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生物下册3_5_4人体对周围世界的感知第2课时教案新版济南版

七年级生物下册3_5_4人体对周围世界的感知第2课时教案新版济南版

人体对周围世界的感知(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概述人体通过耳朵感觉器官获取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②、观察并描述耳的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重点)③、描述听觉的形成过程。

(重、难点)④、了解人类的其他感觉。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实践、探究和创新的能力;掌握预防耳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的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

②认同听觉卫生,关爱和帮助有听觉障碍的人群;③渗透爱心教育,建立生物学观点。

4、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本节内容的教学,老师注重耳的结构模型的演示;适当讲解,学生不能自主探讨懂得的问题精讲。

学法上体现讨论法:学生的参与意识较强,课堂上分组讨论学习;分析法: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分析,得出结论;观察法:注意观察耳的结构,抓住结构的特点;课前准备:1、备好课;制作PPT课件。

2、演示实验的材料器具:耳的结构模型3、要求学生课前搜集一些聋哑人的相关资料等。

组成爱心小组,献爱心。

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知识回顾(5分钟):1.若把眼睛比作照相机,镜头相当于________,光圈相当于________,胶卷相当于_________;若把眼睛比作心灵的窗户,_________就相当于明亮的玻璃。

学生看书回顾,思考问题,举手回答:1、角膜相当于明亮的玻璃。

2、视觉的形成过程:温故上节课学到的知识,一方面加深对视觉知识的复习,同时引领学生学习新知识,起到铺垫的作用。

2.简述视觉的形成过程?3.近视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怎样矫正?教师归纳:角膜:透光巩膜:保护眼球内部结构脉络膜:营养眼球并形成暗室睫状体:调节晶状体的曲度视网膜:感受光线刺激产生神经冲动晶状体:折射光线3、近视眼形成的原因及矫正:合作探究层层推进(20分)哑谜游戏:首先请同学们做个“猜哑谜”的游戏:老师在一个纸条上写一句话,让一位同学用手势和动作传递纸条上的信息,大家猜信息的内容。

讲解:一句话就能说明白的问题,同学们却费很大的劲,可见听觉对于我们接受信息有多么重要,人体从外界接受的信息中,听觉信息的小活动:同学们七嘴八舌的猜测这位同学手势和动作表达的信息,几乎都是错误的信息。

学生的小活动,能开动学生的所有感官和大脑,也让课堂的学习气氛瞬间调动起来。

数量仅次于视觉,居第二位。

我们人体怎样产生听觉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知识点一:耳的结构自主学习任务:1、要学会听觉的形成,需要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面请自学指导帮助你们。

(出示自学指导)2、老师指名读自学指导老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指导”开始自学,比一比谁看书最认真,谁自学效果最好!(目光巡视每一位学生)合作探究耳的结构:(一)外耳(1)外耳的组成部分有什么功能?(2)根据生活经验,谈一谈,图片手掌的作用为什么能提高听力?板书:耳廓:收集声波传至外耳道外耳外耳道:引导声波传至鼓膜小结:外耳道是声波传导的通路,一端开口于耳廓,另一端终止于鼓膜。

(二)中耳导语: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让我们打开录音机感受一下吧讲解:声音来自振动,声波可以振动空气。

(1)耳的什么结构将空气的振动传递到耳的深处?自学活动:【自学指导】认真阅读课本94~95页的内容,结合图3.5—18耳的结构示意图,自学:1.右图为耳的结构图,请据图回答。

(1)耳分为_______、_______、_ 三个部分,外耳由_______、组成;中耳由_____ 、________、________组成;内耳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

(2)耳的结构中,与位置变化有关的是_________、;能收集声波的是;能感知声音的是:⑥是_________。

2.听觉的形成过程大致是:外界的声波经过_________传到_________,引起_______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_________,刺激了_________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_________的一定区域(听觉中枢),人就产生了听觉。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合作探究耳结构的部分结构功能:【交流汇报】:(1)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组成。

耳廓的功能是收集并引导声波传至外耳道;外耳道的功能是引导声波传至鼓膜。

(2)手掌的作用增大了耳廓的面积,能收集更多的声波传至外耳道。

自主学习活动,一方面能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自觉性,另一方面,学生自主学习,还能培养学生竞争的意识,因为一会要检测自学的程度,所以这个环节的设置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和积极性。

合作探究,是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全班同学共同参与讨论交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探索空间和时间,探究讨论更加深入,老师在参与学生探究的活动中,也能发现学生暴露的问题,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明确耳(2)鼓膜里面还有什么结构呢?小结:鼓膜是很薄的肉质膜,很紧致,空气中微小的振动就能使鼓膜振动;鼓膜振动往里传到听小骨,听小骨也跟着振动。

板书:鼓膜:把声波振动转为机械振动中耳听小骨:扩大声波传到内耳鼓室(三)内耳(1)内耳的主要结构是什么?(2)你能描述听小骨和鼓膜、耳蜗的关系吗?板书:半规管内耳耳蜗:感受振动刺激,产生神经冲动小结:声波的振动经鼓膜通过听小骨传递到耳蜗,耳蜗里有对声音敏感的听觉细胞,和视觉细胞一样,这些细胞受到振动后可以把声音的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递给大脑,最后在大脑的一定区域形成听觉。

合作探究听觉的形成:视频播放听觉形成(1)在你听到声音之前,声波的刺激经过了耳的哪些结构?(2)听觉的形成在哪里?示意图表达听觉的形成:课件展示答案,小组内互相校对,老师诊断学情,进行点拨讲解【答案】小活动:打开录音机,找一位学生把手放在音箱表面感受到:音箱振动。

