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说明文主要考查考生从文中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设题主要围绕准确认读、准确理解、准确筛选来考虑。
解题的程序,有句顺口溜:“先读原文通大意,再读考题做标记,找出范围对应句,比较选项看差异。
”先读原文,完成3个任务:(1) 给段落标上序号。
(2) 了解文章大意,即说明的对象,各段之间的联系,作者的见解及相关材料。
(3)给重要句子和关键词语做上记号。
其次,再读题很重要,要给重要词语做上标记。
第三,找出答题的范围和对应句是答题的实质性阶段。
1、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2、与其它文体的区别: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3、说明文的类型:①按说明的对象来分: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②按说明文的语言风格: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以事物作为说明的对象,重点在于说明事物是“怎样”的,介绍事物的性质、特征,把一种事物和另一种事物区分开来。
事理说明文以事理作为说明的对象,重点说明事理是“怎么样”和“为什么这样”的,把抽象的、难于理解的事理说得清楚明白。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引资料、打比方、分类别、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①举例子:通过列举……事例,具体形象的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列数字:科学准确具体的说明了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③打比方: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④作比较: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引资料:通过引用……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A、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B、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放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⑥、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⑨、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要区分“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前者是精确的科学定义,后者是对事物的某一方面作解释。
1、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演变,一般都有明确的时间标志。
2、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一般都有常用方位词。
例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3、逻辑顺序: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①说明建筑物、景点等通常按照空间顺序说明。
②介绍事物各阶段的特点或制作过程时,往往采用时间顺序。
③介绍抽象事理时,则往往需要采用逻辑顺序。
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
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答题技法:其一,要看懂题目,不少说明文题目本身就表示说明对象,如《苏州园林》等。
其二,抓住首括句和中心句。
说明文往往需要运用首括句和中心句来提示说明重点,包括说明事物的特征。
反之,如果需要为说明文的语段加一个标题,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标题。
答题技法:尽量从原文中找原词原句,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
(见说明方法)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顺序对__________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不能调换: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
或:总分关系中分说部分与前文总说部分顺序相照应。
1、对整篇文章语文的品析:一般从两个角度谈:A、准确; 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准确”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
“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是针对不同语文风格的角度谈。
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
答题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文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2、对具体词的评析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答: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同上) 类型3: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答:(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4: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
