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孙盟盟,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作者简介:1、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1.1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
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态度是积极的,他们善于捕捉和接受新生事物,报纸、广播、电视,特别是网络已经成为他们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是务实的,对人生价值的看法与选择,许多大学生都有自己的见解。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进取的、向上的。
当代大学生对“追求健康向上、对社会有所作为”的人生价值观普遍持认可态度。
他们富于同情心、责任感和正义感,越来越多的当代大学生追求完美的人格质量。
1.2大学生价值观的误区。
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当代大学生中个人主义的现象有所抬头,表现在:只顾自己利益,处处为自己着想、不愿关心和帮助他人,不参加集体活动,狭隘的个人主义、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现象严重。
拜金主义的兴起。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个别大学生开始接受并认同金钱至上的观点,出现了拜金主义,崇拜金钱,以含金量作为人生价值的衡量标准。
对优良传统的冷漠与价值偶像的错位。
2、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变化的原因分析2.1社会转型不可避免的折射和影响。
大学生价值观极易受社会环境变迁的影响,当前我国社会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人们的价值观呈现出复杂多样的态势,不同价值观相互冲突,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特别是当代大学生造成了思想混乱、价值迷茫,产生了大量道德失范现象。
2.2全球化背景下西方价值观念的渗透和冲击。
全球化如同一柄“双刃剑”,各国在加强政治、经济、文化合作与交流的同时,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价值观念也迅速地在全球蔓延。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这些西方腐朽思想通过大众传媒和文化产品,在消遣和娱乐的幌子下进行大规模的传播和渗透,向人们宣传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同时一些西方社会思潮也趁虚而入,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追求产生了很大影响,并渗透到大学生日常行为和社会认知之中。
2.3学校价值观教育机制的不健全和网络传媒的影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长期以来形成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而新的工作体系尚在建立之中。
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单调、内容僵化、针对性不强、手段落后、教育力度不够的问题比较突出。
学校在学生价值观教育上目标过高、缺乏层次递进性,远离时代;同时各种传媒如网络、影视、书刊等热衷于宣传和介绍西方各种价值观念,甚至封建迷信的某些歪理邪说,加上对很多新生事物的迷惑不解,许多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价值观困惑,有的精神空虚,缺乏理想信念,终日沉迷于网聊、网游之中;有的价值导向异化,一味模仿明星和西方饮食、服饰、生活方式,成为所谓的“新新人类”。
2.4家庭教育的缺乏。
家庭教育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长期、深刻的影响。
我们国家目前的家庭教育非常缺乏,尽管多数家长在主观上也认同社会主导价值观,但出于对子女适应现实社会的担忧和对其眼前利益的维护,往往在具体问题处理上又采用实用主义的做法,在价值观教育上倾向于个人本位和“金钱”本位,这种倾向直接影响了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2.5当代大学生自身存在的弱点。
当前大学生缺乏对国情民情的切身感受和具体了解,缺乏生活实际的磨练和对社会制度、社会规范、社会思想意识的思考,这样很容易在价值观的选择上产生偏差。
从心理学角度看,大学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他们的思维、情感处于变化发展之中,他们在各方面的心理特点上充满矛盾,处于极不稳定的变化中,观念的多元和多变又使他们无所适从。
3、如何加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3.1加强理论引导,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核心价值体系是在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的理念准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这一核心价值体系对于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是一种基本规范和准则,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和保障。
我们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和主导因素,并结合大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更新教育模式,以科学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利用各种教育阵地,通过多种渠道,全方位地开展教育,将其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观。
3.2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宣传、理论、新闻、文艺、出版等方面要坚决弘扬主旋律,以正面宣传为主,树立先进典型,抓好示范教育,为大学生价值观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各类网站要把握好正确的导向,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教育活动;依法加强对高校周围的文化、娱乐、商业活动的管理,坚决打击侵害学生合法权益和身心健康的不法行为,坚决抵制各种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侵蚀和影响。
3.3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历来是高校精神文明、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作为一种非强制教育手段,主要通过创造一种特殊的文化环境来实现课堂以外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效果,使学生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内化了教育要求。
