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医内科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
中医内科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
其中最主要的有张伯臾、田德禄等主编的教材和邓铁涛、焦树 德等主编的临床经验辑要等作为扩充性资料使用。三是编写 《中医内科学实训大纲》《中医内科学实训指导》等供学生参考, 使学生明确实训目标。通过实训使学生四诊应用熟练,中医病 历的书写和立法处方规范、完整,能独立解决临床常见问题,逐 步形成中医临床思维。四是改善实践教学环境。实训室宽敞明 亮,设备完善,为实训室的开放创造了条件。学校附属医院和学 校所在地张掖市各医院有心血管、呼吸、消化内、糖尿病、肾病、
程中,针对某一典型病案,带教教师认真分析患者的病因与病
机,病程中病情的转归、理法方药、辨证论治、护理调节以及预 后分析,使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到临床诊治患者的程序,目睹带 教教师治病救人的全过程,从而加深对中医辨证论治内涵的理 解,为其毕业实习打下良好基础。 毕业实习是本课程重要的学习阶段。此阶段学习目标:一 是通过临床实习,巩固和加深理解已学的理论知识;二是通过 临床实习,奠定良好的中医内科临床基本功,即四诊运用、辨证 分析、立法处方、病案书写的基本功。这是培养中医临床思维方 法的重要环节。因此,要想提高l临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必 须掌握诊疗各环节的方法,明确其意义,循序渐进以求之。毕业 实习的教学查房指导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对实习生进行 临床技能培训的重要途径。我校与实习医院一起制定了教学查
风湿病等科病房,涵盖了中医内科所有领域,拥有800余张病
床,日平均门诊量1千余人,为提高学生临床操作能力提供了 良好的实习基地。五是完善网络教学环境。建立校园网,以便师 生随时上网查阅有关中医内科学教学、学习资源,实现资源共 享。校园网站将中医内科学课程的教学大纲与方案、网络教学 课件、部分授课录像、习题、推荐的参考文献、参考书目录等免 费开放;通过建立中医内科学教学网页,可开展双向性互动教 学。建立网上教室进行中医内科学网上教学,并以E-mail形式 建立网络答疑和复习、教学信息反馈机制。网上交流便于师生 沟通、教学相长,共同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实现网络双向性互动 互学,充分发挥了教学的交互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突出“三点一线”式教学法。“三点”即重点(辨证 论治)、难点(病因病机)、疑点(提出教师本人观点,对相关内容 提出质疑);“一线”即将临床能力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同时坚 持四加强。一是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培养。教师言传身教,注重教 书育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二是 加强教学研究。坚持集体备课,相互讨论和学习,以促进教师教 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定期召开专门的教学会议,讨论教学法。对 学生反映良好的教学方法进行总结和推广。教师相互听课、讨 论,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三是加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坚持 青年教师试讲制,鼓励青年教师参加优质课程比赛,进行公开 教学,由全体教师提出改进意见,以帮助其提高教学效果。四是 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采用交叉 听课、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填写“教与学动态观测表”等形式 动态监测教师教学效果。在考核方面,加大实训考核比重,使其 占总成绩的30%,理论考试占50%,病案分析占5%,平时作业 成绩占15%。实训考核根据病案讨论、临床见习、实训要求,采 取学生和教师共同评分的方法,根据每次实训的成绩积分,得 出实训成绩。 从近3年教研室收集的学生评价资料分析出,授课教师平 均得分在90分以上,均为优秀。学校督导组收集的以校内专家 和学生评教结果为主要依据的教学质量综合评估,任课教师均 为优秀。 2007年中医内科学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并进行重点建 设;2008年该课程被省教育厅确认为高职高专省级精品课程。 A
房规范和考核体系,各教学医院成立了临床教务科和教研室, 每周都有教学查房和讲座,每月进行教学查房质量评比,这大
大提高了临床带教教师的积极性,激发了其带教热情,并使实 习生临床技能得到提高。 4完善教学基本条件
一是以教材建设为突破口,编写适合中西医结合专业专科
教育教学的教材。2005年由姚军汉主编、侯志英及其他8所医 学专科院校教师参编的,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医内
用重点讲透、难点深入浅出的启发式教育.紧扣病例分析,帮助
学生对重点内容深入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理解中医内科 学每一病症的概念,通过病例分析、实训(见习)及参与处理患 者,有助于学生对临床知识进一步地理解和记忆。对于抽象的 问题借助多媒体、图表、对比和举例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二是 实施整合教学。为解决学生理论学习与临床脱节的问题,教学 中穿插临床病例,甚至将典型患者请进教室。让患者讲述疾病 体验,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更好地掌握中医内科 学理论知识。通过讲解和讨论,培养学生应用中医内科学知识 分析、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讲授以问题为中心,并适
科学》已投入使用。本教材于2007年获全国卫生职业教育实践
教学改革三等奖。二是为开阔学生视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校 图书馆购买了不同版本的《中医内科学》教参、历代医家医案。
一23—
万方数据
