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第三人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
1.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概念
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是指对原告和被告争议的诉讼标的有独立的请求权而参加诉讼的人。
2.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诉讼地位
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在第三人参加之诉中的地位就是原告,是诉讼的当事人。
在诉讼中,有独立请求权的人既对抗本诉的原告,又对抗本诉的被告。
诉讼请求的理由是,他们对自己权利的主张侵害了自己的权利,因此对他们提起独立的请求,将他们同置于被告的地位。
3.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设立目的 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的概念
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 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的诉讼地位 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制度设立目的 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参加诉讼的条件
无独立请求权的类型
辅助型第三人的诉讼地位 辅助型第三人 辅助型第三人的参加诉讼的条件 辅助型第三人参加诉讼的程序 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 被告型第三人的诉讼地位
被告型第三人制度设立目的
被告型第三人 被告型第三人一般被动地参加诉讼 应作为被告型第三人的情形
不应作为被告型第三人参加诉讼的情形
第三人
设立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的目的在于,维护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防止法院作出错误的判决,实现诉讼经济。
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是对本诉的原告和被告主张独立的实体权利,如不允许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提出独立请求权而参加诉讼,法院将本诉和参加之诉加以合并,就有可能作出损害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实体权利的判决。
4.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加诉讼的条件
(1)对本诉中的原告和被告争议的诉讼标的,主张独立的请求权。
这一条件也是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加诉讼的根据。
所谓独立的请求权,是指第三人所主张的请求权不同于本诉原告向被告主张的请求权,而是同时直接针对本诉原告和被告的。
(2)所参加的诉讼正在进行中(诉讼系属中)。
正在进行的诉讼应从何时起到何时止,法律没有具体规定,但从第三人参加的性质看,应从被告应诉起,到诉讼审理终结止。
原则上第三人参加诉讼应在第一审程序中参加,但作为例外,法院也允许在第二审程序中参加诉讼。
之所以允许是期望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能够与本诉的原告和被告达成调解协议,从而解决纠纷,这样便不涉及第三人的上诉权问题。
如果不能达成调解协议,二审法院应撤销一审判决,发回重审。
(3)以起诉的方式参加。
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可以在辩论终结前撤回参加之诉,也可以在辩论终结之前撤回后,再参加诉讼,因为撤回参加之诉,视为没有提起参加之诉,这一点与一般的起诉没有区别。
二、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
1.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类型
(1)作为辅助本诉一方当事人的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可以称为“辅助型第三人”。
辅助型第三人始终是站在本诉当事人一方,通常是主动参加诉讼。
(2)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可以称为“被告型第三人”。
被告
型第三人独立地面对本诉的原告和被告,通常情况下是法院基于被告的要求而将其纳入本诉,即通知参加诉讼。
2.辅助型第三人
(1)辅助型第三人的诉讼地位
①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并没有向原告和被告提出独立的诉讼请求,而是辅助本诉的一方当事人对抗另一方当事人,辅助型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不是诉讼当事人,不具有与当事人相同的诉讼地位。
无权承认、放弃、变更诉讼请求,无权请求调解等。
②判决承担民事责任的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有权提出上诉,没有判决承担民事责任的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就没有上诉权。
③对于申请再审的问题,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申请再审的主体只限于当事人,因此辅助型第三人就没有申请再审的权利。
④辅助型第三人不是被辅助一方当事人的共同诉讼人,因为辅助型第三人和被辅助的当事人与对方之间没有共同的诉讼标的,该第三人与被辅助的当事人之间没有共有或连带关系,该第三人不是原告与被告之间的诉讼标的的权利义务主体。