3.4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价值观形成中的作用。
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须使社会的要求内化为个体内在的需要,这样才能使大学生主动、自觉地去创造社会所需要的行为,并从而体验到自己对社会所作的贡献,理解人生的真正价值与意义。
首先,社会实践活动是促进教育影响转化为大学生内在价值观的基础。
要加强实践的环节,开展各种活动让大学生承担一定的社会任务,使大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在社会动态的发展中寻找大学生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有机结合点。
其次,大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理解道德规范的内涵,然后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和意志,在外化为行为和习惯,最终形成稳定的价值观。
他们在进行社会交往与协作的过程中,一方面践履社会、集体或教师提出的思想道德规范与要求;另一方面自身也会产生评价和调节人际关系及他人行为的需要。
最后,大学生要身体力行,从实践体验中去认识、理解、选择正确的价值观,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逐渐形成相应的价值观,从而实现由知到信,从信到行的两次飞跃。
3.5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家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长期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家庭教(下转第83页)孙盟盟(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吉林白城137000)浅谈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摘要]由于我国社会正处在重要的转型时期,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文章通过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的原因分析,揭示了其价值观变化的内在本质,并对加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建设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关键词]社会转型;大学生;价值观;价值体系[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489(2009)23-0078-0183助其提高这种能力。
如果班主任连自己都不相信自己,又如何帮助学生,如何指导学生?如果不自信,害怕新问题、新情况,怎么能进步,怎么能提高?自信的笑容加上成熟得当的处理方法,必将成为班主任工作中最强有力的武器。
平常心:作为一名年轻的班主任,年轻是优势,同时也是劣势。
因为年轻,所以敢闯敢拼,敢想敢干;因为年轻,所以有时容易冲动,容易心高气盛。
但必须看到:人生存在着越来越多的“更”,却不存在终极的“最”。
完美的极致对这个世界来说是个奢求。
这就需要保持一颗“平常心”,看淡生活中的困苦磨难,不要事事争强好胜,在工作中注意控制一些消极情绪,应该积极调整心态,卸下心理包袱,心平气和、清醒客观地看待身边的人和事,不要苛求、不要强求,把握分寸,控制尺度,将生活和工作变得更加简单、更加轻松。
要努力做好学生的“心灵调节师”,帮助他们寻求解决途径,疏解压力,以平常心轻松面对生活。
毕竟,我是普通人,我需要的是平常心。
保持健康成熟的心态,将是我学习、工作、生活最重要的保证。
(上接第81页)就越大。
因此,美术高考有必要增加综合文化素质测试,提高美术专业考生文化课的录取分数线,消除、杜绝报考者的投机心理和行为,让考生正确对待美术专业高考,从而确立正确的奋斗目标。
3.2调整当前的考试内容,规范当前的考试形式。
除了能客观反映对象外,重视考核学生的艺术想象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
要求考生能运用结构、运动规律发挥自身造型想象力,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通过概括、想象、联想、组合等手段,创造出自己所想表现的形象、动态、神态甚至场面气氛等等。
目前,一些美术院校已经开始这方面改革。
例如(1)在试题设定上取消过多限制,充分给予考生施展自身才能的空间。
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对试题的理解自由发挥。
(2)评卷标准灵活。
无论试卷何种风格、主流与否,只要符合审美规律,都能脱颖而出,得到认同。
4、结语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美术高考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当然这种改革也许将面临多方面的困难和阻力,但如果因此而裹足不前、因循守旧,那么给今后的美术教育及我国的艺术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将是深远且难以弥补的。
我们要以冷静的眼光去审视现行的美术高考制度,总结选拔人才的经验教训,去探索符合高等美术教育的考核方式,只有这样我国的美术教育事业才能稳定和健全的发展下去。
(上接第80页)体与系统的辨证关系。
个人不仅自治,同时也需要他人。
通过这种选择、相互作用的个人建立了一种共有知识贮备,也就是荷兰德提出的“建设砖块”。
个体通过不断地与社会互动逐步理解并接受社会角色。
如图1所示,强调人的行动及角色的确定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个人微观框架是个人的反思性在行动之前就具有的行为方式和价值理念,通过无意识的实践与社会结构的宏观框架产生差异或融合,构成某一意外后果(吉登斯语)。
这个过程充满了复杂性,在系统中演化着的个体,为了生存的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修改自身的规则,以求更好地适应环境选择的需要,建构自己的角色。
如此反复,主体和环境就处于一种永不停止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进化过程之中。
【参考文献】[1]杨明,陈力.试析复杂性科学视野中的传统文化[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2][美]克利福德·格尔茨著.文化的解释[M ].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3]李士勇.非线性科学与复杂性科学[M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5.[4]李康、李孟泽.社会的构成[M ].上海:三联书店,1998.(上接第79页)强的五强原则。
在五个原则上要重视学生干部“社交能力”的提高,鼓励学生干部要与其他班级、其他系甚至其他学校或企事业单位的人进行相互交流和沟通。
4.3搭建校园文化平台,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全。
通过搭建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平台,使众多学生得到参与和受到启发。
要营造校园文化使其在学生中起到了弘扬主旋律、倡导树立正确道德观和价值观、构建和谐班级乃至校园的影响。
主题鲜明、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能潜移默化地促进大学生形成稳定的情绪状态、良好的人际能力、正确的自我评价等健全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