摘要:通过对中医内科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笔者认为应理清课程建设思路、注重创新与建立特色、进行有效的见 习实训指导、完善教学基本条件。 关键词:中医内科学;精品课程建设;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1246(2009)03--0022-02 相结合。加强实习带教、指导,是本课程后期教学的主要特点。 课程分理论教学与实训、临床实践教学2部分,这种模式有利 于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思维方法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是注重课程设计,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 监控体系,以保证教学质量逐步提高。四是充分利用现代教育 技术。加强网络辅助教学。在应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注重 结合临床讲述及演示疾病的特征和特例、现代诊治的进展和规 律以及现代医学相关的临床知识,以开拓学生视野、启发学生 思维。在教学手段上,在注意充分发挥传统教学方法优势的同 时,利用录像、CAI课件以及网络课程软件等现代教育技术和媒 体,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 教学质量。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启发式、提问式、悬念式、举例式 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 题的能力。 3理论教学与实训并举 3.1理论馥学 教师让学生有步骤、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逐步地理解中医 内科学各系统常见病症的病因病机、诊断、相关检查、鉴别诊 断、辨证要点、治疗要点、分型治疗、转归和预后、预防与调摄, 为临证打下坚实基础。该课程的难点是各病证的辨证要点、分 型治疗和临床加减用药。解决办法:一是以教学大纲为依据,采
1.1_rt确锞程定位
中医内科学是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必修课程。它是中西医结
合专业学生在学习基础课程后,于第4学期开设的必修课程;
它既与基础学科密切相关,又是临床诸学科的基础,与临床各 科有密切的联系,且涉及面广,整体性强。
1.2明碹锞程日栎
学习中医内科学是为了掌握本课程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 和基本技能,以达到独立诊断和防治中医内科常见病和多发 病,并能继续学习,不断提高中医内科理论知识和防治疾病能 力的目的。 1.3提出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各章内容,掌握中医常见病概 念,深入理解其病因与病机、治疗原则,掌握辨证论治等基本技 能。在此基础上,有目的地深入学习重点章节,归纳总结各章节 间的联系,对比较相近、相似的概念和问题,需掌握其区别和联 系。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素质培养。包括思想道德修养及自 学、表达、应用知识、创新等各种能课程建设过程中,一是注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保
持中医传统特色,体现现代研究成果,结合现代科技诊疗手段,
使传承与创新相结合。二是突出高职高专特色,注重实践教学
环节。中医内科学是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学科,理论必须与临床
一22一
万方数据
当介绍学科新进展,使学生开阔枧野。 总之,在理论学习阶段,要让学生经常复习与中医内科学 联系紧密的前期课程,如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 方剂学等。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各内科疾病的证 候特征、诊断依据和辨证论治原则,同时深入探讨其病因、发病 机理等。以便更好地把内科学临床知识运用于医疗实践。 3.2实ljc馥学 体现高职高专教育教学特点,重视实训和毕业实习教学环 节,要求学生掌握临诊技巧,熟练应用辨证方法,准确提出治疗 原则,合理选方用药,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1)重视实训,即 实习前的集中培训,主要是四诊运用、辨证分析、立法处方、病 案书写等基本功的强化训练。实训以小班为单位,每班40人左 右,每2人1组,模拟医患双方,并互换角色进行练习。(2)以病 案为基础的讨论。其目的在于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能围绕临 床需要,重点突出、目标明确地学习;要求学生对病证提出诊 断、分析病因与病机,并阐明治疗原则和写出处方。这种讨论式 教学让学生以自学为主。带着教师布置的思考题,自己看书和 查阅资料,主动学习理论知识,通过课堂讨论,提高语言表达能 力。(3)采取示教、放映录像和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教学方法。在 实训过程中,学生跟师抄方是实训的主要形式,在门诊抄方过
V01.27 2009
No.3
俨嘞%劫嘞嘞嘞勘嘞勘%岛物嘞劫≮向嘞嘞嘞‰劫向嘞嘞劫嘞劫物白匈%嘞嘞渤嘞向岛劫嘞断断嘞%墙
避 建
萋
蓬 器 器 雾 黎
中医内科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
侯志英
(张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甘肃张掖734000)
萋
毽 建 建
雾
萎 §
建
叁t豁e碡t套t窜‘窜‘肇2肇峰t套岛掣%鼢t肇岛海岛;沾¥峰e拿‘耷‘耷岛幸蝽峪蟀t耷t冷岛鼢岛;蝽2耷t套±肇岛;七拿蝽e肇蝽蝽蝽t肇蝽砍
中医内科学是我校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必修课程,该课程前 承中医基础理论,后启中医临床诸学科,是中医临床学科的基
础课程。我校一直将其作为重点建设课程。2004年以来学校以
精品课程为目标进行中医内科学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与物 力进行实践与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课程组教师在多年的工 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及临床经验,尤其是近几年不断丰富教 学内容,注重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为课程的规范化建设作出 了贡献。并奠定了坚实基础。 1理清课程建设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