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生长发育规律ppt课件
测量方法
出生 32cm
1岁头、胸围相等
1岁后 >头围 (年龄–1)
临床意义
交叉延迟 胸廓发育
异常、佝偻病、营养不良
上臂围
代表上臂骨骼、肌肉、皮下脂肪的发育,
常用来评价营养状况。
增长规律
新生儿 10.2~10.5cm 1~5岁 共增长 1~2cm 临床意义 判断1~5岁小儿的营养状况
>13.5cm 营养良 好
第 第50~75百 第25~50
Kaup指数
利用人体各部分之 间 的比例关系,用数学公 式把有关体格生长的指 标联系起来,计算出相 应的指数来进行评价。 主要反映人体的发育 和营养状况。
体重(kg) 104 [身高(cm)]2
Kaup指数的评价标 准
营养状况 日本儿童
中国儿童
肥胖
>20
>20
优良 20~18
20~18
正常 18~15
18~13.5
偏瘦 15~13
13.5~12
不良
<12
三项指标综合评价
应用“年龄别身高”、“年龄别体重”
和“身高别体重”三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即可评价近期营养状况,又可反映远期营
养状况。
<P20 P20~P80 > P80
低 中
高
小儿生长发育图 评价法 纵向观察小儿
体重减轻
曲线下斜,远离标准曲线,本次体重上次体重为负数
体重超常 曲线上偏,与标准曲线不平行
第二节 小儿神经心理发育
一、小儿神经心理发育规律
解剖生理特点
1、脑、脊髓发育
统
胎儿期领先于其他系
脑:
新生儿 350g 相当于体重的10~12%,
神经
细胞数目与成人相 同
6个月 600g
1岁
900g 相当于出生
体格 生长状况的评价方法。
用同性别、各年龄 组小儿的某一项体格 生长指标的各主要百 分数值画成曲线,可 制成生长发育曲线图, 供作评价小儿生长的 依据。
体重正常 曲线向上并与标准曲线相平行体重未增 曲线平坦,走向Fra bibliotek曲线横坐标相平行
体重增长 曲线低偏,走向与标准曲线相仿,但 速度减慢 略低,本次体重-上次体重仍为正数。
骨龄:骨化中心按年龄依次出现,反映 小儿骨骼发育的年龄。
1-9岁骨化中心=年龄+1 临床意义:骨龄延迟 骨龄超前
牙齿的发育
乳牙 4~10个月萌出,2.5 ~3岁出齐 2岁内乳牙数=月龄-4(或6) 临床意义:出牙延迟
恒牙 28~32 六龄齿
二、小儿体格生长的特点
连续性和阶段性 快-慢-快 两个高
出生时 33cm 与身高的比例 随年龄
增长而下降
临床意义 比例大于正常值
测量方法
头围
反应脑和颅骨的发育。 头围 发育规律
出生 34cm 1岁 46cm 2岁 48 cm
5岁 50cm 15岁 接近成人 临床意义 过小
过大
测量方法
胸围
反应胸廓骨骼、肺、
肌肉和皮下脂肪的发育。
胸围发育规律
4、对群体儿童进行评价
基本要求:
1、有可用的体格评价的参考值 2、有科学的体格生长评价标准 3、有准确的测量用具和统一的测量方 法 4、横向观察和纵向观察相结合
评价方法
均值离差法 用体格生长指标
的 均值为基准值,以标 准差为离散度来划分 评价等级。通常采用 六级评价法
百分位数法 以体格生长指标
1、生后第一年最快,是出生时的1.5 倍
2、生后第二年增长速度减慢 3、青春期:第二高峰期
身高计算公式 1~10岁儿童身高(cm)=年龄
(岁)×7+70 临床意义
正常 :±2 SD 生长发育迟缓:< - 2SD 测量方法
坐高
头顶至坐骨结节的长 度, 代表头部与脊柱的增长。 坐高增长规律
1-10岁小儿体重(kg)=年龄(岁) ×2+7(或8)
临床意义
1、有个体差异 ±10%
男>女 村
城市 > 农
2、正常 均值±2SD
均值–1~2SD
增长过快 可能发生肥胖
增长缓慢 可能营养不良
测量方法
身高(长)
头顶到足底的垂直长度,代表头、脊 柱 和下肢的增长。反应骨骼发育、身体长度 的指标。 增长规律 年龄越小,增长越快
况的重要指
总和,衡量小儿营养状
标。
增长规律 年龄越小,增长越快
新生儿期 出生体重、生理性体重下降
婴儿期
第一个高峰期
第二年
增长速度减慢
青春期
第二个高峰期
体重计算公式
生后6个月体重(kg)=出生体重(kg)+月龄×0.8
7-12个月小儿体重(kg)=出生体重(kg)+4.8+(月龄-6)
×0.25
第一篇 儿童保健
第一章 小儿生长发育
生长:
间质增
指细胞增殖、增大和细胞 加,主要是量的变化。
发育:
出现的一
指人体达到成熟过程中所
系列变化,主要是质的变化。
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不可
第一节 小儿体格生长
一、生长规律及临床意义
体
体重
格
身高
生
头围
长
的
胸围
指 标
上臂围
骨骼
牙齿
体体液重重量的
是身体各器官系统和
的 中位数为基准值,以 其余各百分位数值为 离散距对体格生长水 平进行等级评价。
表1-1 均值离差法和百分位数法六等级评价标准
评价等级 百分位数法
离差法
上
等
>第97百分位
中上 等 75~97百分位之间
中+ 等 分位之间
中– 等 百分位之间
大于均值加2个标准差 均值加1~2个标准差之间 均值到均值加1个标准差之间 均值到均值减1个标准差之间
脊髓:
出生时已成熟,2岁时构造接近成人。
随年龄而增长、加长
3月胎儿 下端达第二腰椎下缘
新生儿 下端位于第3~4腰椎水平
4岁
移至1~2腰椎间
2、神经反射发育
先天性反射
从有--无 握持
觅食、吸吮、吞咽、拥抱、
后天性反射
从无--有 腹壁反射、提睾反射
从弱--强 肌腱反射
病理反射
可存在而无意义
3~4个月 克氏征阳性
中等
12.5cm~13.5cm
骨骼发育
1、囟门与骨缝
前囟 后囟
囟门与骨缝发育规律
测量方法
新生儿 前囟 1.5~2cm 后囟闭合
3~4个月 骨缝闭合
1~1.5岁 前囟闭合
临床意义
早闭
迟闭
2、脊柱 代表扁骨的发育。 生后第一年增长最快,随动作发育而
形成3个生理弯曲,有利平衡。 3、骨化中心
峰 头尾规律 各器官系统发育速度不等
神经系统发育先快后慢,生殖 系统发
育先慢后快,淋巴系统先快而后回缩。 个体差异
三、小儿体格生长的评价
定
为依据,
义
的过程。
以一种体格生长的“标准” 来判断个体或群体儿童生长状况
1、了营解养个状体况或。群体儿童的体格生长作水平和
2、检出需要干预的儿童
用
3、对干预结果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