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

2017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片罂粟开花了,娇艳美丽的花朵在风中摇曳。

罂粟对过路的人说:“如果你能采食我的果实,一定会给你带来快乐。

”路人对罂粟说:“如果我陶醉于你片刻的快乐,就会给我带来长久的痛苦!”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脱离材料内容和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命题理由】人生在世,“痛苦”与“快乐”这对矛盾的情感会伴随终生。

如何正确地对待这一矛盾体,值得青年学生思考。

在高考中,“关系型”话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命题方式。

【命题指导】这是一则寓言,讲了“痛苦”与“快乐”的辩证关系,写作时要注意辩证地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两者看似对立却又紧密统一,相互转化,为此,可以从人生的苦乐、得失、荣辱等方面去思考。

局部也可立意为“任何时候都不要被眼前的一时的绚丽所迷惑”、“拒绝诱惑”,前者从大处可以想到唐玄宗满足于“开元盛世”而迷恋杨玉环,还可想到清朝沉醉于大国等都招致失败的例子。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孩子第一次看到大山,他高兴地说:“我看到了高峻!我懂得了高峻!”大山笑了:“你只看到了高峻的一部分,你还没有真正懂得高峻!”孩子第一次来到海边,面对大海,他激动万分:“我看到了浩瀚!我知道什么叫浩瀚了!”大海笑了:“你只看到了浩瀚的一部分,你还没有真正理解浩瀚!”孩子第一次来到草原,他骑马在草原上奔驰,兴奋极了:“我看到了辽阔!什么叫辽阔?这下我全懂了!”草原笑了:“你只看到了辽阔的一部分,什么叫辽阔,你还没有全懂呀!”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命题理由】人生无限,求知不止,探索不停,本题的命意在此。

对于正在求知中的学生而言,懂得如何求【命题指导】这则寓言从整体上说,谈的是“大自然奥妙无穷,我们对它的认识永无止境”。

由此整体可立意为认知、成长、求索,永无止境;从局部看,既可立意为我们要努力探索事物本质,也可立意为为人要有虚怀若谷之心,切不可高傲、一知半解。

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一个人为大家奉献了毕生的力量,于是,人们在他老得不能行动的时候用尽所有能够称赞的词汇称赞他。

一个人对此感到肉麻,表示不满。

他吹灭了在他面前的蜡烛,说:“一个人的生命不就像这样一根蜡烛,一吹就灭吗?它怎么跟太阳永恒的光辉相比呢?”一个智者说:“你太谦虚了。

一个人的肉体可以像蜡烛,一吹即灭,但是,一个伟人的思想和功绩,却可以像太阳的光辉,光耀万代啊!”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命题理由】价值观问题始终是高考命题的一个核心内容。

本题的命意在于引导考生思考人生价值在精神层面的意义,有一定的深度。

重点考查学生的思维深度。

【命题指导】这则寓言通过两个人的对话揭示了人生价值的意义。

审题时要注意“一个智者”的话,根据这句话可立意:人的伟大来自奉献,世界上只有精神是永恒的;伟大与平凡;人生追求:永恒。

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好事者从小河里取了一些水,并把这些水装进高高的玻璃杯,放在豪华的桌子上。

水很高兴,得意洋洋地说:“以前我总是匍匐在别人的脚下,现在我终于可以高高在上扬眉吐气了。

”正说着,只听“啪”的一声,玻璃瓶跌倒在地板上,碎了。

水流了一地。

没等它叹息,不一会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命题理由】人生在世,应该用怎样的态度对待别人与这个世界,这是考生应该思考的问题。

它关系到考生步入社会后能否顺利融入社会,让自己的人生不断走向成功。

本题的这一命意很有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命题指导】这则寓言比较简单,审题时注意“水”的态度和结果。

材料的核心思想是:“那些自以为是,一心想高高在上的人,最终只会跌个大跟头,到头来悔之晚矣!”由此可立意为:高与低;站得高未必看得远;态度与成败;狂妄与冷静;位置,等等。

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庄子送葬,经过他的好友惠子的坟墓,回头对随从讲了如下的故事:有个楚国郢地人,鼻尖上沾了一层薄薄的白灰,像苍蝇翅膀一样薄,便让一个名叫石的工匠用斧子把灰削去。

石便挥动斧子,呼呼作响,随手向下削掉了白灰。

郢人的鼻子毫无损伤,站在那里面不改色。

宋元君听说这件事,把石召来说:“给我试试。

”石说:“我以前倒是能削,不过我的搭档早已经死了,没有人能同我配合了。

”自从惠施死后,我也失去了对手,没法同人辩难与讨论问题了。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要求: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命题指导】可以从多方面去立意,如:从匠石“运斤成风”,用斧子把鼻尖上的灰削去的角度来思考,可以确定“获得成功,需要熟练的技艺”的立意;从匠石不答应宋元君以及庄子说的几句话来思考,可以确定“没有恰当的对手,难以成就一番伟业”“默契的合作,方能把事情做到极致”“主客观相统一,才能创造美”等立意。

