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心得体会范文暑期我为职称面试做准备,在网上搜索资料遇到这样一个题目:你最敬佩的教育家是谁?为什么敬佩他?我把认识的国外的、国内的、古代的、近代的教育家,放我面前一一欣赏,印象最深的是苏霍姆林斯基,我感动于他高尚的人品,感动于他给我工作的具体指导。
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杰出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
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工作在教育基层,将23年的心血投注在一所学校,他提出的理论来自于他对学校日常管理和教学的长年观察和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热爱农村教育事业,二十年甘当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村中学校长,拒绝功名利禄的诱惑,主动辞去教育局长的职务,谢绝到大学当教授的邀请。
苏联各地的许多师范院校都邀请他去工作,都被他婉言谢绝。
他以自己的一生实践了自己的誓言:为农村的教育事业奋斗终身!正是这种甘于平凡工作的精神,铸就了他一部部光辉的作品,也成就了他伟大的一生。
平平常常的一段话,可是我每读到此处,都心潮澎湃,能做到淡泊一切,不为名利所诱惑,几十年专心做一件事者能有几人?只有他这样心灵高尚的人才能做到。
与这样的大师对话怎不叫我感动? 苏霍姆林斯基热爱自己的学生,与学生朝夕相处,对学生了如指掌。
他了解他们的欢乐与痛苦,关心他们的成功与失败。
学生在校期间的全部生活,都是他研究的对象。
经他长期观察的学生达3700多人,他对每个学生都写了观察日记。
他白天从事教学和行政工作,晚上进行科学研究。
他一生撰写了41部专著、600多篇论文、1000多篇供儿童阅读的童话和短篇小说。
他的著作是对学校教育的真实情况的反思和归纳,对教育现实具有实实在在的指导意义,他的教育理论被誉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他本人也被誉为教育思想的泰斗。
苏霍姆林斯基更注重教育在适应社会发展的同时还应有利于人个性的发展,十分注重在教育中尽可能的注入更多的人情、人道和人性,而这恰恰是长期以来的中国教育所最缺乏的。
所以,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书,很容易感受到感情的力量,感到一种对心灵的抚慰。
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书与其他经典著作相比,苏霍姆林斯基将理论熔铸与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教育故事中,在夹叙夹议中娓娓诉说自己的教育个例,并自然而然地以及其精辟凝练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教育见解,既给我形象的感染,有给我思想的冲撞。
比起许多充斥着晦涩生僻术语的理论著作,苏霍姆林斯基的书是我的最爱。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故事对我很有启发,例如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小学教师认为是讲解应用题的高手。
为了使学生容易领会应用题的条件,她准备了许多图片和表格,有时甚至把应用题里谈到的实物拿到课堂上来。
看起来,她的学生解决应用题很顺利。
但是,当这些学生升入五年级以后,却使教师们深为吃惊:原来那位女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根本不会解算术应用题。
事实的确如此,因为那位女教师在整整4年里小心翼翼的保护学生,不让他们碰到困难,所以他们事实上学生并没有学会思考。
无论对学生还是对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学会动脑思考是关键。
怎样让孩子学会思考呢?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两点做法对我很有启发:一、知识的概括、总结和巩固交给学生来完成。
孩子们喜欢进行抽象思维和事实进行深入的思考,为了满足这种精神需要,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慷慨地提供事实而吝啬地给予概括。
例如,教师在提供了丰富的事实描述或例题讲解之后,对知识的总结或对解题方法的概括就可以交给学生来完成,在讲述事实的时候,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让他们在头脑分析和比较这些事实的余地。
由事实过渡到概括性的结论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充满情感的时刻,就好比是学生攀上了一个高峰,为取得胜利而满怀喜悦。
学生要识记和保持在记忆里德东西越多,就越有必要由学生通过思考进行概括,越有必要帮助学生从具体材料中将知识加以抽象。
这样也能消除学生对于繁杂的知识内容的疲劳感,激发学生对知识和事实的新兴趣。
知识过于简单也会让学生懒于思考和记忆,这时候,更要让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研究者、思考者,而不是消极的知识掌握者。
二、引导学生产生和解决疑问。
怎样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呢?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知道:那些东西要讲,而那些东西则留着不要讲完。
没有讲的东西,就好比是给学生的思维埋下一段引火线。
一旦学生产生了疑问,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抽取和获得以前学习的知识来解决现在的疑问。
让孩子体会脑力劳动的快乐,是我追求的教学目标! 当我因为学生的调皮生气的时候,苏霍姆林斯基会告诉我:当你看到学生性格执拗、爱发脾气的时候应该感到高兴,应当容许学生对你的思想似乎抱着不信任的态度。
每一个儿童都带着好好学习的愿望来上学的。
他以无比信任的心情把这把火星交给我们,要是我们教师在心里也像儿童对待我们那样,把无限的信任给予他们就好了!当我为学困生犯愁的时候,苏霍姆林斯基会告诉我:儿童学习越困难,他就应当更多的阅读。
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
学生思考的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得东西就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
苏霍姆林斯基让我找到了方法,让我看到了方向。
