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题--提高小学数学审题能力有效策略牟玉霞

课题--提高小学数学审题能力有效策略牟玉霞

在数学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审题的能力,教师还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首先,要求学生能通过读题,知道题里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能够进入情境,进一步分析清楚应用题的情节,并能用简洁的语言有顺序地把题意复述出来,并能联系生活实际,如三年级数学小数的加减法中,就有购物应用题,教师可激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弄清买东西所需的钱数,自己拿的钱数,售货员找回自己的钱数这三者的关系,这一类应用题便迎刃而解。
二、读顺题目,理清关系。
审题教学必须把学生对题目里数学语言及生活常识的真正地理解作为培养的重点,让学生理解应用题中每个字、词、句的意义。而读顺题目,就是要求学生在读熟的基础上仔细推敲题目里的数学语言,弄懂生活常识,理清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理顺相关联的数量,分析条件与条件之间的联系、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进而学会寻找有效信息,准确理解题意。首先,学生必须要正确理解题目中的数学术语。在列式“15乘12与24的和,积是多少”很多同学列为15×12+24,于是我板书并让学生认真观察表述算式15×12+24,然后板书15×(12+24),让学生分别表述,在比较中让学生体会读题时应准确理解重点字,词。并在平时教学中,遇到题目中有“……是……的几倍?”、“……的几倍是……”、类型的题时,教师都让学生把这些关键句变换顺、逆叙述方式各说一次,通过数学语言的互换,不仅可以降低对题目的理解难度,同时又能丰富学生的数学语言及对数学语言的灵活运用的能力。其次,读顺题目时还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审题的过程中适时渗透生活常识。如果说语言文字是应用题中各种条件关系的纽带,那么生活常识的缺乏可以说是解题的拦路虎,如上学期期末试题中有乘坐火车,火车在沿途各小站共停30分钟,有很大一部分同学由于缺乏乘坐火车的经历,缺少教师生活常识的渗透,结果在计算火车共行驶的时间时竟加入了这30分钟。因此,在我们的应用题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生活常识的适时指导。
第二实验小学小课题研究记录
科目数学教师姓名牟玉霞2013年3月26日
课题
提高小学数学审题能力有效策略




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审题是一个非常重要、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的环节。无论对什么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审题,可以说,审题是解题的基础和先导,在目前的数学教学中,大多数学生都能较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掌握教学的各知识点,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往往做得不尽如人意,而审题就是最突出的一个方面。审题能力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解题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运算占了相当大比重。因此,在小学数学学中,很有必要加强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
第二步骤,细画符号。会读题并不等于理解题意。为了促进学生理解题意,理解题目里每个词语的含意,可以指导学生画画点点,画上各种符号。一般用双竖线||把应用题的条件与问题分开,用横线—把已知条件断开,用着重点“·”表示关键词语。如在教学“丁丁买一个书包15.6元,一个笔盒比书包便宜8.2元,买这两样要花多少钱?”起初,有部分同学列出算式15.6-8.2=7.4元,于是我让学生在问题“这两样”下面做记号,重新思考,2分钟后全班都能正确解答。以此来强化培养学生反复读题的习惯。学生们很难找到关键的字词句,甚至不知道从何找起,这就要依靠老师的启发、小组交流等方式来助一臂之力,而这种帮助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必须要有相当长的时间来强化训练。
第三步骤,充分发挥线段图的直观教学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画线段图不仅是表象和概念加以具体化的手段,也是一种使学生进行自我智力教育的手段。”线段具有一定的直观性,能够化抽象为具体,有效地揭露隐藏着的数量关系,掌握数量。例如教学“丽丽家离学校1.2千米,昨天她从家走到0.3千米处,又回家去了一本书,这样她比平时多走多少”我指导学生画出这道题的线段图,丽丽取书一个来回,即2个0.3千米,这样她就比平时多走0.6千米。通过线段对比,可以将复杂的问题直观化。学生也就迎刃而解了。




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
观察法经验总结法
首先我结合这一课题搜集了大量资料。对审题出错的原因,结合本学期实际教学内容及三年级儿童心理特征进行分析,并对本班个别孩子进行长期观察跟踪,分析这些孩子针对不同问题,不同时间段的变化,并和同级教师,优秀教师就这一问题进行交流,总结他们的先进经验,通过以上方法找到提高审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审题能力是一种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识水平为基础,更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为保证。这种能力的获得是一个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发展的长期过程
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先导。教师应关注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形成较强的审题能力。
一、认真读题,弄清题意。
认真读题,它不仅是学生正确理解题意的基础,还是学生正确解决问题的根本保证。很多同学做完题后往往自我感觉良好,可是试卷发下来就会瞠目结舌,原来问题在于自己读题不够细心,导致答题失误。针对这种现象,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分三个步骤来训练学生熟读题目:
第一步骤,训练学生先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而且要培养学生每道题至少读三遍的习惯。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动作连续重复90天,就可以形成稳定的习惯。所以,教师可在平时的教学中,只要需要读题,一定至少要求学生读三遍,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读题的指导,可以个别读,男女生分开读,集体读等,努力读出问题的情境,再开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读题竞赛活动可以结合小组评比表,对个别读题准确,声音洪亮的同学进行奖励。,激发学生读题的兴趣。如圆角分与小数中有这样一道题“大于0.1小于0.3的小数只有一个”大多数同学草草而过,认为是正确的,因为只有0.2这一个小数,于是我让学生再读,每人读三遍,结果有好多同学又说不对,应该有无数个。于是,我又将“大于0.1小于0.3的一位小数只有一个”和上一题进行比较读,从而让学生认识正确读题,读漏或添字都可以得出不同的结果。




通过以上途径,学生都能认真读题,审题,同时也养成了默读并多次读题,审题的好习惯,能结合生活实践,通过动手画图,在分析与比较中提高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