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图识皮肤病四种————————————————————————————————作者:————————————————————————————————日期:看图识四病麻风疣状皮肤结核挤奶人结节副肿瘤类天疱疮ﻫ躯干部散在红色和淡褐色斑块,边界清楚中央稍萎缩,表面少许鳞屑一、病史患者女62岁。
ﻫ主诉:面、颈、躯干、四肢起皮疹,伴轻度瘙痒8年。
ﻫ现病史:患者8年前发现腹部一拇指甲大小的红斑伴轻度瘙痒,未经治疗皮疹逐渐扩大并延及后背、四肢。
近3年皮疹发展到面、颈部,1个月前在当地医院行病理检查未明确诊断,遂来我科就诊。
发病过程中无发热、关节痛等症状,自觉皮疹处出汗少。
ﻫ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其它病史。
务农,5年前迁居内蒙呼和浩特市。
体格检查:一般情况良好,心、肺、腹未见异常。
皮肤科检查:面、颈、躯干、四肢散在红色和淡褐色斑块,2×3cm~10×18cm大小,边界清楚,中央稍萎缩,表面少许鳞屑。
毛发正常,眉毛未见脱落。
未触及粗大神经。
患处触觉丧失,痛、温觉正常,无运动功能障碍。
组胺试验:“三联反应”不完整。
取皮损作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萎缩,皮突变平,真皮浅、中层可见结核样肉芽肿,神经周围可见淋巴、组织细胞浸润。
抗酸染色:阴性二、诊断诊断:麻风病(leprosy)。
诊断依据:ﻫ1.患者老年,慢性病程;ﻫ 2.皮损特点:面颈、躯干、四肢散在红色和淡褐色斑块,3.神经功能检查:患边界清楚,中央稍萎缩,表面少许鳞屑;毛发正常,眉毛未见脱落;未触及粗大神经。
ﻫ处触觉丧失,痛、温觉正常,无运动功能障碍。
组胺试验:“三联反应”不完整4.组织病理显示真皮浅中层可见结核样肉芽肿,神经周围可见淋巴、组织细胞浸润。
抗酸染色见右图。
ﻫ左手背暗红色疣状增生性斑块,有脓性、浆液性渗出液一、病史患者男,61岁主诉:左手背皮损18年,逐渐加重。
现病史:18年前患者左手无名指因外伤而行截指术。
2个月后,左手背出现一个黄豆大小皮疹,缓慢增大,渐累及整个左手背,逐渐出现破溃,有渗出,伴疼痛。
曾诊断为“孢子丝菌病” “着色芽生菌病”,先后口服伊曲康唑、10%碘化钾、特比萘芬等,均无明显效果。
发病以来无发热、乏力,食欲可,二便正常。
ﻫ既往史:高血压9年,1996年患脑血栓,发现糖尿病1个月。
否认结核病史。
ﻫ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可,心、肺、腹未见异常。
皮肤科检查:左手背9cm×10cm暗红色疣状增生性斑块,上有脓性、浆液性渗出液,覆盖黄色痂,有触痛。
实验室检查:血尿便常规正常,肝肾功能正常,血糖6.14mmol/L,胸片正常,皮损脓液培养、组织真菌镜检和培养,多次阴性。
组织匀浆革兰染色未见细菌、抗酸染色阴性、培养无细菌生长、无结核菌生长。
PPD试验阳性。
PCR扩增病损组织分枝杆菌16S rRNA基因,结果显示在电泳中呈现一条扩增条带,其大小与预期扩增片段1030bp相符,并与人结核杆菌扩增出的条带处于同一位置。
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物IS6110 PCR检测结果显示在电泳中呈现一条扩增条带,其大小与预期扩增片段123bp相符,并与人结核杆菌扩增出的条带处于同一位置。
组织病理:示表皮增生,真皮全层弥漫淋巴细胞、组织细胞为主浸润,有结核样肉芽肿表现,部分中央有干酪样坏死。
PAS染色阴性。
二、诊断诊断:疣状皮肤结核(tuberculosis verrucosa cutis)。
