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了解常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的用法

了解常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的用法

C.所以动心忍(rěn)性
D.荡胸生曾(céng)云
13.下列句子中的黑体通假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才美不外见“见”通“现”,出现
B.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通“遍”,遍及
C.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词
14.下列句子中的黑体通假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黑体词。
录毕,走送之( )
左佩刀,右备容臭( )
错解:行走;臭气。
错因分析:没有积累“走”的古义,理解为“行走”;把“臭”理解成“臭气”是现在的含义,当然错了。
正确答案:跑;气味,这里指香气。
2.解释句中的黑体词。
便要还家( )
错解:要求或邀请。
错因分析:本题涉及通假字,错解一:因平时积累不够,误理解为“要求”;错解二:忘记写本字,应先写出本字,再解释其意思。
6.下列句子中的黑体词语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今齐地方千里
B.不以臣卑鄙
C.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解析:这是一道选择题,备选项似是而非,似同实异。这些句子都出自课文,我们可以回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经过筛选把错误的答案淘汰掉,最后留存的就是正确答案。答案是C。
7.下列各组词语均出自课文《桃花源记》,它们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全都不同的一项是( )
3.解答关于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的选择题时,要学会运用排除法,由易到难,逐步确定正确答案。
【巩固积累】
文言文中原本应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如:“便要还家”(《桃花源记》)中的“要”通“邀”,即“要”就是本字“邀”的通假字。通假字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同音代替。它有三种情形:
7.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宁可以急相弃邪。
C.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D.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8.下列句子中的黑体“见”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B.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C.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1)完全同音。如:“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中的“惠”通“慧”,“聪明”的意思;“但手熟尔”(《卖油翁》)中的“尔”通“耳”,译为“罢了”。
(2)声母相同。如:“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中的“亡”通“无”,“没有”的意思;“胡不见我于王”(《公输》)中的“胡”通“何”,“怎么”的意思。
(3)韵母相同。如:“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中的“见”通“现”,译为“出现”;“昂首观之,项为之强”(《童趣》)中的“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C.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D.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4.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B.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C.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D.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5.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3.解释句中的黑体词。
小惠未徧( )
4.解释下列句中的黑体词。
(1)沿溯阻绝( )
(2)良多趣味( )
(3)直视无碍( )
(4)窥谷忘反( )
解析:这类题型要求用简洁的词句解释句子中的黑体词语,考查的大多是考生翻译字词的能力。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判断出,第1题和第2题考查的属于古今异义词,不能以现代汉语的意思去解释。第3题所考查的属于通假字,不能以字面的意思去解释,应先写出本字,再解释其意思。第4题既考查了古今异义词又考查了通假字,要先辨析考查类型,再解答。答案为:1.(1)命令,派遣(2)冒着(3)诚信,信用(4)热水2.(1)犯罪(2)它的果实。3.“徧”通“遍”,遍及,普及。4.(1)顺流而下(2)真、实在(3)障碍(4)“反”通“返”,返回。
解析:古诗文默写中有些命题着重考查带有通假字的句子的默写。此题答案:(1)入则无法家拂士(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此题就涉及到对通假字“拂”“说”“那”的考查。如果平时不注意积累,就容易写成“弼”“悦”“哪”,就会导致答题的失误。所以建议同学们在复习古诗文时要特别注意通假字这一特殊的语言现象。
正确答案:“要”通“邀”,邀请。
【考题透析】
1.解释下列句中的黑体词。
(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
(2)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
(3)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 )
(4)及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中如探汤( )
2.解释下列句中的黑体词。
(1)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2)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当然,除了以上的考查形式,学习课外文言文语段时也会不可避免地涉及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对此,同学们遇到时,应结合当时的语言环境和课内积累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对语段作出正确的理解。这样才能顺利地读通文意,从而准确答题。
模拟训练版
一、通假字单项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吾爱汝至,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生今日之中国。
5.下列句子中的黑体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C.乡为身死而不受
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解析:这是一道考查辨析通假字的选择题。阅读材料来自课内所学的《鱼我所欲也》,难度不是很大,根据积累一看便知答案为B项。A项中“辟”通“避”,躲避;C项中“乡”通“向”,从前;D项中“辩”通“辨”,辨别。
D.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9.下列句子中的黑体“食”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B.谨食之,时而献焉。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食之不能尽其材。
10.下列句子中的黑体“亡”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河曲智叟亡以应。
B.亡何,其人亡。
C.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中考教练2009文言文阅读培优手册:了解常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的用法
【备考要诀】
理解、辨析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是突破文言文阅读的关键之一,在做文言文阅读试题时,如果不了解这种现象,就会影响我们对文意的准确理解。对于初中生而言,主要应从以下几点去把握:
1.理解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的关键,就是熟记教材中常见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以不变应万变。因为中考中对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的考查都不会离开课内所学内容。所以,考生在平时一定要多读多背教材上的文言文,特别是那些名家名篇,一定要背得滚瓜烂熟。
2.做题时,要认真阅读选文,特别是课外文言文,要根据试卷所提供的注释把选文读懂。然后,仔细审视被考查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所在的语境,调动知识储备,根据上下文文意,推敲词义。一个字是否通假,一个词是否古今异义,不能孤立地判断,而要依据上下文进行分析、判断。如果在上下文中能够解释得通,完全没有矛盾或者牵强附会之处,就不存在通假、古今异义的问题。如果按照字面解释文理不通,则就有可能是通假、古今异义现象。
C.春和景明D.吾谁与归
解析:这道选择题,要求考生先对例句进行分析,明确黑体词有什么特点,再以此为标准来分析,选择。在例句“宠辱偕忘”中,“宠”作“荣耀”之义,而现在一般为“宠爱”的意思,因此,“宠”是古今异义词。按照古今异义这一标准,经过筛选,我们可知,D项中的“与”和现在的意思没有变化,它不是古今异义词,其他都是古今异义词,答案是D。
A.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B.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D.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
6.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B.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C.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D.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B.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C.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D.无他,但手熟尔。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C.甚矣,汝之不惠。
D.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B.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失误分析】
考生解答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考题中出现的主要错误是:关键字词含义识记不清。由于平时知识掌握不够牢固,脑海中的通假字印象不深,古义、今义混淆,加之古义使用频率较低,因而遗忘得较快,做题时常常是按词语的今义作解释,从而作出错误的解答。对于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的积累,必须回归课本,抓紧抓实。积累是前提,运用是核心,只有会运用才能真正具备解答此类题的能力。
5.形同义异。即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在是一个双音节词,其意义不完全一样。如:“虽然,公输为我为云梯,必取宋”(《公输》)中的“虽然”古代是两个单音节的词,译为“虽然这样”;现在是一个双音节词,一般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多用“但是”“可是”“却”等与它呼应,表示承认前边的事,但后边的并不因此而不成立。
A.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尔”通“耳”,罢了
B.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转”通“啭”,鸣叫
C.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竦”通“悚”,耸立
D.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火”同“伙”,指同伍的战友
D.亡何,其人亡。
11.下列句子中的黑体通假字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岸连山,略无阙(quē)处。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hí)也
C.其真无马邪(yé)
D.属(zhǔ)予作文以记之。
12.下列黑体通假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