【交流汇报】观察耳的结构模型回答问题:(1)鼓膜能将空气的振动传递到耳的深处(2)鼓膜里面还有听小骨【交流汇报】观察耳的结构模型回答问题:(1)内耳包括耳蜗和半规管(2)听小骨前面紧紧连接鼓膜,后面连接耳蜗。

鼓膜振动时,听小骨和耳蜗也会振动。

即时训练:连一连观察耳的结构模型或示意图,小组思考交流(1)声波的刺激经过了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与听觉有关的神经等结构。

(2)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的结构。

富有思考性、开放性的问题,能让学生在追问中思索。

即时训练是紧紧跟随知识的技能训练,一方面让学生趁热打铁的巩固知识,也能在做题中学会运用知识。

拓展延伸咽鼓管,能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也把课堂上的知识有机地和生活现象联系在一起,如果不拓展这方面的知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就有一定的难度,做题的时候,思维就会受到巩固应用拓展提高(5分)(1)C→F→E→G→A(2)[G]耳蜗拓展延伸:《咽鼓管》咽鼓管是由鼓室前下方通向鼻咽部的一条细长、扁平的管道。

咽鼓管的作用是使中耳内的空气跟外界空气相通,维持鼓膜内外气压的平衡。

咽鼓管平时封闭,吞咽和打哈欠时张开。

链接生活:(1)我们平常生活中,有的人有晕车、晕船现象,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2)平时遇到巨大的声响,你们是如何保护自己的听力不受损害的?说说理由。

(3)咽喉部发炎治疗不及时,往往会引起中耳炎,你能解释原因吗?讲解:我们平常生活中的晕车、晕船现象,与半规管中的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过于敏感有关。

温馨提示:正常的听觉对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方便,可是生活中并不是都是悦耳的声音,噪声很大程度的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所以要注意保护我们的听力;对于有听觉障碍的人,要关心他们,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行动起来,关注社会。

导语:人体除了视觉和听觉外,还有其他感觉。

人体还有哪些感觉功能使你全面、准确、迅速地感知环境的变化呢?知识点二:其他感觉课件展示嗅觉,皮肤的感觉和味觉的图片,了解人体的这些感觉的意义根据生活经验和课本的相关介绍,指名介绍相关感觉1、嗅觉嗅觉是由物体发散于空气中的物质微粒作用于鼻腔中的嗅细胞而引起的。

在鼻腔内有嗅粘膜,嗅粘膜能够感受化学气味的刺激。

2、皮肤感觉:皮肤具有感受外界冷、热、触、痛、压等刺激的功能,从而使人体产生不同的感觉,使人全面、快速、准确地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及时作出判断和适应。

3、味觉:舌上的味觉感受器能感受酸、甜、苦、咸等化阅读教材P95听觉形成的过程,结合P94页彩图,用文字和箭头表示出听觉的形成过程。

即时训练:(1)上课铃响了,同学们听到铃声陆续走进教室,请用图中的字母和箭头写出听觉形成过程的途径:。

(2)在听觉形成的过程中,听觉神经传导的神经冲动是在【】产生的。

小活动:小组之间展开讨论,小组指名展示讨论的结果(1)半规管探测头部运动的方向,应该和半规管有关。

学生说不出原理,希望老师讲解(2)迅速张口,使咽鼓管张开;或闭口,同时双手堵耳,这样做可以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以免震破鼓膜。

(3)病菌通过咽鼓管扩散到中耳,引起中耳炎。

学生在小学自然科学课上学到相关的知识,回答的较好。

生活链接人的味觉味觉分为酸、甜、苦、咸四种,其他复杂的味觉就是这四种味觉的混合。

舌的各部分对四种味觉的敏感度限制。

链接生活,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学生自己汇报人体的其他感觉,有利于学生细致的体验生活,有利于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运用这些感觉去感知环境,更好的去判断适应环境。

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让学生学会了科学探究的思想和方法。

链接生活,即时训练,能让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过程和能力,形成技能,培养能力。

课后的巩固提高,能充分的展示学生的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让学生的知识在分析场景问题中得以提升。

能很好的分析数据,把握数据传递的学物质的刺激,使我们感受到某种味道,这就是味觉。

小结:人对于外界事物的感觉,具有综合性。

如美味佳肴,人们感觉味道很好,一个人感冒后,鼻塞,嗅觉不灵敏,会感觉到吃饭没有滋味。

巩固提高、提升能力1、周末,正在家里做饭的小涵听到急促的电话铃声,急忙跑过去接。

还没有接完电话,他便闻到一股焦糊味,又赶快跑进厨房。

“啊,好痛!”他的手被锅盖烫了。

这时,他发现锅里的饭已经烧焦了,尝了一口便喊道“好苦啊!”(1)在这个生活场景中,小涵有过哪些感觉?(2)这些不同的感觉都是在哪里形成的?(3)这些感觉对人体有什么意义?2、为了测试不同部位的皮肤对触觉的敏感度,学生甲利用一支绘图笔在学生乙皮肤的某些部位画上测试区,当学生乙闭上眼睛后,学生甲用针轻轻触动测试区上不同的点,当学生乙感觉到针触时,就说“是”。

将学生乙能感觉到针触的百分率记录下来。

在不同部位的皮肤上重复此实验,其结果如下表所示:(1)哪一测试部位对触觉最为敏感?(2)在实验过程中,为什么学生乙有时未能感觉到针刺?(3)描述学生乙从感到针触到说“是”的神经传导途径。

不同,舌尖对甜、咸最敏感,舌的外侧对酸最敏感,舌根对苦最敏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