ﻫ诊断依据:1.老年男性患者,慢性病程,有外伤史;2.皮损特点:以疣状增生斑块为主;ﻫ 3.组织病理学检查:表皮增生,真皮全层弥漫淋巴细胞、组织细胞为主浸润,呈结核样肉芽肿表现,部分中央有干酪样坏死;ﻫ 4.PPD试验阳性;5.PCR检测:皮损中结核杆菌基因阳性。
该患者由于一直误诊为着色芽生菌病,口服抗真菌药物治疗无效,故给予患者左手背病变切除游离植皮术,术中可见有脓性分泌物,完全切除左手背病变。
术后伤口愈合良好。
之后在左手小指掌关节处又出现类似改变,进行第2次手术切除植皮,伤口愈合良好, 同时口服抗结核药,随访半年无复发。
左拇指皮肤可见一隆起结节,淡黄色一、病史患者女,39岁。
ﻫ主诉:左拇指皮损2周,双手、前臂皮疹1天。
现病史:2周前发现左拇指皮肤出现一绿豆大小紫红色皮疹,微痒不痛,渐增大至指甲盖大小。
于当地医院手术切开引流,无好转。
1天前双手突然出现多数红色皮疹,痒,迅速延及前臂。
ﻫ既往史:患者从事挤奶工作,约1月前发现一奶牛乳房出红色皮疹,未加注意。
体格检查:一般情况良好,心肺腹无异常。
皮肤科检查:左拇指皮肤可见一直径约1cm大小隆起结节,质硬,界清,无压痛,表面淡黄色。
双手、前臂多数米粒至黄豆大小红斑、丘疹,部分融合,呈多形红斑样。
躯干、下肢未见皮疹,双肘、腋窝淋巴结不大。
组织病理:表皮角化过度、角化不全、棘细胞不规则增生,棘层上半部个别角质形成细胞坏死,可见气球状变性细胞,胞浆内嗜酸性包涵体,真皮浅层淋巴细胞、嗜酸性细胞浸润。
二、诊断诊断:挤奶人结节(milker’s nodules)。
ﻫ诊断依据:1.患者中年女性,有病牛接触史;2. 皮损特点:左拇指皮肤可见一小隆起结节。
3.组织病理:棘层上半部个别角质形成细胞坏死,可见气球状变性细胞,胞浆内嗜酸性包涵体。
三、治疗给予患者去氯羟嗪25 mg ,日服3次,百多邦、去炎松氯霉素乳膏外用。
1周后,双手、前臂皮疹消退。
四、本病简述挤奶人结节(milker’s nodules)是由副牛痘病毒引起,副牛痘病毒多在牛群中传播,人与病牛接触而感染此病。
也有报告非农场工人通过污染物、污染水而得挤奶人结节。
故在诊断过程中,详细询问病史非常重要。
潜伏期4~15天。
好发于手、前臂等暴露部位。
皮损典型临床经过分六期,即斑丘疹期、靶期、急性渗出期、结节期、乳头状期、消退期。
皮损一般不痛,全身症状轻。
有些病人在结节出现的1~2周内,上下肢及颈部等处可出现丘疹、丘疱疹、荨麻疹、多形性红斑样皮疹。
是一种毒性或变态反应表现,1~2周内可消退。
ﻫ挤奶人结节病程6~8周,可自愈,不留瘢痕。
给予一般处理及防治感染即可。
五、鉴别诊断挤奶人结节很少见。
多数病人是在结节期继发感染、疼痛时来就诊,易误诊。
本病例就在当地医院误诊为一般脓肿,进行了切开引流,故应引起皮科医生的注意。
1.疖:是一种急性化脓性单个毛囊炎及毛囊周围感染。
好发于面、颈、臂、腕、臀部和生殖器区域。
为鲜红色或暗红色结节,表面发亮,紧张,自觉疼痛,压痛明显。
之后,结节顶端发生脓疱或整个结节化脓变软,扪之有波动感,穿破后有脓液排出。
早期可局部外敷鱼石脂软膏等,如疖中心坏死形成脓栓,则可夹出脓栓;如已形成脓肿有波动感时可切开引流。
必要时系统应用敏感抗生素。
ﻫ 2.化脓性肉芽肿:是一种血管反应性增生性疾病。
损害为单个鲜红或暗红色高起的小结节,表面光滑或呈分叶状,基底缩窄成蒂状,常有领圈状边缘围绕在基底。
有时表面糜烂,附有脓性渗出物或结痂,轻微损伤很易出血。
起病前常有外伤史。
采用手术切除、冷冻、或激光等治疗。
上、下唇广泛糜烂,结痂双股内侧紫红色斑丘疹或斑块双手掌融合红斑肿胀,表面有鳞屑一、病史患者男, 39岁。
ﻫ主诉:口腔、阴部糜烂2个月,泛发全身1个月,加重2周。
ﻫ现病史:2个月前舌面、龟头、包皮、肛周出现红斑、肿胀、水疱、糜烂。
1个月前,双手足、腋窝、腹股沟和耳廓出现浮肿性红斑,并逐渐增多融合,口腔及眼结膜发红,分泌物增多。
近2周来,原有皮损加重,且不断有新疹出现。
既往史:体健,否认过敏史和家族史。