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片树叶从树枝向下跌落。

“我想落到大地上。

”树叶说。

西风刮起并改变了树叶的方向,树叶说:“其实我正想向东飞翔。

”转眼东风刮起把西风压倒,树叶说:“向西飞行其实更妙。

”,接着是势均力敌,西风对抗东树叶说:“我已决定径直走向地球。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以材料的寓意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命题理由】寓言往往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结构大多简朴,主人公可以是人、物,但都是借此喻彼,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寓深刻的道理于简明的故事中。

本题着重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思考和分析问题,冷静思索,理性看待。

【命题指导】这则材料,可以从两个角度去思考:落叶的旅程给我们凸现了缺乏主见、没有抗争、随波逐流、没有原则等落叶意象。

飘零的落叶可以飘零出失意人无法主宰自己命运的哀叹,飘零出夹缝中生存的人的无奈和辛酸,飘零出随遇而安者维护面子的“精神胜利法”,飘零出某些甘愿做奴隶者的媚骨丑态。

飞舞的落叶在跌落的欢歌中,舞起弱小卑微者探寻生存空间的勇气,舞起芸芸众生俯仰一世的交际艺术,舞起人们身处劣境的乐观豁达,舞起生命回归时的最后辉煌;可悲可怜的落叶映衬出的更是不屈于压力的抗争者,不人云亦云的清醒者,不同流俗的革新者等的不凡;当我们不能改变世界的时候,要学会改变自己,并乐观地生存。

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5年8月17日是网络热销小说《盗墓笔记》中“小哥”张起灵从长白山兑换“十年之约”回归的日子。

虽是小说中的情节,为接小哥回家,连日来,有近十万“稻米”(“盗迷”谐音)从全国各地涌入吉林长白山,导致景区不堪重负,民宿全部爆满。

下面是各方对此事的态度:网评:明知这不是现实,只是小说虚构的情节,“稻米”们还蜂拥而至,真是不可思议!稻米:“用我一生,换你十年天真无邪”。

到长白山不仅是与书中人物的约定,更是对《盗墓笔记》陪伴岁月的交代。

景区:长白山旅游部门和安保部门启动应急预案,为“稻米”提供相关的警务、导引、临时食宿安置等贴心服务。

长白山青年联合会还牵头主办了“十年之约,相聚长白”文化交流联欢活动,与广大“稻米”共度稻米节。

【答案】略【解析】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针对“稻米”事件,三方人士有不同的观点和做法。

材料中的三方实际为考生提供了三个不同写作角度,考生可任选一个角度阐述自己对这一事件的看法;也可以在这三个态度的基础上提炼出自己的观点,从整体上来谈。

从“稻米”事件可分析出,尊重与包容的话题,因为它并没有影响到公众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社会应该包容。

但是“稻米”们为了一个虚构的情节,蜂拥而至,给自身安全带来了一定隐患。

所以可立意为“虚构与现实”“对待书中的情节要有理性”。

“稻米”们参与“十年之约”其实也是他(她)们对生活有激情、有热度的一种表现。

从景区的角度可写,十万“稻米”涌入,给景区的接待带来了挑战,“堵”不如“疏”。

换一种思维,实现共赢。

“稻米”涌入,让景区管理方看到了“商机”,借用“稻米”文化包装景区,开展文化活动,增添景点的文化内涵。

“稻米”与“景区”共赢。

参考立意:尊重他人的选择;包容让生活更加多彩;一个人不要活在虚拟的生活里;行动要有理性;追寻心中的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寻梦者喝彩;“围堵”倒不如“疏导”;文化搭台,实现共赢。

8、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农民说:不留种子就会绝种绝收。

渔夫说:一网打尽,下一网打什么?作家说:笔下留有余地步,胸中养无限天机。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草枯了明年还会绿,但已经是不同的草了;花落了明年还会开,但也是完全不同的花了。

生活中,有这么多有趣而生动的现象,看似重复,其实种种细节已经变化了。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④文体特征鲜明。

10、2012年天津高考作文题: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写一篇作文,体裁不限,800以上。

材料:两条小鱼一起游泳,遇到一条老鱼从另一方向游来,老鱼向他们点点头,说:“早上好,孩子们,水怎么样?”两条小鱼一怔,接着往前游。

游了一会儿,其中一条小鱼看了另一条小鱼一眼,忍不住说:“水到底是什么东西?”引发我们深入思考。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2012年天津高考作文题依旧延续了给材料自命题作文的命题样式。

通过一则小寓言——老鱼和小鱼关于水的不同感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去感知周围的世界,如何从身边平凡的生活中体味到丰富的情感,如何从司空见惯的事情中挖掘出深刻的道理。

材料中老鱼和小鱼关于水的对话,今人想起西方的一句名言“鱼儿对于它始终生活在其中的水却感之不多”。

其实我们人亦如此。

我们往往对身边朝夕相处的人、昼夜相伴的环境熟视无睹,无所动于衷,其实他们才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

庄子“涸辙之鲋”的寓言中说:“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

”意思是说一旦离开了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就难以生存下去了。

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都是免费的,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空气、阳光、水、人间至真无上的亲情等等。

这则寓言所表达的哲理也“看似寻常最奇崛”。

它提醒我们多去关注身边的那些平凡中的伟大、那些琐事中的感动。

其实,生活中从来不缺少感动,缺少的只是发现而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