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唐昭陵文物旅游景区发展的思考昭陵是“贞观之治”的创立者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位于陕西省礼泉县东北25公里的九嵕山上。
它是唐太宗生前所选、生前所建的,是具有开创性的一座帝王陵。
开创了唐代帝王陵墓“因山为陵”的制度。
在陵墓陵园设计、建筑布局、陈列内容方面,创意设计独特,在历代帝王陵墓中独具匠心、独占鳌头。
北司马门内的大面积建筑群在其他帝王陵墓中不见;其内所列置的纪实、写实性石雕群“昭陵六骏”、“昭陵十四国蕃君长”石像更是“前无古人”之作;占地30万亩的陪葬墓区有陪葬墓200多座,陪葬功臣、皇亲国戚300多人,更是前所未有;历来受到广泛关注,因而被誉为“天下名陵”,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帝王陵园,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重视人才,任人唯贤,尊重少数民族,是昭陵文物特有的题材。
做人要“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是昭陵六骏与陪葬功臣的现身说法。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唐太宗的思想境界(唐太宗在设计昭陵六骏浮雕时,舍弃了马上太宗英姿,其境界之高不言而喻)。
昭陵的设计理念境界高(用太宗的话说,为了不费农田,为了节俭),政治热情高,昭陵包含和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精髓。
重用“贞观谏臣”魏征和平民百姓马周等就是最好的例证。
昭陵的吸引力自唐至今都是历代明君、有识之士心想神往之地。
目前已知的历代皇帝祭陵碑30余通,最早的告祭碑是唐肃宗时期“安史之乱”平定后所立“……监察御史赐绯鱼袋臣韩云卿述并书”碑(2002年冬发现),其次是明洪武四年明太祖朱元璋派人所立的“御制祝文”碑(2002年9月发现)。
在30余通祭陵碑中,立碑最多的是康熙皇帝,至少有7通。
其次是乾隆皇帝至少在3通以上,而明太祖朱元璋至少2次派人祭奠昭陵(已知洪武四年、三十五年)。
在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中唯有唐太宗昭陵在明清时期形成了祭坛,并经常举办祭奠活动。
祭坛现存的30余通祭陵碑不仅在以上三座帝陵不见,就是在唐代其他帝王陵也没有。
这说明唐太宗及其昭陵是具有在更高层面上的巨大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昭陵也是文人雅士关注、吟咏的话题。
据不完全统计,吟咏昭陵的著名诗人30多人,诗作50余篇。
著名诗人有诗圣杜甫《行次昭陵》、《重经昭陵》,刘沧,李商隐,杜牧“乐游原上望昭陵”,司空图(2篇),韦庄,李洞,陆游,米芾,明赵崡《又将登昭陵阻大风雨》:“君不见昨日天晴今日阴,眼中之事等流云。
汉家长陵串野鼠,秦帝骊山空草痕。
愿提一斗酒,浇君青树根。
尽洒英雄恨千古,雨卷风收天地昏。
”清代礼泉籍名人宋伯鲁等人吟诵昭陵的诗。
许多人都是多次凭吊昭陵,多次抒发感慨,留下不朽作品。
宋陆游有“积愤有时歌易水,孤忠无路哭昭陵”。
这说明,来昭陵的文人雅士,回头客很普遍。
温故而知新。
这又是昭陵的又一特点,隐性商机。
昭陵对普通百姓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唐制,臣民有冤者可在昭陵哭诉。
以此自唐至今,时常有百姓自发的在昭陵祭拜,这里香火不断。
目前已形成了一年两次(农历的6月28日、8月15日)庙会,特别是农历6月28日已形成历时3天,游人多达2万人次以上,经营摊位百余家,人气很旺。
这足以说明昭陵具备在不同层面上广泛的吸引力。
这里商机无限。
如果能正确引导,用高雅文化搭台,规范化运作,在环境卫生、旅游秩序、道路交通、基础设施、配套设施、科学管理等方面常抓不懈的话,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特别是农历6月28日,正值酷暑,天气炎热,在昭陵休闲避暑是很好的去处。
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告诉我们,唐昭陵文物旅游景区的发展相对滞后了。
那么,怎样改变落后的现状呢?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第一,找准市场定位。
