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起源与全球迁徙路径讲座概要:人类学在过去10-15年内有了长足进展,过去有关人类起源和迁徙的争论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测序技术的突破已得到解决。
例如现代智人是多地起源还是单一非洲起源已经清楚,成为科学常识。
然而,这种科学常识在中国并未得到普及,与此相关的许多虚幻的人类起源想象支配着国人的骄傲并往往成为各类非理性民族情绪的基础。
为此,有必要进行科普。
这就是本讲座希望达到的目的主讲人简介:77年大学工科,之前知青2年。
1986纽约州立大学MBA。
做过若干杂事,现退休在亚利桑那州凤凰城陪家人。
喜旅游和杂读。
各位晚上好!谢谢参加本讲座。
本来计划一次讲完,但在准备过程中发现内容很多,需要分上下两次进行。
所以今天只是“上”。
谢谢主持人!谢谢各位。
今天要分享的话题对我自己来说也是新颖的,兴趣大约从半年前开始。
兴趣的动因有三个:一是长期的“从哪里来”焦虑感;二是在文明演化的讨论中回溯历史触及到了边界;三是去年在美国国家地理做了个基因测试,看看俺的祖先到底是如何迁徙到中国来的。
正如人类对物理世界的理解要回溯到大爆炸的原初,人类对自身的理解不可能停留在人类“已知的”文明史内。
如果说修家谱是想保持家族血统的轨迹,那么在家谱的尽头,血缘关系还如何延续?轨迹又是什么?如果无论出于什么目的要构造华夏的几千年文明史,那么在这个故事的前面又是什么?如果家族的骄傲是靠家谱的连续性和特色维系的,如果民族的骄傲是靠民族故事的特色和连续性维系的,那么如果把这个故事一直往前延续,特色是否仍在还在?连续性是否能保持?如果你发现这种特色已经变成普遍规则,如果你发现连续性只是想象的构造,那么民族性究竟是什么?什么叫共同的血缘?血缘能成为民族自豪感的认同符号吗?为了这个讲座,我有意在各种场合做了一些小调查。
调查的问题很简单:中国人是本地起源的,还是非洲起源的?我听到的答复大多是:本地起源。
我调查的对象,大多是高知白领人群,不难想象,如果你在大街上随机取样的话,那么认为本地起源的比例将会更高。
本群群友呢?前两天在一个饭桌上谈起印度人和南美人的素质,一位朋友断言这是印度人种的特点造成的,也就是说有某种生物学层面的差异造成了某些民族的低素质。
(按此思路,是不是咱汉人人种也有问题呢?低素质可是相当的那!)我完全没有批评这位朋友的意思,但可见偏见和想象的范围极大,也可见人类学知识科普非常必要,也非常紧迫。
一个在世界上作为常识被接受的知识,为何在中国如此还如此不为人所知?今天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通过科普解构想象。
(需要声明的是,本人在这方面也是初涉,所谈内容,属于分享性质,错误在所难免)先介绍一下人类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人类学是门庞大的学科,有两个基本面向:一是研究人的生物性和文化性,二是追溯人类的源头和演变。
我们今天只谈后者。
研究人类源头和演变有4种方式,最不靠谱的方式是“历史人类学”,也就是在经典史书中找证据,例如《尚书》中说二帝三王都是夷人,又例如《史记》、《后汉书》、《国语》和《左传》中关于华夏众夷的故事,或四书五经中对饶、舜的描述。
这种方法之所以不靠谱,原因有三:第一,所有这些经典的依据都是口传历史(或已失传的更早经典),而口传史我们知道是非常容易走样的,不信的话你可以讲个故事给某人听,再让他讲给第二个人听,传到第十个人,我敢说V10版本和V1版会大相径庭;第二,典籍的作者往往会有倾向性或为某种现实目的筛取或串改故事内容,纯粹的客观历史记述只是我们的想象;第三,史书经典记载的历史太短,即便是口传史,讲故事的时间尺度也就是几千上万年,但我们人类的演化是上千万年、几百万年的事,即便是现代智人(Homo Sapiens)也有近20万年的历史,这是历史根本不可能够得着的。
第二种方法是“考古人类学”,即通过考古发现古人的遗骨(人类化石标本)遗物(工具、住所、壁画、陶器、青铜器等)来判断人种、年代等等。
这个方法比历史人类学方法要靠谱的多,不过它也有很多局限性。
比如考古学的年代鉴定方法主要是根据化石/遗物的地质积层分析和碳14鉴定,而这两者都是有问题的。
碳14鉴定一是误差大,二是超过5万年就无用了。
第三种方法是语言学方法。
世界上大约有7500种语言,前七大语系为:1.Niger–Congo尼日尔-刚果(1,538languages)(20.6%)2.Austronesian南岛(1,257languages)(16.8%)3.Trans–New Guinea跨新几内亚(480languages)(6.4%)4.Sino-Tibetan汉藏(457languages)(6.1%)5.Indo-European印欧(444languages)(5.9%)6.Australian澳洲(378languages)(5.1%)7.Afro-Asiatic亚非(375languages)(5.0%)语言也是有根的,和人类基因一样,会繁衍遗传。
这7500种语言其实也是从根部通过进化变异演化而成的。
以印欧语言为例:这是一个印欧语系的树形结构,从印欧语系的底分化出两大支,一个是欧洲系,如英语、德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等等,另一个是印(度)伊(朗)系,如印地语、波斯语、孟加拉语、尼泊尔语等等。
语言人类学虽然是非常强大的方法,但语言进化和人种进化毕竟是两回事,例如一种文化强势会让其语言被其他种族使用和接受,例如中国人移民到美国,第二代第三代基本就讲英语了。
所以并不能反映人种变化。
第四种方法是体质人类学方法(自然人类学)。
