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学:2..2..1《综合法和分析法》教案(新人教A版选修2-2)

数学:2..2..1《综合法和分析法》教案(新人教A版选修2-2)

数学:2.2.1《综合法和分析法》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 和综合 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一课时221 综合法和分析法<一)
教学要求: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
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 点.tFAx82mkCG 教学重点:会用综合法证明问题;了解综合法的思考过程 .
教学难点:根据问题的特点,结合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选择 适当的证明方法.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准备:
1. 已知“若三I ,且耳,则回”,试请此结论推广 猜想.
<答案:若 ,且 ,贝S ㈢ I 回) 2. 已知 , ,求证:
先完成证明 -讨论:证明过程有什么特点?
二、 讲授新课:
1. 教学例题:
① 出示例1:已知a, b, c 是不全相等的正数,求证:a (b2 + c2> + b (c2 + a2> + c (a2 + b2> > 6abc.tFAx82mkCG
分析:运用什么知识来解决? <基本不等式)
—板演证明过 程 < 注意等号的处理)
-讨论:证明形式的特点
② 提出综合法:利用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公理、定理等,经
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
.tFAx82mkCG 导果.
c 是全不相等的正实数,求证 ④出示例2:在厶ABC
中,三个内角 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 c ,且A 、
B 、
C 成等差数列,a 、b 、c 成等比数列.求证:ABC 等
边三角形.tFAx82mkCG
框图表示:
要点:顺推证法;由因
③练习:已知
分析:从哪些已知,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如何转化三角形中边
角关系?
f板演证明过程f讨论:证明过程的特点.
-小结: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边角关系的转化;挖掘题中的隐含条件<内角和)
2. 练习:
①回为锐角,且■■,求证:. <提
示:算二^ )
②已知|㈢求证:| 乂|
3. 小结:综合法是从已知的P出发,得到一系列的结论三| , 直到最后的结论是Q.运用综合法可以解决不等式、数列、三角、几何、数论等相关证明问题.tFAx82mkCG
三、巩固练习:
1. 求证:对于任意角0, ■. <教材P100练习1
题)
<两人板演f 订正f 小结:运用三角公式进行三角变换、思
维过程)
2. I上J的三个内角㈢|成等差数列,求证:I x7"! .
3. 作业:教材P102 A组2、3题.
第二课时2.2.1 综合法和分析法<二)
教学要求: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
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
点.tFAx82mkCG
教学重点:会用分析法证明问题;了解分析法的思考过程.
教学难点: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证明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 提问:基本不等式的形式?
2. 讨论:如何证明基本不等式I = I .
<讨论f板演f分析思维特点:从结论出发,一步步探求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
二、讲授新课:
1. 教学例题:
①出示例1:求证I * I .
讨论:能用综合法证明吗? T 如何从结论出发,寻找结论成立 的充分条件?
T 板演证明过程 < 注意格式)
T 再讨论:能用综合法证明吗? T 比较:两种证法
② 提出分析法: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找使它成立的充分条
件,直至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
<已 知条件、定理、定义、公理等)为止.tFAx82mkCG
索因. ③ 练习:设x > 0 , y > 0 ,证明不等式:
=I .
先讨论方法 T 分别运用分析法、综合法证明. ④ 出示例2:见教材P97. 讨论:如何寻找证明思路? <从结论出 发,逐步反推)
⑤ 出示例3:见教材P99. 讨论:如何寻找证明思路? <从结论与
已知出发,逐步探求)
2. 练
习:证明:通过水管放水,当流速相等时,如果水管截面 <指 横截面)的周长相等,那么截面的圆的水管比截面是正方形的水管 流量大.tFAx82mkCG
提示:设截面周长为I ,则周长为I 的圆的半径为因,截面积为 ,冈,周长为I 的正方形边长为I ,截面积为回,问题只需证:
_ .tFAx82mkCG
3. 小结:分析法由要证明的结论 Q 思考,一步步探求得到 Q 所需要
的已知上j ,直到所有的已知P 都成立;
比较好的证法是:用分析法去思考,寻找证题途径,用综合法 进行书
写;或者联合使用分析法与综合法,即从“欲知”想“需 知”(分析 >,从“已知”推“可知” <综合),双管齐下,两面夹 击,逐步缩小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距离,找到沟通已知条件和结论的 途径. < 框图示意)
tFAx82mkCG 三、巩固练习:
1. 设a, b, c 是的△ ABC 三边,S 是三角形的面积,求证:
略证:正弦、余弦定理代入得: ■ ,
即证:| 厂—,即:|
,即证: KI < 成立).
2. 作业:教材P100练习2、3题.
要点:逆推证法;执果
框图表示:
第三课时222 反证法
教学要求: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间接证明的一种基本方 法一一反证法;了解反证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教学重点:会用反证法证明问题;了解反证法的思考过程 .
教学难点: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证明方法 .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准备:
1. 讨论:三枚正面朝上的硬币,每次翻转 2枚,你能使三枚反面都 朝上吗? <原因:偶次)
2. 提出问题: 平面几何中,我们知道这样 一个命题:“过在同一 直线上的三点A 、B C 不能作圆” 明这个命题? tFAx82mkCG
3. 给出证法:先假设可以作一个OO 三占
- 4 八、、’
则0在AB 的中垂线I 上, 垂线m 上,
即0是I 与m 的交点。

