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审计人员的有效沟通

审计人员的有效沟通


7、社会适应良好 个体与客观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状态。能适应环境变化,
或改革环境适应个体需要。
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具有与角色相应的心理行为特征。
(三)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影响心理健康的原因是复杂的和多方面的,既有生物遗传 和心理因素,又有社会环境因素。
1、个体因素
个体因素是个体自身所具有的一种内在的、主观的因素。 主要包括个体的生物遗传因素和心理活动因素。其中心理活动 因素包括认知、情绪、个性因素等。个性因素是指个体的心理 活动特征(气质、性格、能力)和心理活动倾向(世界观、人 生观、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二个方面。
正确的自我评价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进行自我观 察、自我认定、自我判断和自我评价时,能做到自知,恰 如其分地认识自己,把正自己的位置,既不自高自大(自 傲)也不自卑,面对挫折与困境,能够自我悦纳,喜欢自 己,接受自己,自尊、自强、自制、自爱,正视现实,积 极进取。
6、人际关系和谐
良好而深厚的人际关系,是事业成功与生活幸福的前提。 其表现为:乐于与人交往,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 有自知自明,不卑不亢;能客观评价别人和自己,善于取人 之长补已之短,宽以待人,乐于助人。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 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身体、智力、情绪 十分调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 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二)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
1、智力正常 这是学习、生活与工作的基本心理条件,也是适应周围环境 变化所必需的心理保证。
反馈
如何给予反馈:明确、具体地表达,同时要考虑接收者 的需求。
如何接受反馈:聆听、不打断,避免自卫,提出问题、 澄清事实,寻问实例,总结接收到的反馈信息,以确认 对其的理解,表明你将考虑如何去采取行动。
4、良好的共情
唐代诗人白居易说:“动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是双向 沟通的前提。“共情”就是指能易地而处,设身处地理解他人 的情绪,感同身受地明白及体会他人的处境及感受,并可适切 地回应其需要。共情是一种感受,不是判断,不是有点演绎或 猜测。“你能感受到他的那个感受”、“感同身受”。
2、情绪健康 其标志是情绪稳定和心情愉快。包括的内容有:愉快情绪多 于负性情绪、乐观开朗、富有朝气,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较稳 定,善于控制与调节自己的情绪,既能克制又能合理宣泄自己的 情绪;情绪反应与环境相适应。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拥有积极 稳定的情绪。
3、意志健全
意志是人在完成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时,所进行的选择、决 定与执行的心理过程。意志健全的人在各种活动中都有自觉的 目的性,能适时地做出决定并运用切实有准备的方式解决所遇 到的问题,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采取合理的反应方式,能在 行动中控制情绪和言而有信,而不是行动盲目、畏惧、顽固执 拗。
表达 表达时要考虑的因素有:时间是否恰当(对方的情绪)、
地点是否合适(是否需要更多的私人空间)、方式是否得当 (对方能否接受)。
倾听
倾听的层次有:听而不闻(不做任何努力去倾听); 假装倾听( 做出假像倾听);选择性的倾听(只听自己 感兴趣的内容);专注的倾听(认真地倾听讲话,同时与 自己的亲身经历做比较);设身处地的倾听(用心和脑来 倾听并做出反应,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完整就是 指有健全统一的人格,个人的所想、所说、所做都是协调一致 的。人格完整包括人格结构的各要素完整统一,具有正确的自 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 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目的和行动统一起来。
5、自我评价正确
7.有头重感或头脑不清醒的昏沉感。 8.眼睛很容易疲劳。 9.有鼻塞现象。 10.有头晕眼花的情形发生。 11.站立时有发晕的情形。 12.有耳鸣的现象。 13.口腔内有破裂或溃烂情形发生。 14.经常喉痛。 15.舌头上出现白苔。 16.面对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却毫无食欲。 17.常觉得吃下的东西像沉积在胃里。 18.有腹部发胀、疼痛感觉,而且常下痢、便秘。
仪表是否端庄、大方体现了一个人内在素养及其品位风格。仪表 的要求有:
男士头发清洁整齐,精神饱满,面带微笑。西装平整清洁,白 色或单色衬衫。短指甲,皮鞋光亮,深色袜子。全身颜色以3种内为 好。
女士发型文雅、庄重,梳理整齐,化淡妆,面带微笑。着正规 套装,裙子长度适宜,大方、得体。指甲不宜过长。肤色丝袜,鞋 子光亮、清洁。全身颜色以3种内为好。
心理压力自测
如在以下这些症状中,你出现了5项,属于轻微紧张型,只 需多加留意,注意调适休息便可以恢复;如有11项至20项,则属 于严重紧张型,就有必要去看医生了;倘若在21项以上,那么就 会出现适应障碍的问题。
1.经常患感冒,且不易治愈。 2.常有手脚发冷的情形。 3.手掌和腋下常出汗。 4.突然出现呼吸困难的苦闷窒息感。 5.时有心脏悸动现象。 6.有胸痛情况发生。