ﻫ体格检查:一般情况良好,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
ﻫ皮肤科检查:眼周、口周、耳廓、鼻孔周围、躯干、四肢、手掌和手背、足背和足跖部、肛周、阴茎及阴囊皮肤上散在多数大小不一的浮肿性红斑、丘疹;双前臂及手背红斑上出现数个黄豆和蚕豆大小的张力性水疱。
双眼睑结膜充血,多数分泌物。
口唇及唇内侧粘膜、颊粘膜、上腭、舌面和舌下广泛糜烂。
ﻫ实验室检查:ESR 58mm/Hr;IgG 18.Og/L↑;ANA 1:160;其余血化验结果均未见异常。
皮肤组织直接免疫荧光(DIF)检查:阴性。
以正常人皮肤及小鼠膀胱为底物,取患者血清作间接免疫荧光(IIF):示C3和IgG棘细胞间沉积,滴度1:640。
以患者血清作免疫印迹可见210kd和190kd两个条带。
特异性ELISA试验证实患者血清识别的这两个抗原分别为封斑素和周斑素。
腹部B超及CT示腹膜后占位病变。
ﻫ皮肤组织病理检查:右股部苔藓样皮损示表皮角化亢进,灶状角化不全,颗粒层楔形增厚,棘层肥厚,皮突延伸,全层有多数坏死角质形成细胞;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浅层带状淋巴细胞为主浸润。
水疱样皮损组织病理示基底细胞层上出现棘层松解,产生裂隙和表皮内疱;真皮浅层散在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细胞浸润(下图)。
二、诊断诊断:副肿瘤性天疱疮(paraneoplastic pemphigus,PNP)诊断依据:1.患者中年男性,先是口腔、会阴等黏膜部位广泛糜烂。
之后出现多形性皮损,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明显2.组织病理可见棘层松解、界面改变和角质形成细胞坏死;效果。
ﻫ3.以正常人皮肤及小鼠膀胱为底物,患者血清IIF示C3和IgG棘细胞间沉积。
血清行免疫印迹可见210kd和190kd两个条带;4.CT显示腹膜后占位病变。
三、治疗入院后先给予泼尼松龙60mg/d治疗,皮损继续加重,加服环孢菌素A400mg/d,皮肤和粘膜损害好转。
遂进行手术,手术所见肿物在腹膜后,光滑,中等硬度,有完整包膜,7.0cm×5.0cm×6.0cm大小。
肿物组织病理示透明血管型Castleman’s肿瘤。
术后皮损逐渐消退,遗留明显的色素沉着,但口咽部、鼻腔部粘膜损害存在时间较长,约半年后停用激素。
随访7年无复发。
四、本病简述副肿瘤性天疱疮(paraneoplastic pemphigus,PNP)是1990年由Anhalt等命名的一种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疾病。
以严重的疼痛性黏膜糜烂和多形性皮损为特点,血清中存在有多种自身抗体,同时伴随肿瘤。
PNP大多在中青年发病。
临床上出现最早的症状是口唇和口腔黏膜广泛糜烂、疼痛,且顽固难治。
外阴粘膜、眼结膜均可受累。
以后出现皮肤损害,呈多形性,常见有融合性红斑,伴水疱、大疱、糜烂和结痂;扁平苔藓样损害及多形红斑样损害;掌跖片状红斑是PNP的特征性表现。
取皮损作组织病理检查可见表皮内有坏死的角质形成细胞,基底细胞液化变性。
基底细胞上棘层松解性水疱或真皮浅层带状淋巴细胞浸润。
以小鼠膀胱为底物,以患者血清作间接免疫荧光检查示C3和IgG棘细胞间沉积。
ﻫ PNP患者多伴有潜在的肿瘤,或恶性或良性。
与PNP有关的肿瘤大多为淋巴系统增生性,多见的为Castleman’s肿瘤,其次有胸腺瘤,非柯杰金淋巴瘤等。
Castleman’s肿瘤又称血管滤疱性淋巴组织增生或巨大淋巴结增生,临床特点是无痛性巨大淋巴结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