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饰;“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 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这种题型的特点是:在文中抽出一个句子或一个文段,要求分析这个句子或文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
对策:首先判断句子或文段是在文首、文中、还是文末;然后再按如下规律答题即可。
一般情况下,句子或文段在文中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作用:在文首..,作用多是统领全文、总起全文或引出下文;在文中..,作用多是承上启下;在文末..,作用多是总结全文。
先要理解所引古籍或名言的含义,再联系说明的内容,看看这两者间有何内在联系,就能领悟其引用的目的了。
如:在说明文的开头或中间叙述有关的故事,究竟起何作用?①在文章开头叙述故事,其目的往往是为了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或者是为了引出说明对象。
②在文章或段落中间叙述故事,往往是为了增强说明文的可读性,同时也为了说明事物的来源或作用。
答题格式:说明了…… 或:介绍了……方法:找中心句;结合本段说明特征概括,摘要联合,结合标点,尤其注意分号,认真提炼。
1、中心句出现的位置:有时在开头或结尾,有时在文中。
2、中心句的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
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
3、概括文段的中心句对策:(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
(2)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中的一部分。
技法:认真仔细阅读原文,一般都能从原文中找到答案。
实战演练秦 岭(一)①秦岭横亘于中国中东部,西起甘肃临潭县白石山,东经天水麦积山,穿越陕西,直至河南,全长约1600公里,南北宽数十公里至二三百公里,气势磅礴。
②巍峨的秦岭造就了关中的雄胜。
关中盆地“四塞以为固”(《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关中“四塞”之东、南、西三塞均由秦岭山脉所成,东边华山、王顺山、骊山,东延为肴山,横亘于黄河与洛水之间;南边太白山、终南山等,雄峙于关中平原的南部;西边岐山、陈仓山等,阻隔于关中西部。
另外再加上尧山、黄龙山等逶迤连绵的北部山系,一起组成了关中四面环山的地形地势。
在四周绵延起伏、层峦叠嶂的山脉之间,藏有许多雄关险隘。
举其要者则有四处:东为潼关或函谷关,南为武关,西为散关,北为萧关。
潼关是东部进入关中的天然防线,南依秦岭,北有渭洛并黄河之要,西有华山之屏,东面山峰连接,谷深崖绝,险厄峻极;函谷关则扼崤函之险,控制着关中与中原之间的往来咽喉;武关是关中的南方门户,建在秦岭南麓陕南商山的谷涧,悬崖深壑,号称“三秦要塞”;散关则西扼关中交通要道,南依秦岭山脉,乃蜀秦往来之咽喉,兵家必争之地。
另外北方的萧关居六盘山东麓,控扼塞北通向关中之要道。
因恃秦岭,关中进可攻、退可守,形成了“制内御外”的绝佳态势。
占据关中,就意味着掌握了天下“要领”、扼制了九州“咽喉”。
③秦岭形成了八百里秦川的肥沃富饶。
秦岭北翼塑造了两条大河——泾水和渭水,秦岭北麓又发源了六条河流——灞水、浐水、沣水、滈水、潏水和涝水,泾水与灞水等六条河流最后一并汇入渭水。
八百里秦川即为八水的冲积平原,土质疏松肥沃,地势舒展平坦。
早在《尚书•禹贡》中,关中之地即被列为最上等的土地。
加上历代所修渠道,如秦国的郑国渠,汉代的漕渠、龙首渠、六辅、白渠等水利工程,以及汉唐诸运河的开通,关中平原的灌溉条件获得扩展,为农耕生产提供了优良条件。
张良称关中“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乃“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史记•留侯世家》)。
《史记》称“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货殖列传》)。
至隋唐时代,关中仍有“天府”美称。
④秦岭的山林以及河流、湖泊不仅为关中提供了充足的水源,还改善了关中环境,使得关中气候清爽,山水相间,风景如画。
秦岭自古以来就是皇家园林和离宫别馆的首选之地,关中山水也激发了众多文人墨客的雅兴,仅一本《全唐诗》就留下诗篇百余首。
⑤由于秦岭与关中的战略地理优势与富庶,关中成为中国古代政治中心的首选之地。
先后有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在此建都。
长安政治中心地位前后长达一千一百多年,成为我国建都时代最早、建都王朝最多、定都时间最久、都城规模最大、历史文化遗址最丰富的中华古代首要政治中心。
这在我国乃至世界各国历史中都极其罕见。
以致古人称秦岭为“龙脉”,称关中为中原的龙首。
1、秦岭有哪些重要的作用?结合文意简要概况。
答案:秦岭造就了关中的雄胜;秦岭形成了八百里秦川的肥沃富饶;秦岭改善了关中的环境;秦岭使关中成为中国古代政治中心的首选之地。
2、第③段结尾引用《史记》中的文字,有什么作用?答:引用《史记》中的文字,说明了八百里秦川肥沃富饶,增加了说明的可信度,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1)占据关中,就意味着掌握了天下“要领”、扼制了九州“咽喉” 。
( “要领”在文中是什么意思?有何作用?)答:要点,关键 说明占据关中对掌控天下的重要性。
(2)秦岭自古以来....就是皇家园林和离宫别馆的首选之地。
(句中加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答:不能。
自古以来从时间上限定,说明秦岭作为皇家园林和离宫别管首选之地由来已久。
如果去掉就不要能体现这一点。
4、下列描述与原文相符的一项是( D )A关中东面有华山、骊山、山等,南边有太白山、终南山、王顺山等,西面有岐山、陈仓山等‘北部有尧山等B潼关是东部进入关中的天然防线,武关西关中要到,散关是关中南方门户,萧关则是塞北通向关中只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