体质人类学分旧体质人类学和新体质人类学,旧体质人类学历史也蛮悠久,从16世纪就开始了,主要研究身体构造、人体骨骼测量和人种划分,以及人种体质特征,一般仅限于对人的发色、发型、眼色、肤色等。
老方法虽然有一定用处,但总体说都是研究人的外部差异,比较肤浅,无法反映人种演化的本质。
新体质人类学是上世纪80年代后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科学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其基础是1953年James Watson和Francis Crick对DNA分子结构的突破性研究。
一个地标性的突破,是比利时Ghent大学在1972年和1974年对RNA(核糖核酸)做的全测序。
此后人类学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从模糊定性的分析进入精准定量的分析,从此将人类学,特别是人种起源和迁徙分布的研究建立在坚实的实证基础上。
为了讲清这一理论,需要简单介绍一下细胞、DNA,染色体和基因的基本概念。
这张图描述了细胞、细胞核、染色体和DNA的关系。
染色体:是细胞内具有遗传性质的遗传物质深度压缩形成的聚合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
DNA:脱氧核糖核酸,是一个生物分子。
它携带了所有生物和细菌遗传信息。
它由两条反向平行的多核苷酸链相互缠绕形成一个右手的双螺旋结构。
上面的ATCG是四种碱基(嘌呤和嘧啶的衍生物,是核酸、核苷、核苷酸的成分),成对出现,称为碱基对(Base Pairs,或bp),它们是DNA的组成部分,它们的各种组合决定了全部遗传信息。
遗传信息的多少是由碱基对的数量来测度的,例如父系单传的Y染色体有6000万个bp,母系的线粒体DNA有16000个bp.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组成简单生命最少要265到350个基因。
人类身上有20500个基因(和白鼠的基因数量类似),有30亿个bp.1990年美英等国启动了所谓人类基因组计划,就是要揭示这2万多个基因和30亿个碱基对的秘密,破译人类遗传密码。
此项目被称为生命科学的登月计划。
此计划的第一步是对基因进行测序,到2003年,测序工作基本完成(只是测常染色体部分,占整个基因组的90%)。
不过测序完成到揭示遗传密码之间还有巨大距离。
顺便说个有趣的数据:测出的人体身上的所有蛋白家族中,只有7%是脊椎动物特有的。
也就是说,93%的蛋白都来自那些非脊椎动物。
明白了DNA,染色体和基因的概念后,进一步的问题是,DNA的遗传密码是如何转化为各种蛋白的呢?这就需要懂得生命科学中的“中心法则”。
简单地说,DNA中含有的遗传密码被“转录”成RNA,然后再由RNA“翻译”成各种蛋白,如骨骼,皮肤,内脏、肌肉和头发等等。
也就是说,DNA中的“基因型”通过这样一个过程被转换成了”表现型”,即生物的外部性状。
基因人类学就是这些生命科学的成果在人类学方面的一个应用。
例如,2005年前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和IBM公司合作,启动了GenoGraphic项目。
其目的是通过收集全球人类基因来绘制人类基因图谱,研究人类起源、迁徙和演化的路径和关系。
(有兴趣的可参见https:///about/)这是他们寄来的样品测试盒,你只要用棉签在嘴里抹点唾液寄回去,过10周左右就会得到你的基因测试结果。
交200美元,现在好像打折,150美元。
人类一路走来,虽然在外部留下的各种痕迹不是很多,但有幸在体内留下了清晰的足印。
这个足印就是人类在遗传中的基因变异轨迹。
(用基因变异标记,即Marker表示)或称突变点标记什么叫基因突变/变异?基因在向下一代复制时,虽然绝大多数都是忠实复制的,但总难免会出现部分差错,这部分差错和不同,就是突变,用下图简单表示:上图中,子代的红色部分和亲代的对应部位发生了变化,因此也会对蛋白的表达(表观)产生变化,这就是突变。
遗传学上把这些变异用记号标注,称为基因标记(Genetic Marker)突变的类型有两种,一种是单个碱基变化SNP(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另一种是短重复序列发生突变,或STR(short tandem repeat)。
基因的不同部分突变的速率是不同的,例如Y染色体虽有6000万个碱基对,但可检测的全长只有1000万个,它的突变速率大约是每100年有一个突变,或者说,发生千万分之一的变化。
换算成万年的话,就是每100万年,发生千分之一的突变。
通俗的理解,就是我们和100万年前的古人相比,在Y染色体上,今天的我们和他们只有千分之一的差异。
迄今为止,全球已经有75万人参与了此项目,即提供(收费的,200美元)自己的DNA样本供研究人员分析,并获得自己的父系(Y染色体)和母系(线粒体DNA)的变异标记(Marker)和迁徙路径。
随着参与人数的增加,通过这个基因大数据已经摸清了人种的大致分布情况,即已经把人类演化的主要树干和粗枝勾画出来了。
男性可测父系,女性只能测母系,因为没有Y染色体啊我去年9月也参与了此项目做了测试,在此可以与各位简要分享一下测试结果。
首先,所有现代人类全部是6-7万年前走出非洲的,也就是说,非洲现代智人是所有人类的祖先,不论你是什么肤色、体型、面部特征或发色。
(我知道这点很多人听了非常不爽)我这里先说结论,后面再论证为何全部人类都起源于非洲。
这张图中的右侧M那支走出了非洲测试结果分几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