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获奖教案-外科学-冠心病的外科治疗

北京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获奖教案-外科学-冠心病的外科治疗

一、教学基本情况课程名称:外科学本课时内容:冠心病的外科治疗授课对象: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课时数:1课时(50分钟)教材:外科学第3版,赵玉沛陈孝平,人民卫生出版社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手术适应证、移植血管的选择。

2、熟悉:心梗后机械并发症的处理原则。

3、了解:手术治疗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地位,围术期处理要点及手术疗效。

4、拓展:冠心病外科治疗的现状和进展(微创冠脉外科,全动脉化搭桥等)。

【能力目标】1、分析能力:冠心病外科包括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与心梗后并发症的处理两方面,前者需要结合冠脉造影及病人总体状况判断手术指征,而后者涉及知识面更为广泛,涵盖心脏外科领域多种基本手术策略。

启发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将内外科结合起来进行理解分析,深+入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手术拟解决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2、临床思维:冠心病为常见病,而冠心病的外科治疗这一课程着重于临床思维的训练,以多种个病例为引导,使学生体验从临床表现经诊断到治疗的完整思维过程,培养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能力。

3、人文素养:向学生介绍疾病治疗的最新进展,传授最前沿知识,期待立志从事心血管疾病领域相关工作的医学生锐意进取,为相关领域技术的发展创新贡献新生力量。

二、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50分钟)课程导入课程导入1分钟冠心病基础知识回顾冠状动脉的解剖2分钟冠心病的基础知识3分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定义2分钟手术方式6分钟手术适应证11分钟桥血管的选择7分钟心肌梗死后并发症的外科治疗室壁瘤4分钟室间隔穿孔3分钟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3分钟冠心病外科的新进展微创冠脉外科2分钟总结总结、思考题及文献5分钟三、教学思想1、冠心病的外科治疗课程内容丰富,知识点繁多,且为常见病,课程偏科普、偏临床,以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为核心进行讲授,涵盖手术治疗各方面。

重点突出,着重讲述手术适应证与桥血管的选择,引导同学归纳总结,便于知识点的系统记忆。

2、冠心病的外科治疗为冠心病教学的一部分,课程预习过程中需引导同学全面回顾冠心病的基础知识及内科治疗。

内科、外科内容环环相扣,使同学体验内外科融合的完整临床思维过程,希望能够培养学生的临床综合能力。

3、冠心病由基础研究到临床治疗,知识体系更新较快,备课过程需参考最新指南与文献编纂,力求向学生传达最新理念。

四、教学分析【1】教学重点1、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手术适应证2、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桥血管选择3、心梗后并发症的外科治疗【2】教学难点【难点1】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手术适应证1、难点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手术适应证条目繁多,逐条讲授较为枯燥,学生记忆不深。

且死记硬背不能结合临床,进入生产见习实习阶段后容易遗忘。

2、教学对策:将手术适应证归类分析,结合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培养学生临床思维,以具体病例为引导,课堂上启发学生,通过教具的应用及其他互动方式模拟搭桥手术方案。

再通过图片演示及手术录像,结合临床,反复强调。

提炼关键词使学生记忆,加深印象。

【难点2】综合临床思维培养1、难点分析:冠心病的整体教学涉及内科与外科,课程比例约为2-3:1,课程分开讲述,相对割裂,容易出现同学混淆内外科概念,或讲述外科部分时遗忘冠心病相关基础知识。

从而出现理解受限情况。

2、教学对策:前期对冠心病的基础知识进行再复习,提炼外科相关知识进行复述,使学生透彻理解,打好本堂课教学基础。

备课过程中紧密结合心内科内容,力求与内科联合备课。

课堂上分析具体病例,病例需内外科兼顾,训练学生的综合临床思维。

五、教学方法和策略1.PPT:最主要教学手段,展示重要概念、机制、模式图等,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有效的表达,帮助学生理解抽象内容。

2.板书:对课程重要知识点进行概括总结,在课程全程起到反复提示作用。

3.教具:使用心脏模型及模型的拆分,展示心脏解剖结构,帮助病理生理学讲解。

4.教学视频:展示外科治疗的手术录像及前沿进展,调动兴趣,引导课后拓展阅读5.课堂提问:在授课过程中穿插提问,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分析,激发思维。

六、学情分析本节课授课对象为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医学本科生。

学情特点如下:1.具备一定专业基础知识,但冠心病由内外科共同讲述,授课前需要重新回顾温习,布置预习任务,课堂上先讲授基础知识部分;2.八年制临床医学生思维活跃,理论基础扎实,学习态度积极,教学内容可适度扩展及深入;3.可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实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4.八年制临床医学生自学能力强,能够通过预习掌握部分知识点,但对课堂知识的概括能力、系统归纳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相对欠缺。