我感谢让我结识苏霍姆林斯基的朋友们!《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心得体会范文我算是个爱读书的人,我读的书很杂,但最爱读历史类的书,也爱读杂文,专业书籍从不敢丢,虽然也有很多是为了读而读,但是常常是一旦拿起,也难以释手,读书改变了我内心的宽度,改变了我对世界认识的深度,它让我变得自信成熟,苏霍姆林斯基的著述非常丰富,我没能够一一拜读,即使是他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我也只是初识皮毛。
不过即使如此,该书对我的影响也是震撼的,原来,教师可以这样当的,书,是可以这样教的!此书给我的感触确实很多,这里,我仅就他的百条建议中的第一条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谈谈自己的粗浅体会,即使借此机会与大家分享,更是抛砖引玉。
希望能从别人那里学到更多精彩的东西。
以人为本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是百条建议中的第一条,苏霍姆林斯基将它作为100条建议中的第一条,我想是一定有他的深意的,苏霍姆林斯基把对人认同(也就是学生)的关注作为第一条,引导并要求我们应如何去善待每一位学生。
他觉得最为重要的不应该是分数,而是去关注每位学生学习的过程。
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教师的时间从读书中来,就像书中那位成功的历史教师说的: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
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
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读到这里,我突然之间明白了,为什么有的特级教师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让那个人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而自己上课时尽管精心准备,教学环节的设计可谓精心,但在课堂上却往往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
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原来,这是因为用一辈子来备课和用课前的几个小时来备课的不用,得出的效果也不一样。
这些建议给予了我很大帮助,让我在课堂实际操作中更熟练,我还发现了这本书中讲的最多的不是理论知识,而是真正传授给我们一种正能量,一种动力,而这些正是来源于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举出的真实案例,基本都能让我对号入座,从根本中找出病因。
我们要用心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而不是读他人的《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读后感。
我们可以读得很慢,在细细咀嚼中领悟些什么;也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某条建议与实践结合起来反复读,从实践中发现新的有价值的观点;也可以一边读这部书的同时多读读其他的书,从比较中获得更多与我有意的东西。
像李镇西、闫学、郑杰他们不正是在此中阅读中有感而发,向其学习,而有所成就,有所著作的吗!当然别人的思想可以与我们产生共鸣,但却绝对代替不了我们的思想,否则何来百人读《红楼》,就有百个黛玉形象呢?愿我们每位教师都能记住:一个月,一本书,让阅读成为我们行走的方式;一辈子,一节课,让课堂成为展示你我生命价值的舞台!《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心得感悟我从事教育工作九年时间,一直做班主任。
虽然积累了个些工作经验,但是在工作中依然有许多困扰。
在和同事的接触中,在和同行的交谈中,知道一本书叫《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这本书就像是每一个教师心中的圣经,颇受推崇。
今年假期我终于拜读了此书,从中我知道了很多的道理,也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在此我就其中一条谈谈我的感受。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谈到如何对待后进生的工作时说道: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恐怕没有哪一位教师是不肯赞同的。
有那么一些学生,他们理解和记住教材所花的时间,比大多数的普通学生多2、3倍;主要不是因为他们笨,只是他们把时间多数用在想其他的事情身上。
头一天学过的东西,第二天就忘;为了防止遗忘,需要在教过教材后3、4个星期(而一般是3、4个月)就进行巩固性的练习。
对比自己的班级工作,一学期以来,我发现后进生的问题确实是让我感到十分头疼的事情,于是我迫切的想从书中得到帮助和启迪。
首先的一个问题是,究竟后进生是怎么产生的?相信每一个教师一般都会觉得这部分学生永远是一个最为头疼的群体,数量不算多,为害却甚大,投入的精力不可谓少,但得到的结果却总不令人满意,甚至更多的时候往往是徒劳无功的。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孩子从迈入小学的第一天开始,他就一定是个后进生吗?我想,这个答案一般都是否定的。
那我们想想造成他们现在这种状况到底是什么呢?我们知道,知识如果不能转化为能力,还不如不学。
古人不是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吗?我们需要学生掌握的很多所谓的知识,除了应付考试,究竟有多少在生活中有用呢?为什么很多后进生过早地进入社会后,往往后面的发展比某些所谓学校里的高才生好得多?我一直在反思,后进生的学习兴趣究竟是如何一点一滴消失的,他们在学校中每天最感兴趣的到底是什么?特别是我们这样的技校学生。
我们如何才能真正走近他们的内心,调动他们内心中的那些积极的因素,活跃他们身上积极的那些细胞。
而不仅仅把发展的眼光局限在一些可怜的知识上面?我们应该更重视一些他们想要的东西上。
所以,面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如果有识之士和更多的老师们能在更长远的角度考虑问题,考虑现在的学生们全部教育的连贯性和阶段教育目标的一致性,那么,所谓的后进生应该是另有发展能力的一个可塑群体吧。
苏霍姆林斯基谈到在对后进生的教育工作中,他总是努力达到这一要求,并且也向所有的教师提出这个建议。
用惊奇、赞叹可以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正像用体育锻炼可以治疗肌肉的萎缩一样。
小学生伴随的智力、个性、思维、认知、知识结构、价值观等表现出幼稚、多变的特点。
当他们面前出现某种使他惊奇和赞叹的东西时,他们的头脑里好像有某种强有力的刺激在发生作用,唤醒着大脑,迫使它加强工作。
所以我们就要从他们的心里触发到他们真正的灵魂。
苏霍姆林斯基谈到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叫费佳的学生。
教过他5年从三年级到七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