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单元测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1.下列企业都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是()A.继昌隆缫丝厂汉阳铁厂B.轮船××局开平煤矿C.发昌机器厂大生纱厂D.贻来牟机器磨坊江南制造总局2.1895年至1911年,上海新办民族资本经营的工厂112家,占全国总数的25.1%,开办资本2799.2万元,占全国总额的28.6%。
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A.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奖励实业的法令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C.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D.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3.下表是1890——1933年中国GDP结构即部分经济部门占GDP的百分比(按照1933年价格计算)上表反映出当时中国()①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 ①现代产业有所发展①重工业整体发展缓慢 ①官僚资本始终控制着国家经济命脉A. ①①① B. ①①① C. ①①① D. ①①①4.下表是民国初年统计的国内若干个地区的农村消费情况统计数据。
该数据反映出的主要结论是()A.北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较低B.中东部地区工业化程度较高C.经济发展受到自然环境影响D.自然经济解体存在不平衡性5.“鸦片战争后,根据《南京条约》,外轮得行驶中国领海,根据《天津条约》,外轮得行驶长江。
商旅乐其便捷,趋之若鹜,于是内江外海之利尽为之占。
”下列有利于改变这一现象的事件是()A.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B.上海轮船××局的创办C.崇厚创办天津机器制造局D.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6.夏东元在《洋务运动发展论》中指出:“洋务运动以适应时代潮流的变革开始,以应该变革而不去采取变革措施因而违反时代潮流而结束。
”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A.主观目的与客观效果相背离B.科技变革与政治变革相脱离C.中体西用与近代工业相冲突D.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矛盾7.彭泽益的《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中记载:洋布“幅宽质细价廉,而适于用,人皆便之,反弃土布而不用,其夺我之利,实为最巨。
”对材料所述现象的本质理解正确的是()A.洋布完全占领中国的棉布市场B.西方的商品输出瓦解着自然经济C.洋布质优价廉有利于获取利益D.中国人开始认识到西方的先进性8.至20世纪初,“外货风行,土布渐归淘汰”,洋布战胜土布,最根本的武器是 ()A.洋布外观漂亮B.洋布广告充斥C.洋布引领时尚D.洋布价格低廉9.下图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示意图,造成G段发展趋势的原因是()①外敌入侵破坏了工业基础①恶性通货膨胀政策导致货币严重贬值①美国商品挤占了国内市场①繁重的捐税给工商业者带来沉重负担A. ①①① B. ①①① C. ①①① D. ①①①10.“当辑里大经(加工蚕丝)蜚声欧美之时,大约以一百零六七两之白丝摇为纯经百两,故其时货品均高,外洋甚有信仰,每年出口达一千余万元之谱。
”这对当地产生的直接影响是()A.原材料大量出口B.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D.民族资本主义产生11.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厦口”。
洋布、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
”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
” “松太布市,销减大半,丝、茶出口日盛。
”材料直接反映的最主要问题是()A.中国官场腐败无能B.外国商品对华输出造成小农破产C.外国经济入侵严重冲击了中国民营手工业D.外国经济侵略导致中国自然经济瓦解12.下表为近代列强在华投资的相关数据统计(摘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卷十二》)其中表中序号①①①所代表的国家依次为()A.英国、美国、苏联B.美国、日本、苏联C.英国、日本、美国D.美国、英国、日本13.近代中国的民族工业呈现出“一流价格,二流设备,三流产品”的不正常现象,其中的主要原因是()A.缺少必要的资金B.缺乏先进的投资方式C.劳动力素质较低D.设备和技术受制于外国14.下图《公告》反映了()A.国民政府苛捐杂税的增多B.日本“委托经营”的加强C.官僚资本加强了经济垄断D.美国扩大了在华经济特权15.清末工商业政策的变化:由“官方控制”的模式到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管理方式,从放松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到实行新工商政策——鼓励私人投资,发展近代工商业。
清政府调整政策的主要目的是()A.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B.鼓励民族企业与外国企业展开竞争C.挽救清政府内外交困的危局D.摒弃“重农抑商”政策16.19世纪末,山东桓台县苗世厚兄弟在济南泺口经营粮食贸易,很快形成资金逾万的苗氏集团。
苗氏集团得以发展的原因不包括()A.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B.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C.西方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D.社会上兴起了一股实业救国的思潮17.19世纪70年代,上海进口的所谓洋糖,基本都是将产自广东汕头和福建台湾的土糖,直接运到香港取得“洋糖”身份,再转运而来的。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不包括()A.洋货行销内地“除入口一正税,一子口税外,任意畅行”B.土货过关卡时“口口而查之,节节而税之”C.土糖一经转口则“色泽莹白,人咸爱之”D. “西商过埠则丁役围护,官吏趋迎”18.下表反映了1936—1938年上海部分民族工业生产指数的变化(注:1936年为100)下列解读正确的是这一时期()①民族工业逐步萧条 ①外国资本超过民族资本①民族工业发展比例失调 ①日本侵华破坏民族工业A. ①① B. ①① C. ①① D. ①①19.李鸿章说:“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