但T A 、B 、C 共线,二I // m (矛盾> 二过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
A B 、C 不能作圆.
二、 讲授新课:
1. 教学反证法概念及步骤:
① 练习:仿照以上方法,证明:如果 a >b >0,那么
② 提出反证法:一般地,假设原命题不成立,经过正确的推理,最 后得出矛盾,因此说明假设错误,从而证明了原命题成 立.tFAx82mkCG
证明基本步骤:假设原命题的结论不成立 -从假设出发,经推
理论证得到矛盾-矛盾的原因是假设不成立,从而原命题的结论 成立
tFAx82mkCG
应用关键:在正确的推理下得出矛盾 <与已知条件矛盾,或与假设 矛盾,或与定义、公理、定理、事实矛盾等)
方法实质:反证法是利用互为逆否的命题具有等价性来进行证明 的,即由一个命题与其逆否命题同真假,通过证明一个命题的逆否 命题的正确,从而肯定原命题真实.tFAx82mkCG
注:结合准备题分析以上知识.
2. 教学例题:
①出示例1:求证圆的两条不是直径的相交弦不能互相平分 .
分析:如何否定结论? —如何从假设出发进行推理? —得 到怎样的矛盾?
.讨论如何证
过 A 、B 、C
0又在BC 的中
与教材不同的证法:反设AB CD被P平分,TP不是圆心,连结op 则由垂径定理:OPAB, OPCD则过P有两条直线与OP垂直<矛盾),二不被P平分.
②出示例2 :求证冋是无理数. <同上分析T板演证明,提示:有理数可表示为匕)
证:假设m是有理数,则不妨设<m,n为互质正整数),
从而:三I , |上J ,可见m是3的倍数.
设m=3pvp是正整数),贝卩r^~l ,可见n也是3的倍数.
这样,m, n就不是互质的正整数<矛盾).二不可能,
二|叵是无理数.
③练习:如果|二|为无理数,求证是无理数.
提示:假设•为有理数,则创可表示为|旦v®为整数),即凹.
由1 ■,贝贝创也是有理数,这与已知矛盾.二|纠是无
理数.
3. 小结:反证法是从否定结论入手,经过一系列的逻辑推理,导出矛盾,从而说明原结论正确.注意证明步骤和适应范围<“至多”、
“至少”、“均是”、“不都”、“任何”、“唯一”等特征的问
题)tFAx82mkCG
三、巩固练习:1.练习:教材P102 1、2题2. 作业:教材P102 A 组4 题.
申明:
所有资料为本人收集整理,仅限个人学习使用,勿做商业用
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