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道路有机更新建设论文

城市道路有机更新建设论文

探讨城市道路的有机更新建设
【摘要】城市建设应满足市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同时也应具有一定的感官审美效果。

随着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激增,城市的道路需在原有基础之上进行必要的改造更新。

针对城市道路的有机更新还属于理论实践阶段,在今后实践过程中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本文结合杭州未来科技城之文一西路有机更新工程实例,对城市道路有机更新的实践进行系统阐释。

【关键词】城市;道路;有机更新
一、前言
“有机更新”指将城市作为鲜活的生命体对待,通过梳理、改造、更新使其生命基因重组,从而重新焕发生机,正是契合了保存并延续城市历史文化的宗旨。

城市化进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在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发展演变。

城市更新不是简单意义的拆迁旧有建筑,营造新型建筑,而是应该根据城市的历史和需求,进行有机的更新。

而道路作为城市骨架,交通网络,则理当成为“更新的重点”。

文一西路位于杭州未来科技城轴线位置,西起余杭镇狮山路,东接西湖区界,是科技城东西向的主干道,是未来科技城连接杭州主城区,沟通临安青山湖科技城的交通要道。

原道路建设于2005年,但因杭州城西区块的快速发展,交通量急剧增加,道路病害也日益增多,道路通行能力不能满足经济发展要求,道路景观突显落伍,更不能满足未来科技城招商引资的需要。

因此,管委会于2011年实施了文一西路有机更新工程。

二、城市道路更新的基本原则
(1)城市是有机生命体。

在道路更新过程中,应该把城市看做一个有机生命体,正确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可持续发展。

城市道路的更新也应该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一方面应该对城市的遗产和文化进行继承;另一方面应该尊重历史发展规律,按照新事物产生的规律进行必要的更新改造,更新应该循序渐进,有张有弛。

(3)以人为本。

城市道路作为一项基本公共设施,是群众的共有财产,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最大程度的做到利民、便民。

(4)生态优先。

城市是人群密集的居住区,应从群众的实际利益出发,以生态理念为导向,为居民营和谐生态环境。

(5)系统综合。

城市道路的有机更新体现在综合性层面。

道路的更新应该涵盖道路两侧及周边的广告牌位,商店门面,线路等诸多方面,从整体出发,进行全面整改。

(6)打造精品。

城市道路更新因避免落于窠臼,应该重视细节和质量的推敲,打造特色精品工程。

三、城市道路的现状
(1)道路阻塞。

城市道路一般都位于城市的主要交通聚集地,同时受到初始城市建设形状、投资等条件限制,断面小而不合理,极易造成交通堵塞。

(2)路面情况比较复杂,存在问题突出。

首先道路因交通荷载、临近建筑施工干扰等原因,路基扰动破坏,路面及基层多处出现路面开裂、下沉等现象;其次传统道路分隔形式及景观不能符合日益提高的城市审美需求;最后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受到机动车的占用,出现了很大程度的人行路面损坏和设施破损问
题。

(3)管线规划布置不合理。

城市的管线笼统概括为地上管线和地下管线。

地上管线主要是电话线路、通信线路、电力线路等,由于规划不合理,常常出现线路连接。

交织,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地下管线主要指自来水管、污水管等,也面临同样问题。

(4)公共设施。

公共休闲设施是市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以往的公共设施建设由于没有同一的规划,缺少统筹全局的观念,所以分布不合理,景观效果比较差,不能满足更高的休闲观赏需求。

(5)交通组织。

个别道路的交通标志、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不健全,常出现管理盲区。

四、城市道路有机更新内容及措施
(1)优化道路断面。

机械地扩大现有道路断面宽度举措,对于城市中心道路来说是行不通的。

应该根据不同道路区位、不同道路等级、及主要交通类型等具体分析,来确定道路断面布置。

对于单幅路,应该进行车道的划分。

划分主要针对中央车道和快慢车道两个方面。

同时为了适应行车需要,可以在道路比较宽敞的位置设置停车位,有效防止混乱停车阻碍交通的状况。

在红线宽度足够的情况下,应优先考虑对向车辆分幅、机非人分离通行的断面形式。

由于目前我国的私家车和机动车辆数量急速增加,因此,对于停车位的需求也迅速提高,城市道路有机更新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一因素,根据城市实际路况,适当在繁华商业街、中心街,以及其他人流密集的区域安排机动车停车位,或道路地下停车库。

