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文虚词含义

文言文虚词含义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考点梳理」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

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

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就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1、【之】一、代词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④桓侯故使之问之。

(《扁鹊见蔡桓公》)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这”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十则》)④属予作文以记之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狼》)二、助词:1、结构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作“的”。

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无实意。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观沧海》)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无实意。

①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狼》)③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④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

(《大铁椎传》)4、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意。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爱莲说》)②何陋之有?(《陋室铭》)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三、动词,作谓语,译为:到、去、往。

如:①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②辍耕之陇上。

③送杜少甫之任蜀州2、【其】(一)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如: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③屠大署,恐前后受其敌(《狼》)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

如: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上枢密韩太尉书》)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这”、“那些”、“那里”。

如: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③以勉其学者也(《墨池记》)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如:①其一犬坐于前(《狼》)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二)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①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

③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可要”。

(《唐雎不辱使命》)(三)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

(《送东阳马生序》)(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如: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3、【而】1、连词:可连结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表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译作“和”或“及”或“又”。

如: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泉香而酒冽。

③溪深而鱼肥。

(2)、表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①学而时习之。

②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3)、表承接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译作“就”“才”“接着”。

如: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②太守归而禽鸟乐。

③游人去而禽鸟乐。

④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⑤温故而知新。

(4)表转折关系。

可译作“但是”“却”“可是”。

如: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②学而不思则罔。

③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不译,有时译作“地”。

如: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②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③吾尝终日而思矣。

(《劝学》)④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通“尔”,一般作定语,译作“你的”,也可作主语,译作“你”。

如: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促织》)②若欲死而父,即前斗。

《书博鸡者事》③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④余知而无罪也。

(《左传&#8226;昭公二十年》)3、通“如”:好像,如同。

如: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而已]罢了。

复音虚词,表示“限止”,语气助词。

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而后]才,方才。

例:①三月而后成。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出师表》)[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例: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石钟山记》)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庖丁解牛》)4、【则】一、连词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与句,表示顺承或转折关系。

1.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

可译为“就”,或不译。

例:⑴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师说》)⑵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2.表示顺承关系⑴所连接的后一部分是对前一部分的说明或解释。

可译为“有“就是”“就是因为”等,或随上下文义灵活译出。

例:楚得枳而国亡,齐得宋而国亡,齐、楚不得以有枳、宋而事秦者,何也?则有功者,秦之深仇也(《史记·苏秦列传》)按:“则有功”句:就是因为凡是有功绩的国家,都是秦国刻骨的仇敌。

⑵所连接的前一部分表原因,后一部分表结果,或在事理上有相承关系。

可译为“就”“便”等,或随上下文义灵活译出。

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王安石《游褒禅山记》)⑶表示所连接的两项在时间上前后相承。

可译为“就”“便”“才”等。

例: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岳阳楼记》)3.表示转折关系⑴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反而”“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

例:A.欲速则不达(《论语·子路》)B.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诗经·郑风·东门之墠》)按:B.他家虽在我近旁,人儿却象在远方。

⑵用在由相同的两个词(或词组)构成的复合谓语中,表示让步。

可译为“是”“倒是”等。

例:治则治矣,非书意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按:(燕国)治倒是治理好了,但这并不是信的原意啊。

4.表示假设关系。

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

例:⑴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⑵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按:⑴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辅助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犯的祸害,国家常会因此灭亡。

二、副词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2.表示对动作行为的强调。

可按上下文义灵活译出。

例:⑴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⑵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哀公》)表示仅限于某种范围。

可译为“仅”“只”“才”等。

例: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列子·汤问》)5、【乃】(一)作副词。

有三种情况。

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

如:①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狼》)②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世说新语〉三则》)2.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就”。

如: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陈涉世家》)3.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

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4.用于判断动中,相当于“是”“就是”。

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二)作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

如:①乃入吴寻二陆。

(《周处》)②乃重修岳阳楼。

(《岳阳楼记》)(三)作代词,译为“你、你的”。

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6、【且】1、连词(1)表递进关系。

译作“而且”“尚且”“再说”,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赤壁之战》)(2)表并列关系。

一般连接两个动词或形容词。

译作“一边”“又”,如:河水清且涟漪。

(《伐檀》)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五人墓碑记》)先生仓卒以手搏之,且搏且却。

(《中山狼传》)2、副词(1)表动作或情况就要发生。

译作“将”“将要”。

如:不出,火且尽。

(《游褒禅山记》)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2)表接近某个时间或数字。

译成“快要”“将近”。

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率其党且万人降匈奴。

(《汉书;匈奴传》)(3)表短暂时间。

译作“暂且”“姑且”。

如: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孔雀东南飞》)7、【若】1、代词(1)、作第二人称。

做主语或定语。

译作“你”“你的”。

如: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若毒之乎?(《捕蛇者说》)更若役,复若赋。

(《捕蛇者说》)(2)、表近指。

相当于“这”“这样”“如此”如: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论语•宪问》)2、连词(1)、表假设。

译作“如果”“假如”。

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2)、表选择:可译作“或”“或者”。

如:以万人若一军降者,皆万户。

(《汉书•高帝记》)时有军役若水旱……(《汉书•食货志》)3、动词,像,好像。

如: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其若是,孰能御之。

(《孟子见梁襄王》)8、【所】1、助词: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