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市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中国古代经济新题赏析课后练习二

北京市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中国古代经济新题赏析课后练习二

中国古代经济2013新题赏析
题1:
据史载:唐朝前期,宋州(河南商丘)、亳州(安徽毫县)生产的绢帛质量最高。

江南东道(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的丝织物品类繁多,很多列为贡品,在产量上已仅次于河南、河北道而跃居于全国的第三位。

该记载()
A.反映了唐朝主要政治中心在豫皖地区
B.准确地统计了南北方丝织业的发展状况
C.折射出古代河南、安徽之地是桑蚕中心
D.反映了唐朝行政区划和丝织业发展特点
题2:
《汉书》上记载西汉时农民每年亩产约一石半,而《昌言》上说东汉时的农田平均亩产约为“亩收三斛”,亩产量有了较大的增长,造成当时粮产量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铁犁牛耕技术的改进和推广 B.租佃关系的出现
C.合理地利用了土地资源 D.农作物品种的改良
题3:
《宋书·周朗传》载:“凡自淮以北,万匹为市;从江以南,千斛为货。

亦不患其难也。

今且听市至千钱以还者用钱,余皆用绢布及米,其不中度者坐之。

”解读材料正确的是( ) A.南朝时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B.南朝时重农抑商的政策转变
C.钱币在社会生活中被广泛使用
D.周郎建议对用绢米交换商品者要治罪
题4:
班固在《汉书•食货志》中说:“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

”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
A.班固重视农业,忽视商业B.“二者”指的是农业和手工业
C.汉代实行农工商并重的政策D.班固有农商皆本的意识
题5:
唐代陆贽在谈到租庸调制时说:“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

”这说明租庸调制( )
A.基本特点是以丁计税
B.实行以田亩为主的征收标准
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反映了国家对人身控制的松弛
题6:
反映秦统一的《复活的兵团》说,在两千多年前,秦已经按照“国标”进行大规模生产各类标准化兵器;秦朝律法中的《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广袤亦必等。

”对上述材料释读正确的是( )
A.有利于规范民间手工业生产的统一性
B.说明了秦能够统一全国的原因
C.反映了秦代官营手工业的标准化生产
D.秦朝手工业生产具有垄断性
题7:
汉朝政府曾经专门规定,商人穿鞋必须一只黑一只白。

汉朝实行该规定的目的是( ) A.经济困难,倡导物尽其用
B.尊儒学为正统,强调社会礼仪
C.羞辱商人,推行重农抑商
D.重视法家学说,宣扬政府权威
题8:
明朝时,浙江棉纺织业出现“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肆吾土,小民从纺所成,或纱或布,侵晨(注:清晨)入市,易棉花而归,仍治而纺织之,明旦复持以易”的现象。

该材料反映了()A.当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B.民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C.出现了以棉纺织业为中心的城市
D.商品经济渗透到浙江一些村镇
题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北魏初年,朝廷)经常发布“劝课农桑”的诏令,要求地方官督促百姓尽力农耕,
为朝廷提供尽可能多的粮食及纺织品之类的物资,还把一批又一批的被征服地区的人民强行迁徙到京城平城附近,“计口授田”,按照人口拨给无主荒田,由政府督促耕种,然后收取租税,供给京城朝廷百官及禁卫军队。

——郭建《千秋兴亡·三国两晋南北朝卷》材料二太和九年(公元485年),魏孝文帝采纳赵郡汉族大姓李世安的建议,颁布均田令。

……丁男(15岁以上的男子)受露田(注:露田基本上是无主荒地,需休耕轮作)40亩,妇女20亩;丁男受桑田20亩,不宜种桑的地方,丁男受麻田,数量相同。

耕牛每头受露田30亩,限4牛。

所受露田,凡两年轮耕一次的加一倍,三年轮耕一次的加两倍,……受田者年满70岁或死亡之后,其所受露田交还国家,并且不准买卖。

桑田不在还受之限,可以世代相传,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买卖。

——詹子庆《中国古代史》材料三(太和)九年,(北魏孝文帝)下诏均给天下民田:……奴婢、牛耕有无以还受(露田)。

……诸土广民稀,随力所及,官借民种莳。

诸地狭之处,……乐迁者听逐空荒,不限异州他郡,惟不听避劳就逸。

其地足之处,不得无故而移。

……诸宰民之言,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

更代(离职)相付。

卖者坐(处罚)如律。

——《魏书·食货志》(1)材料一反映出北魏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一“计口授田”的规定与材料二的“均田令”是何关系?将材料二、三中有关北魏政府鼓励农耕的措施概括提炼,逐条列出。