5.学生专业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对于重点专用词汇进行英语教学,多次重复,便于同学理解、记忆和应用这些重点英语词汇,课后有推荐适于八年制临床医学生阅读的英文文献,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献阅读能力。

七、教学意义随着人口老龄话与生活方式的改变,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已经成为威胁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冠心病发展缓慢、隐匿,但若一旦出现心梗,导致心源性猝死风险极高。

冠脉病变严重的患者,主要依靠外科手术治疗,但因畏惧手术而延误治疗的情况普遍存在,最终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所以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对符合手术适应证的冠心病患者予以筛选,给患者恰当的就医指导,降低死亡风险。

目前冠脉外科的发展日新月异,逐步微创化,期待立志从事心血管疾病领域相关工作的医学生为相关领域技术的发展创新贡献新生力量。

八、教学评价课堂中以实际病例进行分析讲授,检验学生的知识点掌握程度及综合临床思维能力。

我们将根据每次教研组内试讲和实际学生授课后的反馈,对教学设计进行不断修正,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另外,精心设计课后思考题与阅读文献,以期拓展学生思维,培养自学能力。

二、教学安排(为教学演示内容,★为重点内容)冠心病的定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脏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

教具及互动1966年,Favaloro在克利夫兰医院成功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①左主干狭窄>50%②前降至近端狭窄>70%,伴回旋支近端病变③三只血管病变>70%④主要血管单支或双支病变,入治疗失败或再狭窄PPT强调心梗后若血流动力学稳定,需待急性期过后再手术较安全。

★旁路血管选择原位左乳内动脉(LIMA)CABG的首选材料,常用于吻合前降支PPT①分门别类,归纳对比:CABG桥血管的选择内容繁多,主要需掌不常用,备选血管,用于右冠旁路移植 ⑥ 小隐静脉不常用,备选血管 ⑦ 旋股外侧动脉不常用,备选血管,近年开展的新技术熟悉 心肌梗死后并发症的外科治疗心肌梗死后并发症的外科治疗◆ 室壁瘤 ① 国内CABG 患者合并室壁瘤比例较高:10.6%~15.1%巨大室壁瘤自然预后差,10年存活率18% ② 手术目的左室减容+成形,功能恢复 冠心病再血管化 ③ 手术方式a. 室壁瘤折叠(切开或不切开)b. 室壁瘤切除(部分切除)c. 切口缝合※ “三明治”缝合 ※补片缝合心内补片+线性缝合 单纯补片缝合 ※心内膜环缩成形+线性缝合PPT①讲授此节内容时仍需先向学生阐明常见的心梗后并发症,按系统→分述→系统进行。

②讲授室壁瘤的外科手术方式时着重以“切口缝合”这一经典术式展开讲授,以手术示意图方式讲解。

4分钟◆ 室间隔穿孔① 急性前降支导致心梗,形成左向右分流,导致心力衰竭,病情危重,进展迅速。

② 病死率极高:该病发生后仅75%患者在24小时内存活;4周的存活率仅在10-20% ③ 手术时机对于那些血流动力学较稳定和容易保守手段支持者,延缓至梗塞穿孔4-6周后手术,对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VSD 残余分流是有益的。

术前可用IABP 进行辅助。

④ 手术方式穿孔修补和/或左室成形术 ◆ 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① 病因a. 左室扩大,瓣环扩大。

b. 室壁运动障碍c. 乳头肌功能失调/断裂 ② 手术方式首选二尖瓣置换,近年也开展二尖瓣成形术③讲授室间隔穿孔的治疗时,需着重讲述该病的病因及凶险程度。

手术过程需具备一定专业知识方可理解,但术前心衰治疗调整需向学生阐明,提高临床思维能力。

手术亦采用图谱方式进行讲解。

④讲述时穿插学科最新进展,引导学生课后拓展阅读。

3分钟3分钟②杂交手术左乳内动脉-前降支搭桥,其参考资料及拓展阅读:[1]2014 ESC/EACTS Guidelines on myocardial revascularization: theRevascularization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SC) and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Cardio-Thoracic Surgery (EACTS). Developed with the special contribution of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Percutaneous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s (EAPCI). Eur J Cardiothorac Surg. 2014 Oct;46(4):517-92.[2]2011 ACCF/AHA Guideline for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 Surgery: 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Foundation/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Practice Guidelines. Circulation. 2011 Dec 6;124(23):e652-73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