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手机对学生的危害

手机对学生的危害

一、手机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1、手机有利于大学生学习。

在手机“网络化”不断推进的今天,手机以其可移动性强的优势,占据了更宽阔的大学生市场。

当今的大学校园,已经是无线网络全面覆盖,80%的大学生正在通过手机互联网获取知识、信息。

手机与互联网的连接极大的方便了大学生的生活,他们通过手机电视、手机广播、手机报、手机新闻等一系列的途径获取生活信息,了解国家大事、娱乐新闻。

手机上网开拓了大学生的眼界,使他们能及时的获得更多、更新的知识,秒秒钟的时间就知世界各地发生了哪些重大的变化。

目前,国产4G实现了高速上网,打开网页的时间比3G时代更是快了不少,满足了大学生高节奏追求信息的需求。

同时,手机文化又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出现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从广度和深度去延展课堂教学内容,为大学生的课堂学习提供查漏补缺的可能,学校的教学任务生动具体的呈现给学生,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使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自主的寻求知识,激发求知的欲望!这样,手机就能发挥其在教学领地的重要作用,从广度和深度去延伸教学内容!手机文化是大学生成长成才道路上的助推器,为大学生获取知识财富开辟了广阔新颖的途径!
2、手机文化有利于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手机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是大学生传递情感的桥梁和纽带,进入高等院校,远离亲人朋友,手机就成了大学生与家人和朋友联系的唯一媒介。

在社会逐渐步入信息化的今天,手机已经成了大学生不可或缺的东西手机使用越来越频繁,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校园学生手机拥有率更是高的惊人,它俨然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必备的通讯工具,对大学生的影响体现在学习、健康、生活等方方面面。

尤其是在伸过方面,手机成了连接父母与孩子的桥梁,外出求学让大学生远离家这个温暖的港湾,手机媒介便捷了与父母的沟通,千里传音,让我们知道远放的父母一切安好,也让家长们通过手机了解大学生的基本动向,而且通话的过程可以避免对宿舍其他同学的打扰,并且个人通话的隐私性也得到了有效的保障,这是宿舍固定电话不能比拟的。

大学生时期是人格独立具体的实践期,波动的情绪和个性的张扬往往容易造成交往过程中的矛盾,比如:师生关系疏远、宿舍同学关系紧张等等一系列的矛盾,面对面的表示道歉可能有的青少年大学生觉得会有些不好意思,这是用手机信息发一句“不好意思”“对不起”“谢谢”之类的话更容易让大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促进了人际关系的发展。

手机文化作为现代社会一种主流意识形态,促进了大学生与外界的交往,沟通了彼此的友谊,扩大了他们的交际圈。

3、手机丰富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同时也让大学生生活更加方便。

校园基本实现无线全覆盖,大学生利用手机丰富了自己的业余生活,同学们可以通过手机看电视电影玩游戏。

同时随着手机软件的发展我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方便。

例如手机淘宝的出现我们可以在手机上直接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美团等O2O的出现我们可以在手机上直接点餐送餐到楼下,快的打车优步的出现我们可以在出门前就预定好车节省了我们的时间……这一切的便利都来于手机的发展。

二、手机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1、手机在便利大学生学习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例如①手机作弊。

基于手机强大的通讯能力及实时信息收发功能,很多大学生将其作为考试作弊的主要工具之一,手机作弊现象不但有失考试的公平公正,更会使他人心理失衡,有些自律性较差的学生因此有可能踏人手机作弊的怪圈,并有意无意的吸引更多人的加入,在大学考场上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校园正常的学习秩序。

②不良学术风气的形成。

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出现让人耳目一新,
其快捷、便利的特点使之取代传统媒体,迅速蹿红于大学校园。

“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乃大学精神的真谛,也一直是高校所追求的理想和办学的基本理念,其丰富的内涵主要表现在自觉的学术观念、永恒的道德追求以及敏锐的时代精神等方面,而手机无疑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这种精神的达成。

网络的虚拟现实和跨界特性为人们自由创造和放飞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同时也容易成为学术不端行为滋生的温床。

影响大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这些资源的获取既快捷又方便,过度依赖于新媒体环境所提供的海量信息,大学生容易产生较强的依赖感这样不仅容易产生学习的惰性,也容易引发一些严重的抄袭行为,势必影响到大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由于互联网上信息共享与复制的便捷性,使得许多大学生产生“不劳而获”的思想,准备论文的过程中,不是忙于实地调研和查阅资料,而是靠着“东拼西凑”、“复制粘贴”来完成,现在大学毕业生论文抄袭现象俨然已成为公开的秘密。

2、手机在方便大学生沟通的同时也带了了大学生与人交流和相关体的缺失。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离死别,而是我在和你讲话,你却在低头玩手机”,这是一句网络上很红的话。

我们知道,在家庭聚会的时候,幼辈们几乎都会在与长辈交谈的时候玩手机或者其他电子设备,长辈看了心里肯定非常不舒服,这其
实是对他们的一种不尊重。

所以很多时候出现了爷爷奶奶为孙子孙女玩手机而生气地夺门而出的事情,老年人是需要爱护和尊重的,若是在和他们聊天讲话的时候老是玩手机,怎么样也说不过去吧。

3、手机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从精神层面分析,首先,手机文化易使大学生形成不正确的消费观和人生观。

大学生追求时尚,张扬个性,但是消费易情绪化,思想不够成熟。

在攀比心理和从众心理的作用下,大学生会盲目的购置手机,频繁的更换机型,走品牌路线,消耗话费,从而追求虚荣,适应潮流,从而缓解自身在群体中的恐惧感和孤独感。

然而,大学生还没有自己的经济来源,不知道金钱来之不易。

这样,更容易使他们形成爱慕虚荣、攀比、从众的消费心理,而这中消费缺乏理性的错误的消费观和人生观。

其次,容易让大学生形成有缺陷的人格,一些大学生为了能买更好的手机,或者交高额的手机话费,将父母供给的学费少交或者不交,用学费来支付自己这些开销,然后他们会编造各种谎言来欺骗学校和父母学费或遗失或被盗,然后请求他们给予更多的补助和支援。

如果他们的请求没有得到回应,就有可能选择违法犯罪作为出路。

这时的大学生,他们的人格已经发生严重扭曲。

与此同时,由于手机沟通使双方看不到真实的表情和神态,部分青年学生可能带着虚假的面具来与人交往,他们不愿意展现真实的自我,长此已久,他们会形成虚假的人格。

最后,手机文化可能会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偏离,电话推销、作弊信息、骚扰信息、淫秽的色情信息、虚假的诈骗信息以及反动的政治信息在大学生中间广为传播,由于大学生的分辨能力差,防卫意识薄弱,消极文化的巨大冲击对高校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产生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面对手机这把双刃剑我们要理性的面对。

大学生自己要加强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与防卫意识,并抵制手机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

学校要加强教育和引导,树立用机新风尚。

作为高校的管理者,必须加强引导,积极跟进,适当规范,把手机的消极影响转化为积极影响,充分利用手机新媒介的各种全新优点,拓宽大学生的学习轨迹,培养大学生科学使用手机的良好品质。

政府要加强法制建设,加大宏观监控力度政府应尽快建立完善监控机制,制定相关规章制度,严厉打击不法之徒,抑制不健康手机文化的传播以及利用手机文化的违法犯罪行为。

从源头着手,规范手机文化市场参与者的发送行为,通过现代技术手段来控制和截断不良手机文化传播,增加手机过滤功能,过滤掉各种不良信息。

通过大学生自己,学校和国家努力减少手机对大学生不利的影响,增强手机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