我们要思考的是:我们的资源优势是什么?如何保护好它?如何永续利用?拿什么来吸引大众的目光?如何感动人,让人流连忘返,有不虚此行之叹?打什么品牌?经营理念是什么?主题是什么?如果昭陵所营造的文化氛围能让参观者获得一种生命体验,受到一点启发,感动一次,给人们生命中充一次电—自信、自强、自豪,让我们的民族具有广泛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的话,足矣第二,做好大规划。
纵向上要立足当代面向未来,高瞻远瞩,制定出十年、二十年不落后的长远规划;横向上要立足当地,面向全省、全国、全球与国际市场接轨。
必须在更高层面上运作,不可明珠暗投。
严格按规划操作,避免个人意志、个人行为随意处置文物。
开发利用工作必须避免短视行为,要永续利用。
第三,加快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建设步伐。
运用政府主导的手段迅速开通几条快速便捷的西安-昭陵/咸阳-昭陵/礼泉-昭陵的旅游专线是当务之急。
将昭陵纳入陕西旅游的大盘子来扶持。
其次,基础设施要先行,配套设施要跟上。
综合性的旅游产业需要综合开发、综合治理,统筹兼顾。
严格依照规划办事,绿化、美化、净化、水源、道路交通、通讯等齐抓共管。
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做工作。
第四,健全机构。
成立以县长或主管县长为主任的“唐昭陵文物旅游景区管理委员会”,由相关的部局参与,协调景区各方面的工作。
下设办公室。
同时,可在较大范围招聘具备一定的资职,既懂得文物的法律法规,又能准确把握旅游业前进发展的方向;既是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行家里手、事业型人才,又是具有一定的经济头脑的经营者、建设者与高级管理人才。
可以在陵区成立陵园乡,主要以林木业为主,兼营旅游业和多种经营,以及服务性的第三产业。
绿化、美化环境,发展农家乐(地方风味小吃、农特产品、当地手工艺品、避暑等项目)。
一定要在品位上、环境上下功夫,有特色,有吸引力,用城市里的优质服务,经营乡村的特有手艺。
让人参与、让人欣赏、让人品味、让人体验,感受不同的人生。
第五,经营上寻找共鸣点。
综合创新,广泛的参与性,吸引不同层次人士的关注。
在人文精神、寻根问祖中找卖点。
陪葬昭陵的名将良相、皇亲国戚300多人,是寻根问祖的最佳场所。
应抓住这一优势,积极对外联系,提供信息、提供场所、提供方便。
找准突破口。
要以博物馆为龙头营造氛围。
首先要加强博物馆建设步伐,扩建或改建新馆。
“红花还要绿叶陪”。
精美的文物就要用精心去呵护,用精美的包装来衬托,让有层次的人去经营,在更高的层面上去研究;再用新的展示方式(高科技手段)展示新的科研成果。
不断发掘文物深层次的内涵,寻找与政治、文化、大众时尚、相沟通的“触发点”“媒介”,借助各种媒体把研究成果传播出去。
第六,营造上寻找制高点。
景区发展的环境、文化氛围必须与大唐文明相谐调,个性化。
启迪、启发人点燃生命体验、产生共鸣!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要从历史的、政治的、文学的、艺术的、哲学的各个方面发掘、营造雅俗共赏、内涵丰富的文化氛围。
可将文学作品融入大环境中,譬如可在九嵕山上适当位置,请书法家书写初唐诗人陈子昂的名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在六骏旁可树立“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或“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入归”或为“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归”;或为“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居安思危”等启迪性的名言警句营造氛围。
在十四国蕃君长旁可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标志牌(设计造型都要讲究可观赏性,绝不可粗制烂造)。
在进入昭陵的路口可立一“贤路不崎岖”“曲径通幽”“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还可用唐太宗及大臣的名言或典故作导视牌,譬如“吃醋”(唐太宗与房玄龄及玄龄妻子的故事);“真将军”(唐太宗送给24功臣之的段志玄称号);“一代楷模”(唐太宗送给24功臣、14宰相之一的李靖)等的来历。
