食物生产等生态系统供给服务的提高,必将导致其调节服务(如水源涵养、洪水调蓄等)降低。

例如,在河漫滩开垦农田,虽然增加粮食生产,但会减少过水断石,增加洪水风险,往往得不偿失(如图2.2,由MU1到MU4)。

因此,在针对单一的生态系统服务制定决策时,必须考虑到对其他相关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图2.2从土地的集约利用到生态恢复或退化会导致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多种生态系统服务的水平发生变化图2.3单位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的增加需要某种外部能源的输入(从P1到P2),但存在调节服务退化的风险3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 2005. Ecosystems and human well-being: synthesis. Island Press, Washinton, DC.4同上。

2.2生态系统管理的定义与内涵现代意义上,生态系统管理的理念,是随着北美、西欧和北欧一些国家的生态系统管理工作,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进入到可持续管理这一新阶段后而出现的。

生态系统管理理念、途径和方法的出现及其在实践中的广泛应用,对于上述国家改善生态系统的管理状况、提高生态系统提供各种服务的能力、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于生态系统管理已有很多个定义,但由于各个组织和学者的背景、研究对象和经营目标不一致,这些定义也有所不同,目前尚没有一个被大家一致认同的定义。

根据生态系统管理的基本理念,针对中国生态系统管理现状和面临的挑战,本课题组将生态系统管理(ecosystemmanagement)定义为:依据特定的目标,为构建结构合理、生产力高,并能够可持续地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各种管理措施,以及与此有关的法律、规章、政策、教育和公众行为的总称。

生态系统管理的内涵如下:(1)具有明确的管理目标。

明确的管理目标是开展生态系统管理的基础,总体上应以提高生态系统的服务能力为目标。

为了使该目标具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必须深入了解该类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动态特征;了解当地的立地条件,以及未来决策者和民众在生态、社会、经济方面的需求。

(2)与时空尺度密切相关。

生态系统管理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下进行的,时空尺度的变化会使管理措施以及人力和经费资源投入发生变化。

生态系统管理的目标是选取适宜的时空尺度的重要依据。

(3)适宜的生态系统结构。

生态系统结构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等,具体体现在所选择的物种和物种之间的空间配置,它是决定生态系统未来功能和服务特征的关键因素。

同时,生态系统结构也是人类调控生态系统的切入点。

因此,在决定生态系统结构时,应充分了解所选定物种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通过经营措施来调整这些关系。

(4)综合协调多种生态系统服务。

人们在从生态系统获取某一类生态系统服务的同时,必将影响生态系统提供其他服务的能力。

通常,生态系统管理是以提高某种生态系统服务为主要目标的。

比如,公益林的管理是以提高其调节和文化服务为主要目标,短轮期人工速生丰产林的经营则是以增强其提供木材能力为主的供给服务为主要目标。

近年来,生态系统管理重视强调多目标管理,也就是,通过可持续的管理活动,在重点提高某一类生态系统服务的同时,兼顾其他生态系统服务,使总的生态系统服务最大化。

(5)监测和评估管理效果。

生态系统管理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生态系统会对各种管理措施不断表现出正向或负向的响应。

因此,应当连续监测评估各种管理措施的效果,并将评估结果及时传递给决策者。

在此基础上,负责生态系统管理的决策人按照评估意见及时对管理措施做出适当调整,才能保证实现预期的管理目标。

6)利益相关方广泛参与。

现代生态系统管理理念的一个巨大进步,就在于认识到社会各阶层、各部门都与生态系统管理密切相关,各自负有不同的责任,因此只有全社会参与才能做好生态系统管理工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