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2 信息化工作三年发展规划方案

1-2 信息化工作三年发展规划方案

信息化工作三年发展规划方案
为提高我校教育信息化水平,以教育的信息化带动基础教育的现代化,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步伐,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根据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关于印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和省教育厅《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施意见》,结合我校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以教育发展为主题,以教师信息化教育为主线,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以新课程资源库建设为重点,以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为目标,建设数字化教育环境,全面实现“校校通”,基本实现我校教育信息化。

构建基于网络和多媒体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各种优质教育资源,将先进的教育思想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实施信息化环境下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以教育的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促进我校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二、主要任务和目标
在“校校通”、“班班通”、“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基础上,实现教与学的方式的转变,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

发挥校园网和教育网的功能,推广基于信息技术交互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子课题作为校本教研内容来进行探讨实践。

建设好学科门类齐全,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特点的优质网络教学资源,逐步建立与课程教材改革相配套的学科网站。

将信息技术作为资料的来源、交流的平台和认知的工具,应用于课程的设计和课程的实施。

实现学校管理信息化,教师备课电子化,课堂教学媒体化,资源共享立体化,家校联系网络化,设施保障可控化。

三、阶段目标和主要任务
第一阶段(2014年)
1、加强学校门户网站的建设。

由于校内信息化管理系统已启用,因此学校门户网站的功能重新定位:主要是对外,如学校新闻信息发布、宣传等。

及时地更新学校门户网站的信息,调整栏目的设置,增强其功能。

2、以网络为平台推进家校联系工作的信息化。

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老师与学生的互动,要在网站上为学生及家长创建帐户,成为他们与学校进行沟通的一个平台。

对校园网的各种信息资源进行整和,提高信息化给教育教学的便利。

利用门户网站及时向家长发布信息;建立留言板、讨论区、聊天室等多样化交流途径;通过家长在校园数字化管理平台的注册登录,使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学生与学生之间有交流的环境。

3、建设和完善学校电子办公平台,用信息化手段来开展学校日常工作。

(1)实现学校通过办公自动化给所有教工发送校内会议活动,紧急通知等各类通知短讯,教师之间通过办公自动化进行相互交流研讨。

(2)实现以网页调查方式提交,完成各方面评价及指标的统计。

(3)设备维修在网上进行提交,方便管理。

5、资源库建设。

教学资源是教师教育、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因此,学校的教育资源建设是学校信息化工作的重要一环。

2014年底将初步完成学校的教学资源库建设,鼓励教师将好的教学资源上传至校园网络资源库,使学校内所有的教学资源得以共享。

除落实教师定期上传教学课件及教学素材以外,逐步按学科、年级购买教学资源软件,不断充实学校的教学资源库。

从学校内部就可获得大量的教学资源。

6、开展以信息技术与学校管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教研有效整合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技术培训促进技术在教学中有效运用;提高教师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

7、加强班级网页建设,让社会、家长能更多地了解孩子的校园生活。

8、加快教师专业成长
(1)每个教师每学期要有25%的课时数要能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

学校统一安排进行校内教学课的拍摄,并由教导处安排布置网上进行评课和教学反思活动。

(2)90%教师每学期在学科教学组共同参与下完成有质量且属于自己的“信息作品”,即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包(整合课,内容包括:多媒体教学资源准备、教学设计方案、教学实施过程、教学评价与反思、同行的建议等)
(3)每学期保证80%的教师能有一次以学科教研组的形式,参与校际网上教研互动活动,相关教学体会与反思要在校园信息平台或区域性教育平台上体现。

(4)期末每位教师的个人总结、学科组、年级组的总结应上网公示。

第二阶段(2015年)
1、进一步建设并完善学校电子阅览室,配齐设备,落实管理措施,管理人员要到位,真正使用起数字图书馆面向全体师生全时段全开放,确保成为师生课外活动的一个重要场地。

2、加大对资源库开发、利用和研究力度以及对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的研究,使信息技术等信息化手段真正成为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的平台。

让教师积极参与到资源库建设、开发和利用的研究活动中去,全面提高学校教师队伍的信息化能力和意识,做到教学相长,以科研来带动教育教学。

3、完善学校教育信息网WED主页,开设BBS教育站点,创造一个大范围的协作学习和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主要内容:
(1)解题指南:网上教师定期给学生出练习题,这些练习题是网上优秀老师精选的,可让学生从题海中解脱出来,较快地掌握解题思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每套习题均有详细答案,提供正确解题的思路。

(2)个别答疑:学生通过BBS或QQ群在网上对遇到的疑难问题通过网络与老师、学生进行双向的讨论,解决学生在学习的问题。

4、开展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科研能力,推动学校数字化建设进程。

以校为本,通过信息技术应用的研究,促进信息技术在学校各层面应用的有效性,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营造浓厚的学校信息化氛围。

5、教师专业成长,大部分教师完成“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中级)”考核任务。

第三阶段(2016年)
1、建设教学视频点播系统。

学校网站使用流媒体技术,使学校网站和家庭的互联,学生在家可以点播视频课等,实现远程教育,使我校的网站成为学生校外学习的“辅导教师”,形成网络学习环境,逐步构建具有谢屯镇中心小学特色的学校网站。

2、利用社会资源进行专题教育。

根据学校发展需要,利用社区优质资源补充学校的资源库。

3、教师专业发展,全体教师完成“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中级)”和考核任务。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科学规划,认真抓好组织实施
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先导和前提,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

我校要进一步提高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充
分宣传发动,使广大教师真正认识到教育信息化的重大意义,增强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要加强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领导、协调、检查、督导工作,全面负责教育信息化工作。

(二)、加大教育信息化投入力度,确保建设经费落实
按照省教育厅要求,加强电教费的使用管理,加强对信息技术教育费的使用管理,专款用于校园网络的运行维护,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多种渠道筹集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

(三)、加强制度建设,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建立和完善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形成学校教育信息化管理的规章和标准化体系。

建立主要包括教师信息化教育、网络教研、资源建设、网络安全、校园网建设与应用等一系列制度,使管理信息数字化、网络管理标准化、评价体系制度化。

瓦房店市谢屯镇中心小学
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
二〇一四年二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