“天可汗”。
太宗语“王者至公无私,故能服天下”。
再譬如,在去魏征墓的路上,岔路口可立一实用兼观赏的仿贞观17年以前的铜镜,其旁可立“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在中途可立“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在魏征墓前适当位置可立“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也可制作复制品,在合适位置将太宗语附上。
在昭陵陵山可立造型设计独特的标志,让名书法家书写“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也可在昭陵碑林中精选能代表书法家特点的字用电脑放大,再将书法家及其作品简介附上,使其特点深入人心,等等。
可以采用高科技手段将昭陵出土的文物精品按比例放大数倍,放置在合适位置,成为具有断代意义标志性雕塑(把纪年清楚、时代特征鲜明、不同时期的作品按游览路线或从早到晚排列,或呈波浪式布局),或给人以时代的发展序列之感,或给人以韵律节奏感。
另外,把每一个墓葬中出土的独特文物进行放大,用同样的材料制作成标志性器物,打这些独特文物的品牌,打名人的品牌,以广告的形式深入人心。
譬如,徐懋功墓前可用该墓壁画二女子对舞图作宣传牌,也可用该墓出土的“三梁进德冠”作标志物。
郑仁泰墓前可按彩绘釉陶俑的制作工艺,原物放大制作骑马女俑、骑马男俑等。
以此来填补陪葬墓周围单调、单一、缺少景致的缺陷和不足。
第一是把原物按比例放大,第二是模拟唐代制作工艺制作。
也可作原大复制品或缩小的旅游纪念品。
第七,综合治理。
在抓好硬件建设的同时,抓好软件建设。
即,要在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上下功夫。
培训、培养高级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使景区各项事业永续发展,后继有人。
加强科学管理力度,努力营造环境优美,生态自然的文化氛围。
广泛收集一切与昭陵及其陪葬人物有关的文献资料、音像影视资料、发掘资料、各类文章(包括陪葬者自己所作文章以及与昭陵有关的未陪葬人员(撰文家、书法家)的作品,用于前后比较其特点,更好的把握在昭陵留下的作品的地位和价值)并展示。
可把昭陵北司马门遗址(俗称祭坛)及昭陵陵园建设成新型的休闲、娱乐、森林公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综合场所—遗址博物馆,让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得益彰,休闲娱乐和爱国教育相渗透、相促进。
要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这笔财富不动摇,这是前提,是依托。
同时还可在昭陵陵园内统筹安排参与性的蔬菜园,瓜果园,植物园,农家乐小吃餐饮、住宿、娱乐园,绘画雕塑工艺园,唐代乐舞园,博览园(图书资料、音像影视、陪葬者及陪葬墓的基本情况、研究成果等),文化产品及物资交流园等。
不断学习外来成功的经验,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宣传上,提高知名度,增强吸引力。
要在感动人上下功夫。
拿什么感动他人?以什么样的方式?采取什么样的形式?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彻底关停景区内所有污染环境的白灰窑、水泥厂,停止炸山取石。
引导农民转变观念,树立长远、永续利用思想,放弃眼前利益,积极发展“朝阳产业”、“无烟工厂”。
可喜的是:在畅通工程方面:我县配合省、市先后修通了通往昭陵的陵山旅游路,关中环线一级公路,福银高速公路,昭陵旅游路及旅游大桥,省道110公路重新改造工程基本全线贯通。
绿化工程方面:实现了景区内的退耕还林及全面绿化工程,景区内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
净化工程方面:昭陵博物馆、昭陵陵山先后建成了四星级厕所各一座。
景区建设方面:昭陵景区的内部环境与周边环境已有了重大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