”符合上述思想的实践是()A.创办江南制造总局B.创办轮船××局C.创办福州船政局D.成立三支海军20.下图为1920年与1936年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在中国产业资本总额中所占比例。
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国民政府的官僚资本日益衰落B.民族资本仍然受外国资本挤压C.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促进D.帝国主义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21.“窃惟通商以来……土货日少,漏溢日多,贫弱之患,何所底止!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在我多出一分之货,即少漏一分之财,积之日久,强弱之势必有转移于无形者。
”材料反映出洋务派发展民用工业明显的意图是()A.抵制外商,寓强于富B.吸纳民间资本C.发展民企,辅助军事D.发展资本主义22.《马关条约》签订后,张謇痛陈其主张:“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
中国但能于工艺一端,蒸蒸日上,何至有忧贫之事哉!”由此可见,张謇认为()A.实现民族独立是工业建设的重要前提B.兴办商务是西方富民强国之根本所在C.中国应该农、工、商业同步发展D.兴办实业是实现富国御侮根本之道23.1945年,八年抗战取得最后胜利。
但在大后方四川却出现了“胜利爆竹一响,工厂陆续关门”的景象。
据史料载,到1946年底,迁川工厂联合会的390家会员厂中仅存100家,而开工者只有20家。
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官僚资本的挤压B.日本的经济掠夺C.封建官府的排挤D.民族资本经营不善24.读19世纪到20世纪初“近代企业资本总额情况变化表”。
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A.洋务运动企业的刺激和诱导B.列强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C.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D. “节制资本”解决民生问题25.下表是中国出口贸易结构变化表。
该表反映了()A.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逐渐增强B.中国逐渐被卷入世界市场C.西方的丝茶制造业开始超过中国D.西方的生活习惯逐渐改变二、非选择题2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二(陈启沅)岁甲寅(1854年)至南洋,遍游各埠,考求机器之学,壬申岁(1872年)返粤,在简村创设缫丝厂,名曰“继昌隆”……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
——《南海县志》卷21材料三采用机器生产缫丝已引起很多人反对。
……机器动力代替手工操作,使人们在幻想中觉得恶果很多,这是主要的反对理由。
……第二个理由是因为男女同在一厂房里工作,有伤风化……——1874年《捷报》卷12请回答:(1)材料一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哪些?它与我国古代手工业生产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2)你如何理解材料二与材料一之间的关系?(3)材料三中的现象又说明了什么?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0年初,在武昌成立湖北铁政局,委派蔡锡勇为总办,厂址选定汉阳,1890年11月动工兴建,1894年6月投产。
此为中国乃至亚洲第一家集冶铁、炼钢、轧钢于一厂的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
然而,铁厂从投产之始便财经亏损。
至辛亥革命前,年产铁约8万吨、钢近4万吨、钢轨2万吨。
然而,公司除第一次世界大战间始见盈余外,财政常陷困境,外债沉重。
材料二材料三据《长江商报》2019年8月14日报道,武汉拟建近代工业博物馆。
(1)结合材料一,汉阳铁厂创办的同时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国还创办了哪些民用工业?创办这样企业的目的是什么?汉阳铁厂创办的历史背景如何?(2)结合材料一、二,分析为什么汉阳铁厂由政府主办,但始终没有发展成为强大的近代钢铁企业?(3)你认为如果武汉建立近代工业博物馆,有哪些企业可以进入展馆?2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老舍的著名话剧《茶馆》中有一位秦二爷,他在19世纪末致力于投资近代工业,他的理想是要建“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他也确实办了一些实业。
1916年前后,他创办的这些企业最为红火。
但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他的企业被国民政府作为“逆产”强行“接收”,拆卸、倒卖一空。
请回答:(1)19世纪末秦二爷投资近代企业的时代,民族资产阶级掀起了什么热潮?该热潮兴起的原因是什么?(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1916年前后他的企业最为红火的原因。
(3)你认为他的理想能否实现?请说明理由。
2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876 年,唐廷枢在唐山开平考察建立煤矿的可行性后,向李鸿章报告,“欲使开平之煤大行……苟非由铁路运煤,诚恐终难振作”。
李鸿章让唐廷枢主持开平煤矿的筹备工作,并派律海关道黎兆棠和前天津道丁寿昌会同督办。
唐廷枢拟定的《直隶开平矿务局章程》规定,开平矿务局按照官督商办的方式组织,额定资本100万两,各厂矿司事在股东中遴选,产品“按照市面价值,先听机器局取用”。
1881 年,开平煤矿投产。
由李鸿章奏准,开平生产的煤每吨征收税银由六钱七分二厘改为一钱,“以恤华商而敌洋煤”。
1886 年成立了开平铁路公司。
1888 年又将该路修筑至大沽。
开平煤矿产量逐年增加,1889 年已达到24.7 万吨,并迅速占领了天津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