⑤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加诉讼的目的,是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避免法院对他人作出的判决对自己的权利义务发生消极影响。
(2)辅助型第三人参加诉讼的条件
①与案件处理结果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
法律上的利害关系,是指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权利义务将受原告和被告间诉讼结果的影响。
②参加的诉讼正在进行。
即从被告应诉起,到诉讼审理终结止,一般是第一审程序中参加。
这一点与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加诉讼相同。
③参加的诉讼是他人之间的诉讼。
即作为辅助型第三人不能既是一方当事人,同时又是
第三人。
应当注意的是,由于普通共同诉讼中,诉讼标的不是同一的,因此,第三人可以作为普通共同诉讼中其他共同诉讼人的辅助型第三人。
(3)辅助型第三人参加诉讼的程序
辅助型第三人参加诉讼的,应当向法院提出参加诉讼的申请,申请中应写明参加的目的和理由。
当事人对辅助人参加诉讼有异议时应以何种方式提出、法院以何种方式处理,我国民事诉讼法均没有规定。
理论上,当事人有权对辅助人参加诉讼提出异议,尤其是被辅助的对方当事人。
法院在收到异议书后应当予以审查,认为异议成立的,将裁决驳回第三人的参加申请。
3.被告型第三人
(1)被告型第三人的诉讼地位
被告型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一定是当事人,但并非本诉任何一方当事人的共同诉讼人,与他人之间没有同一的诉讼标的。
被告型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民事责任的承担往往是本诉被告民事责任的转移。
由于被告型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在诉讼中要承担责任,因此拥有上诉权。
(2)被告型第三人制度设立的目的
被告型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设立的目的不同于辅助型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其目的在于试图一次性解决纠纷,以提高纠纷解决的效率。
(3)被告型第三人被动地参加诉讼
被告型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一般是被动参加诉讼,这是因为此种第三人实质上的被告地位决定的,因为将承担民事责任的第三人是不愿意主动参加诉讼的。
被告型第三人通常是法院通知参加。
应当注意,在实践中,通知参加具有传唤的效力。
如果该第三人在通知后拒不参加诉讼的,法院可以缺席判决。
(4)应作为被告型第三人的情形
下列人员应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
①用人单位招用尚未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原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劳动争议,可以列新的用人单位为第三人。
②原用人单位以新的用人单位侵权为由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可以列劳动者为第三人。
③债权人以次债务人为被告向人民法院提起代位权诉讼,未将债务人列为第三人的,人民法院可以追加债务人为第三人。
④债权人依照合同法有关撤销权的规定提起撤销权诉讼时只以债务人为被告,未将受益人或者受让人列为第三人的,人民法院可以追加该受益人或者受让人为第三人。
⑤债权人转让合同权利后,债务人与受让人之间因履行合同发生纠纷诉至人民法院,债务人对债权人的权利提出抗辩的,可以将债权人列为第三人。
⑥经债权人同意,债务人转移合同义务后,受让人与债权人之间因履行合同发生纠纷诉至人民法院,受让人就债务人对债权人的权利提出抗辩的,可以将债务人列为第三人。
⑦合同当事人一方经对方同意将其在合同中的权利义务一并转让给受让人,对方与受让人因履行合同发生纠纷诉至人民法院,对方就合同权利义务提出抗辩的,可以将出让方列为第三人。
(5)不得作为被告型第三人参加诉讼的情形
由于被告型第三人民事责任的承担实质上更换了法院审理和判决的诉讼标的,很容易造成对第三人权利的侵害。
为防止被告型第三人的扩大化,下列人员不得作为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
①与原被告双方争议的诉讼标的无直接牵连和不负有返还或者赔偿等义务的人。
②与原告或被告约定仲裁或有约定管辖的案外人,或者专属管辖案件的一方当事人。
③产品质量纠纷案件中,原被告之间法律关系以外的下列人员:
a.证据证明其已经提供了合同约定或者符合法律规定的产品的人;
b.案件中的当事人未在规定的质量异议期内向其提出异议的人;
c.案件中的收货方已经认可其提供产品质量的人。
④已经履行了义务,或者依法取得了一方当事人的财产,并支付了相应对价的原被告之间法律关系以外的人。
此外,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进行鉴证、商检局对商品质量进行检验的合同中,如果当事人以合同纠纷提起诉讼,并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商检局有过错应承担民事责任为由,要求将它们列为第三人的,法院不宜将工商局、商检局列为第三人。
【问题与思考】被告型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承担民事责任的合理性
被告型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是在没有本诉当事人诉讼请求的前提下被判决承担民事责任的,该第三人承担民事责任缺乏诉的根据。
在没有当事人提出诉讼请求的情况下,法院强制该第三人参加诉讼不符合民事诉讼处分原则的要求。
被告型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在民事诉讼中被作为诉讼参加人,但又没有作为当事人对待,因此被告型第三人的诉讼权利是不充分的。
建议在民事诉讼法修改时,将现行的被告型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制度改为有条件地通过本诉当事人的诉讼请求追加的被告型第三人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