(不得照抄原文)根据材料三说明北魏的均田令是否真正体现了平均?
(3)概括指出北魏政权推行均田制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课后练习详解
题1:
答案:D
解析:材料中涉及当时一些地名,从中可以看到唐朝行政区划;材料介绍了北方宋州、南方江南东道的丝织业发展情况,反映南北方了丝织业发展特点。

ABC项无法直接得出。

题2:
答案:A
解析:考查学生知识运用能力。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是生产工具的改进,A 项符合题意;租佃关系的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B项不符合题意。

题3:
答案:A
解析:本题关键在于理解题干意思,题干来源于:“农桑者,实民之命,为国之本,有一不足,则礼节不兴。

若重之,宜罢金钱,以谷帛为赏罚。

然愚民不迭其权,议者好增其异。

凡自淮以北,万匹为市;从江以南,千斛为货。

亦不患其难也。

今且听市至千钱以还者用钱,余皆用绢布及米,其不中度者坐之。

如此則垦田自广,民资必繁,盗铸者罢,人死必息。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农桑始终是最根本的。

周郎的意思是:现在商品经济很发达(凡自淮以北,万匹为市;从江以南,千斛为货),怎么限制呢?(且听市至千钱以还者用钱,余皆用绢布及米,其不中度者坐之)。

就是千钱以下允许用钱,千钱以上只准用绢布及米来交易,如果不这样做就给与相应的处罚。

从采取措施限制商业发展可以从反面论证商品经济在这一时期的发达。

所以选A。

B选项重农抑商政策转变与题干完全相反,C选项钱币的运用在题干中反映的恰恰是在限制使用,D选项采用“绢米交换”是在被提倡,因为这样可以促进农业的发展。

题4: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理解能力。

从材料看,班固的观点“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意思是粮食富足货物才可以流通,国库充实人民才能生活富足,然后才可以治理得较好。

故选D。

题5:
答案:A
解析:隋唐租庸调制是在均田制基础上的赋役制度,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地主土地的前提下,
将国家所掌握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受田农民对土地不得进行买卖,死后部分土地要交还国家;要按规定交纳定量的租调(实物地租);同时还要承担国家的各种徭役(劳役地租),服役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替(即庸)。

通过这一制度,封建政权既加强了对农民的控制,也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故C、D错误。

租庸调制虽征收土地税,但不是根据土地多少征收,而是按户(实际按人头)征收,故排除B。

题6: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所述,可知秦已经按照“国标”进行大规模生产各类标准化兵器,此应为官营手工业。

故C正确。

题7:
答案:C
解析:中国古代历朝大都执行重农抑商的政策,都是强调要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如,西汉初年,政府商人不得衣丝乘车。

汉武帝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

题8: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明代浙江一带的家庭手工业(主要是家庭棉纺织业)已不仅是满足自给自足的需求,它与市场发生紧密联系,从而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

材料中未能体现雇佣关系,A项不正确;这种经营方式仍是以家庭手工业为主,B项不正确;材料也没表明出现手工工场的中心城市,C项不符合。

题9:
答案:
(1)变化:从游牧生活逐步转变为定居,从事农耕和纺织。

原因:在长期的征服、南迁过程中,受到中原汉族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

(2)关系:“计口授田”是均田制的雏形,均田制是对“计口授田”的继承和完善。

措施:有劳动能力的男女均受田;奴婢、耕牛可以受田;因轮耕而加倍受田;地广人稀的地方可任意垦荒;鼓励地少人多之处的农民迁移垦荒;官吏按级别受田,土地不得买卖。

没有。

拥有奴婢和耕牛者所受的田多,官吏受田数额大。

(3)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及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更多的农民成为封建政权直接控制的编户,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求,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魏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民族融合。

解析:均田制是在北魏人民逐步从事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推行的,有一个发展成熟的过程。

列举措施时要注意从授田对象、种类及一些具体规定去概括,至于影响,可以联系教材知识回答,注意只分析其积极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