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用正比例解决问题教案白春旭

用正比例解决问题教案白春旭

用正比例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9页例5以及练习九 3、5、6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使学生利用正比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培养学生的判
断、推理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
生勇于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利用已学的正比例的意义,通过自己探索,掌握解答正比例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正确列出比例式。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老师请你用一把米尺去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你能行吗?小明在解决这一问题时,采集到了下面信息:在下午一时旗杆旁的一棵高2米的小树影长1米5分米,此时,身高1米60厘米的小明影长1米20分米,旗杆影长15米,你能根据这些信息解决求旗杆高吗?下面我们一起根据学过的有关知识来回答上述问题。

请看下面练习。

二、联系实际,复习迁移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并说明理由。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我们班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3)单价一定,总价与购物数量。

(4)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底和高。

(5)每块地砖的大小一定,砖的块数和所铺的总面积。

2、联系生活,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全社会都在节约用水。

请大家想一想,和我们息息相关的用水问题里藏有哪些数学问题呢?(生答预设:(1)用水的问题,(2)应交的水费,(3)每吨水的价格)
你能利用这个两说一说它们之间存在着哪些数量关系吗?会构成什么样的比例关系?
小结:水的单价一定,用水吨数与总价成正比例。

三、探究新知,培养能力
1、提出问题。

师:看来同学们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了。

这一节课我们一起运用比例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请看。

出示例题:
张大妈:我们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12.8元。

李奶奶:我们家用了10吨水,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
思考: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你能利用数学知识帮李奶奶算出上个月的水费吗?
2、解决问题。

(1)尝试解决。

(先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再指名回答是怎么解决的?(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先算出每吨水的价钱,再算出10吨
水需要多少钱。


算式是:12.8÷8×10
=1.6×10
=16(元)。

(注意还可这样解:10÷8×12.8)
(3)激励引新。

师:很好,大家能用我们学过的方法先求出每吨水的价格,再算出10吨水的价钱。

请大家再认真想一想,能不能用刚刚学过的知识——比例来解答呢?
学生思考:①题目告诉我们哪几个量?②哪种量是固定不变的?哪两个量成什么比例关系?③怎样列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学生回答上述问题。

(题中相关联的两个量是用水的吨数和水费,因为用水的吨数和水费的比值是每吨水的价格,而每吨水的价格是不变的,所以用水的吨数和水费成正比例,可以根据比值相等列出等式。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反馈学生解题情况。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

12.8/ 8 = X / 10
8X=12.8×10
X=12.8×10 / 8
X=16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6元。

验算:你认为李奶奶用了10吨水交25元钱,这个答案符合实际吗?你是怎么判断的?
师:你们不但会解决问题,还能自学检验计算结果,这是一种非常好的习惯,希望同学们能自觉养成这个好习惯。

3、变式练习。

师:刚才我们用归一法和比例法帮李奶奶解决了水费的问题,同学们真不简单,瞧!王大爷又遇到了什么问题呢?出现下面的练习: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
学生独立用比例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巡视)
反馈: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这道题和刚才那道题的数量关系一样,都是每吨水的价钱不变,水费和用水量成正比例关系,根据两家的水费和用水吨数的比值相等,列出等式。

师:刚才这位同学的思路非常清晰,其他同学还有问题吗?
师:谁来说一说你的结果是多少?
(生汇报结果)
师:谁来检验一下这个结果是否正确?
(生检验并汇报)
也可理解另一种正比例的含义:总价是几倍。

吨数也是相应的倍数倍4、总结小结。

师:刚才我们用正比例知识帮李奶奶和王大爷解决了生活中的水费问
题,请大家回忆一下解题思路,再想一想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是怎样的?
生:首先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判断他们是否是正比例关系。

如果成正比例关系,再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最后解方程,并检验作答。

师:同学们不但会解决问题,而且还善于归纳总结方法,非常好。

就像大家想的那样,先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判断相关联的两种量成什么关系,根据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方程并检验作答。

下面请每个同学今天学到的新本领展示出来.
四、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1、第60页“做一做”第1题。

(原题:小明买了4枝圆珠笔用了6元。

小刚想买3枝同样的圆珠笔,要用多少钱?),小红有3元钱,可买这样的圆珠笔几枝?(后一个问题用两种不同的方程解)
(让学生读题,并分析题意)
师:请同学们利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

(生独立完成)
师:谁愿意把你的思路和大家介绍一下。

(生汇报解答过程)
2、用比例解决下列问题。

①李老师4分钟打了240个字,照这样的速度,李老师30分钟能打多少个字?
(生独立解答)
②师:适当引出反比例
(生讨论解答)
五、课后延伸,深化拓展
1、练习九第3题。

2、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指出一根国旗旗杆是1949年开国大典毛主席升旗时用的那根旗杆,高22米。

1991年5月1日重新修建了国旗旗杆,高度达32.6米。

学校旗杆高一般由学校面积大小而定)师提醒: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的身高和影长成正比例。

根据实际情况,可以独立解答,也可以讨论解答。

2、实践作业。

请同学们利用上一题的原理测一测咱们学校的教学楼的高度。

教学反思
本课的四个环节:情境导入—探究新知—巩固提升—质疑问难,情境导入“如何用米尺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引入新课,学生说“把旗杆放下”,引出新课。

,激起学生学习这习欲望,欲望是产生动机的催化剂。

情境导入确定之后,接下来就是考虑如何突破新知识探讨的过程,如何突破这节课的难点及突出这节课的重点,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用正比例方法解决问题,难点是正确判断题目的两个量成什么比例。

不管是例题还是练习题,我需要抓住的关键是两个量的比值不变,让学生能够理解比值不变这个定量。

在教学新课过程中,可省去跳绳这个例,当学生说出水问题中的数学问题后,教师可指出本地每吨水2元,填一个用水吨数与所需总价的列表,小结得出:单价一定,用水吨数与总价成正比例,为学习例题打基础,又能省出时间来完成课堂练习。

为了提高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我精心设计了一系列数学问题,让学生去分析、去交流并加以解决。

如在新知探究时,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帮里奶奶算出上个月的水费,鼓励学生帮王大爷解决问题;在巩固练习时,又通过更多的生活实际,不断解决“买圆珠笔”“李老师打字”“测教学楼的高”等问题,把心值得学习置于解决一个个生
活问题的情境之中,无时不体现着“用数学”的思想,使学生在应用中不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这样的设计,既增强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有感受到了数学本身的价值。

让学生深刻的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我安排了两道基本练习,一道前后呼应题也就如何计算旗杆高的题目,但没有达到事先设计目的,选用的对应数据有三组,目的强调找对应量的比,学生在练习时出现了不同的比例,但我讲评时没有很好的利用。

我在教学例时把正比例列成了反比例,是学生帮我纠错,成为课堂教学的“错误资源。

这堂课给了我启示,一位好的数学老师必须具备全面、科学调控课堂的能力,及时抓住课堂的生成点,适时点拨,拓展延伸。

与此同时,教师还不能忽视知识的前后联系,不能让知识搁浅,做好做实日常工作,让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知识扎根学生心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