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在“读与写”中提高中学生人文素养论文

在“读与写”中提高中学生人文素养论文

在“读与写”中提高中学生人文素养
从教十年,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语文教师的艰辛和快乐,我把自己的青春倾注于我所钟爱的语文教育上,倾注于每一个学生身上。

然而“教育不仅是文化的传递,更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我也不止一次问过,我们教语文,我们在教什么?十年来,我真切地感受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真正的技巧层面的东西并不是最难教,也并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还是人文素养。

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给笔者以很大的启迪,现形成文字与同仁共勉。

一、从教师的身上感受人文素养
叶圣陶先生曾说:“把上课时间花在逐句讲解上,其他应该指导的事情就少有工夫做了;应该做的不做,对不起自己,也对不起学生。

”作为语文教师,并不是把教材教好、将教学成绩提高,就算是合格的教师了,语文教师不能做分数的奴隶,而是要做人文素养的使者。

首先要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给学生以人文精神的熏陶和文化的
感染。

在当今时代,熟练地敲击着电脑、快速地发送着短信的教师队伍已经日渐庞大,但书桌上有一两本经典著作、每天能翻阅几页人文读品的教师却是屈指可数,做读书笔记的语文教师更是少得可怜。

作为语文教师不但要有渊博的学识,而且有独特的人格魅力。

因此要常读文学、史学、哲学、宗教、艺术、美学等各个不同领域的经典著作,并内化成自己生命历程和生活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真诚的人,一个有人文精神的智者,一个
有卓越影响的人,用自己热爱生活、关注社会、感悟人生的姿态担当起传播真善美的使者。

让我们向窦桂梅、薛瑞萍那些爱读书的优秀语文教师学习,凭借自己的人文素养,将教材中蕴涵的人文意识和教材中提倡的人文精神见诸行动,在课堂上形成一种人文“磁场”效应,以此感化学生,使教育达到理想效果。

其次要从源头上把握好挖掘人文财富、丰富学生人文素养的大局观。

语文不仅仅是要学会掌握遣词造句、读书写字上的“技巧”,而懂得一些所谓的“语法结构”和“修辞方法”,能够人为地总结出某些“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也并不意味着就具备了足够的语文能力,进而忽视了对语文的继续学习。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春》在朱自清的笔下如诗如画,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最佳教材;《生命,生命》、《敬畏生命》让学生感知到了生命的美好,懂得了生命的意义,会更加珍惜今天的拥有;《敬畏自然》、《斑羚飞渡》引导学生跟大自然建立和谐友好的关系,不但陶冶了性情,而且启迪了学生追求向上进取的人生态度。

在教学中,语文教师一定要用欣赏的目光看待每篇课文,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

二、在经典阅读中提高文学素养
经典书是书中的“奢侈品”,每一个品牌都是经过岁月淘洗的,是书中的黄金宝石。

教育部曾规定中学生课外必须阅读一定数量的世界名著,然而现在的中学生阅读的大多数是新书,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课本中经典文章的力量。

一是要培养学生阅读的耐心。

阅读经典作品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渠道。

一本好书,就是一段人生,甚至就是一段历史。

读书的过程是学生认识人生、发现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在学生时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使人终生受益。

问题的关键是很多学生无法静下心来,只是停留在名著速读、解读经典、读图听音等“浅阅读”的阅读层次,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审美情趣的提高没有丝毫益处,究其原因还是没有阅读耐心。

二是要培养学生甄别的能力。

读书的兴趣会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学生到了一定的时候,就会形成一定的阅读趣味,什么喜欢读,什么不喜欢读,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都会有自己的判断,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福楼拜、雨果就不喜欢司汤达,托尔斯泰也不喜欢莎士比亚。

因为鲁迅晚年时的文章大多严厉批判了封建的社会制度,对初中同学来说,没有学习的实际意义;而他回忆童年的文章大多是很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比较适合同学们鉴赏学习,比如《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

作为当代中学生,应该有一定数量的文学名著知识储备,如果只读新书而不读老书,只读畅销书而不读经典书,读书的营养肯定缺失,会造成精神上的“缺钙”。

其实好的文学“它就在那里,不悲不喜”——等待着读者发现的眼睛。

真正开启心智的书籍,往往在寂寞的角落。

三、在用心习作中展现文学素养
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

”学生的习作是最好
的播种经典之花的园地。

文学语言的恰当运用是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表现,是长期语文的习得,学生积累的文学语言、表达方法可以在作文中充分展示出来,藉此增加作文语言的文学性、展现文学素养。

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的,写作能让学生对各类情感有一种亲身的体验,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主动借鉴写作意识。

任何成功的文学作品,都有其特别的表现手法,叙事性文学作品在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心理、表达作者思想时有着独特的方式,比如鲁迅小说中的白描手法、沈从文小说中的心理刻画、曹雪芹小说的细节描写等,都可以充分体现自己的文学修养。

学生在进行写作时,更能充分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并在不断修改的过程中使自己的语言更趋于成熟、精练。

提高文学素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里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一个积淀的过程,而且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这个过程任重道远、充满艰辛,然而,只要希望之火不灭,我们迎来的必将是胜利的曙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