调查数据显示:40.3%的职业青年感到职场压力很大,而感到 职场压力较小的职业青年仅占调查总体的20%。按各行各业中存在 心理健康总数的多寡排列,前十位依次为:金融从业人员、公务员、 医生护士、媒体新闻从业人员、通讯电信从业人员、商贸零售从业
人员IT从业人员、警察、教师、运输物流从业人员。 造成职业青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三大来源分别是:工作压力、生 活压力和社会压力。 调查结果显示,职业青年最常见的三种心理健康问题首先是压 力过度,常感到精神上有较大的压力,这种人群占21.6%;其次是 抑郁情绪,经常不开心,感到郁闷,占19.2%;再次是无价值感, 常感到自己在工作中不能担当有用的角色,占16.7%。
交谈时应做到语调柔和、语速适中、吐字清晰,用词文雅。 同时要掌握交谈的技巧,善于倾听。
3、善于与人沟通
沟通是指一方将某一信息(或意思)传递给另一方,以期 取得对方做出相应反应效果的过程。沟通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互 动过程,能沟通不等于会沟通,善于沟通者知道根据不同的对 象、场合,采取不同的交际方式。
沟通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反馈和理解过程,沟通是表达、 倾听、尊重和理解这三个环节的轮流。
共情是指一种能设身处地从别人的角度去体会并理解别人 的感觉、需要与情绪的一种人格特质。共情既是一种态度,也 是一种能力。作为态度,它表现为一种对他人的关切、接受、 理解、珍惜和尊重。作为一种能力,它表现为能充分理解别人 的心事,并把这种理解以关切、温暖、尊重的方式表达出来。
二、审计人员的心理调适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1、真诚原则 真诚是人与人相处的基础,是人际交往的一条重要原则。 “善大,莫过于诚。”热诚的赞许与诚恳的批评,都能使彼 此间愿意了解、倾诉和交心。
2、平等、互助原则 人际交往的基础是人格平等,人际关系要达到和谐,必
须保持一定的平衡。威斯康星大学比尔. 史蒂威尔教授说: “总之一句话,你怎么待人,别人就怎么待你,你迎合别人 的需要,别人便会同样回报你。”
一、审计沟通的意义
“内部审计人员应具有较强的人际 交往技能,能恰当地与他人进行有效的 沟通。”
——《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第九条
在开展内部审计活动中,为了有效 地对本组织的财务活动、经营效益和各 项管理活动进行监督,保持良好的人际 关系是审计部门走向成功的基本保证。
审计沟通的类型和方式
审计沟通的类型包括人员沟通和组织沟通,常见的方式有书 面沟通和口头沟通。
3、尊重原则 你希望别人尊重你,首先你要尊重别人。古人说:“敬 人者,人恒敬之。”这就是说,尊重别人的人,别人会永远 尊重他。彼此互相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和谐愉快, 才会减少磨擦或纷争。
4、共情与相容的原则 共情又叫同理心,就是指能易地而处,设身处地理解他
人的情绪,感同身受地明白及体会他人的处境及感受,并可 适切地回应其需要。具有“同理心”的人能从细微处体察到 他人的需求。
2、客观环境的因素
客观环境因素一般认为主要指家庭、社会诸因素的综合,它 主要以生活压力的方式表现出来。
据《广东省青少年发展报告》显示:广东省有50.3%的青 年公务员经常感到压力,31.2%的感觉太累,1.6%的有时甚至 会想到自杀。
杭州市团市委组织的《杭州市职业青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结果显示:杭州市职业青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 相同,在所有参加调查的职业青年中,16.03%的被调查者存在轻 度心理健康问题,10.81%存在中度心理健康问题,4.24%存在重度 心理健康问题,三类相加,共有三成职业青年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审计人员的有效沟通与心理调适
浙江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理事 浙江省心理咨询师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浙江心理咨询师俱乐部理事长 国家二级职业心理咨询师 浙江工商大学副教授 吴守良
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是依靠专业技术, 而85%却要依靠人际交往、有效说话、富有爱 心等软科学本领及优秀的品质。
———卡耐基
简化语言。审计人员应当尽量以明晰和易理解的方式组织语言 并简化语言,同时考虑谈话的对象,保持与接收者的语言一致 性。
审计过程中人际关系的类型
1、相互对立——失调冲突型 审计者与被审计者双方对所关注的问题或事件持有完全相反 的态度,各自处于不服气和极度紧张的心理状态。 2、相互中立——不冷不热型 审计者与被审计者双方对实施审计工作中所关注的问题或事 件持无所谓态度。从而形成顺其自然,公事公办的人际关系。 3、相互联系——协调合作型 指双方对实施审计的行为或共同关注的问题持比较一致的态 度,从而形成一种基本相互协调,彼此合作的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指人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交 流感情和需要的过程,是通过交往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 理关系,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
人际关系:是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在人际认知、人 际情感和交往行为中所体现出来的彼此寻求满足需要的心理 状态。人际关系是每个人的基本社会需要,也是个体能够适 应新环境、适应社会生活,担当一定社会角色,形成丰富健 全个性的基本途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