(2)车行道路面。

车行道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路面损坏,所以应该对损坏的路面进行必要的维修。

路面损坏维修应该根据实
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常见的措施有:第一,表层或局部损坏。

路面破损比较轻微,主要为强度不足而造成的表层损坏,路面平整度及外观差。

这种情况可以在刨除表层结构后,采用加铺一层细粒式沥青砼方式处理。

第二,路面结构整体损坏。

解决措施为挖除整个路面结构或依据破坏深度维修,但从实际整治效果来看,往往路面修复后,同一位置短期内又出现相同病害。

建议开挖对路基进行检查并进行必要的换填或加固处理。

前者通常可以利用现有路面基层甚至是面层,而后者一般只能利用到路基。

从材料方面讲,为提高城市道路舒适性,耐久性,环保降噪,建议面层改用sma沥青。

(3)人行道的改造。

有机更新需要首先对其进行必要的区域划分,然后按照不同的区域逐步施工。

理论上把人行道划分为公共设施带、非机动车停车区、汽车停车区和人行通道四个区域。

对于人行通道的改造是核心,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铺装。

目前我国的基本人行道铺装采用砌块砖、花岗岩等材料,施工时应该根据城市的需要和经济条件进行合理选择。

二是盲道及缘石坡道。

盲道宽度一般根据实际人行道宽度取30cm~60cm,同时应该充分考虑残障人士的使用需求,及连续性和导向性,并根据实际使用场景合理组合行进和停步盲道。

缘石坡道是方便行人和残障人士通行的必要设施,设计中必须高度重视。

三是侧平石。

改造时根据人行道实际使用需要,确定采用高侧石或低侧石,有必要提升品位的可以采用高湖石、优质花岗岩材质。

四是树池。

材质建议采用花岗岩。

树池边框与人行道路面高差一般不宜大于5cm。

五是绿化。

如果人行道较宽,行
人流量较小,可考虑在设施带或人行道外侧至建筑后退范围内设置绿化带;如果人行道较宽,外侧为商铺等街面用途时,可以考虑种植多排乔木,同时也可以利用树间距适当安排停车位。

六是管线。

管线改造应该在保护和充分利用现有管道的基础上进行。

特别要做好各管线管理单位施工协调工作,避免延误工期和造成不必要的反复开挖。

对于管道数量、断面要求高,预留量大,线路很长的主干道,建议采用共同沟,这样可避免日后管线的反复迁改,降低建设成本,提高管线管理成效。

(4)交通组织的有机协调。

一是渠化交通。

交通的整改应该有主次,分重点,首先着重处理主要路段暴露出的重点问题,比如路口的通过能力,行人过街安全及秩序问题等。

二是发展公交设施。

随着倡导低碳出行的呼声,城市道路更新应该为公共交通预留适当的发展空间,保证公交车辆的顺利通行,特别是提前做好快速公交站、公交专用道的规划。

(5)以人为本,文化、生态融合设计。

有机更新,并非只对硬件设施而言,对于城市文化、景观绿化、生态环境的综合考量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必须要有特色,要有主题,或是以文化为底蕴,或是以景观为基础,或是以生态为主题。

例如建筑小品、仿古碑文可以体现历史文化;同样可通过在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等布置彩色路面、塑胶跑道等,形成运城休闲区,或建设小型健身广场,以此来倡导运动文化。

景观设计要“亲民”,既要实用,又要美观,还能让市民身临其中赏景色,同时能体现城市特色,或山、或水、还要园林等等。

临河、临山的道路应充分利用河道、山地景观,打造综合景观休闲区,建立有特色
的慢行系统,给市民多提供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五、总结
城市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应该在道路更新问题上采纳有机更新理论。

由于有机更新理论涉及到的因素多,范围广,因此实施难度更大。

实施之前应该对城市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进行科学的总结和评估,在运用有机更新理论,把道路有机更新工作落实到实处,促进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