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怀曾工作过的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有关领导,部分同事、学生、亲属共同缅怀郭永怀的丰功伟绩,铭记那段光辉历史,继承和发扬他无私奉献、以身许国的伟大精神。
细雨忆故人,豪情树丰碑。
人们不会忘记:52 年前,伴随祖国边陲大漠深处的一声巨响,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从此确立了我国的大国地位。
52 年后,不灭的郭永怀精神遗志已然定格在历史的天空上,成为一种永恒。
“郭永怀精神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历久弥新,永远都不会过时,为我们荣成广大党员干部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荣成市委书记江山说。
我跟所有人一样怀念着这样的他:
一、人们怀念他在空气动力学和应用数学领域中杰出的学术成就。
1941~1946 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期间,他在跨声速流动方面的研究成果,回答了机翼绕流在什么时候会出现激波及其对气动性能的影响,为突破声障奠定了理论基础,而逾越声速的飞行是人类航空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1946~1955 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期间,将坐标变形法和边界层理论结合起来,解决了粘性流动头部奇异性问题,被命名为庞加勒-赖特希尔-郭永怀(plk)方法。
鉴于这两项成果在科学上和应用上的重大意义,郭永怀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尊敬。
二、人们怀念他对我国国防科学技术事业的重大贡献
他是两弹一星元勋中对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都做出过贡献的科学家。
1960 年起,他担任二机部九院副院长,负责工程的总体设计。
在他的领导下,通过爆轰理论分析和物理试验,确定了最佳的引爆方式;他实现了核航弹的轻型结构设计;他重视环境试验设备研制,确保了武器的可靠性;总之,他为我国原子弹、氢弹的武器化,呕心沥血,直至牺牲生命。
在导弹方面,他是超小型地空导弹技术负责人,并为它取代号:541。
在怀柔基地,科研人员半年内研制出高比冲推进剂、耐烧蚀喷管和发动机内壁涂层、发射装置,并成功地进行了飞行试验。
他还制定规划,研究空气离解、气动加热、弹头烧蚀等再入物理现象。
郭永怀在人造卫星和回收技术方面也做了一系列前期的开拓性工作。
在星际航行座谈会上,郭永怀曾就运载工具、发动机推进剂、入轨姿态控制、东西方火箭技术对比等问题进行分析。
后来,又在《宇宙飞船的回地问题》的报告中,重点讨论飞船在返地过程中,怎样才能安全再入大气层顺利回收。
他对飞船再入段阻力减速、气动加热、轨道设计和烧蚀防热等进行理论计算,符合当时掌握的实际资料。
他还认为未来的飞船可以设计成有翼的形式,以降低飞船回地时的超重力,并部分解决月球飞船的回收问题。
1965 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了人造卫星设计院,郭永怀是技术负责人,领导本体设计,并负责提出卫星回收方案。
这些成果后来转交给第七机械工业部和空间技术研究院,他们还对后续工作提
三、人们怀念他高瞻远瞩,为发展我国近代力学事业奠定基础。
在高超声速流动领域,他把马赫数大于5 时,分子振动、离解和化学反应对流场有重大影响的流动称为超高声速流,并认为必须着重研究这种流动。
20 世纪60 年代,他在北京高
超声速讨论班上提出了关于小钝头体高超声速绕流具有如:熵层、二次激波,压力过度膨
胀和回升现象的精辟见解。
他在力学所建设适合我国国情的暂冲式高超声速试验设备:激
波管和激波风洞,支持用电弧风洞开展烧蚀防热试验。
郭永怀在力学所亲自筹划建立了电
磁流体力学研究室。
他指出:“第一,人类将来势必要从受控核聚变反应中取得大量能源,而研究高温等离子体、磁流体理论乃是研究受控热核反应的基础;第二,航天器再入返回大气
层时,也会碰到气体电离、磁流体力学问题;第三,可以通过磁流体发电方式,直接获取能源。
”郭永怀倡导了爆炸力学的研究,他打开中国地图,对从事这项工作的年轻同志解释说:
“你们看,我国的高原和丘陵地带占有多大的比例!要建设就要用炸药,如果我们能使炸药的爆炸
效力提高百分之几,就能为国家节省多少人力物力啊。
”他时刻挂记着长江三峡水电站、成昆铁路
以及大型国防工程的建设。
郭永怀还为空气动力学研究院的筹备和前期建设付出了心血,同钱学
森一起,为该院规划了宏伟的蓝图。
因此,钱学森、郭永怀回国以后,我国的力学研究状况大为
改观,不仅有了现代化的试验设备和基地,并为航空、航天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四、人们怀念他爱国的情怀,高尚的情操。
郭永怀出生在清末,经历过“九一八”和“七七”卢沟桥事变,亲眼目睹日本飞机的
狂轰滥炸,恣意横行。
因此,立志改学航空工程。
他在国外16 年,从多伦多大学,加州理
工学院取得学位,直至被康奈尔大学聘为正教授。
1956 年,回国的时机成熟,他一刻也没
有忘记报效祖国,毅然放弃优厚的物质待遇,登上归国的航船。
他说:“我自认为,作为
一个中国人,有责任回到自己的祖国,建设美好的山河。
”他无私无畏、坚持真理,在反右
派和“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敢于站出来为受冲击的同志讲公道话,制止一切不利于我国科
学事业发展的行为和做法。
1968 年。
郭永怀参加试验后,从西部基地返回北京时因飞机失
事牺牲,享年59 岁。
人们发现在他和警卫员的身躯间,竟然是一份完好无损的重要绝密文件。
所以,钱学森先生在纪念他牺牲20 周年的纪念会上深情地说:“郭永怀同志是一位优
秀的应用力学家,他把力学理论和火热的改造客观世界的革命运动结合起来了。
其实这也
不只是应用力学的特点,也是一切技术科学所共有的,一方面是精深的理论,一方面是火
样的斗争,是冷与热的结合,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这里没有胆小鬼的藏身处,也没有私
心重的活动地。
这里需要的是真才实学和献身精神。
郭永怀同志的崇高精神就在这里!”
他是我们的英雄,我为他感到骄傲,中国有无数人像他一样值得我们尊敬!值得我们歌
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