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选贵州两处景点介绍它的人文景观或自然景观

选贵州两处景点介绍它的人文景观或自然景观

国家地理与旅游文化题目:姓名:学院:专业:班级:学号:老师:2016年5月25日题目:选贵州两处景点介绍它的人文景观或自然景观一、梵净山的人文景观梵净山(Mount Fanjing),原名"三山谷",位于贵州省铜仁市,得名于"梵天净土"。

梵净山曾荣膺2008年度和2009年度的"中国十大避暑名山",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齐名的中国第五大佛教名山。

樊净山是“贵州第一名山”,“武陵第一峰”,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印江县、江口县、松桃县三县边境,方圆达六、七百里,其最高峰——凤凰山海拔2572米,朝拜地——老金顶(梵净山老山)2494米,新金顶(新山)2336 米。

梵净山是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斜坡上的第一高峰(相对高度达二千米),它不仅是乌江与沅江的分水岭,而且还是横亘于贵州、重庆、湖南、湖北四省(区)的武陵山脉的最高主峰。

梵净山是西南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山,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梵净山就属楚国“黔中地”,秦朝属“黔中郡”,汉代属“武陵郡”,以后一直是“武陵蛮”崇拜的神山、圣山。

梵净山正式载于史册,始于汉代。

《汉书·地理志》称梵净山为“三山谷”;北魏《水经注》沿称“三山谷”。

唐代《元和郡县志》改称“辰山”。

当时,唐政府已在梵净山西麓设立“思邛县”(唐开元四年<716年>设,今贵州印江县)。

宋代《太平寰宇记》称“思邛山”,因唐“思邛县”而得名,佛教于此时传入梵净山。

明初,梵净山已是佛教名山,同有数名并称:“九龙山”、“饭甑山”、“梵净山”、“大佛山”。

因其三峰高耸,脉分九支,故称“九龙山”。

又因金顶孤峰突起,形如饭甑,故称“饭甑山”。

又因明代该山佛教兴盛,寺刹林立,为梵天净土,故名“梵净山”,俗称“大佛山”、“大灵山”。

清代,梵净山称“月镜山”、“卓山”。

因朗月之夜,人影映于老金顶崖壁之上,如镜一般,称“石镜”或“月镜”;相传八月十五日子时,万国九州之影悉现于石镜中,故称“月镜山”(陈鼎《黔游记》,康熙十年,1672年)。

又因新金顶超然卓立,故又称“卓山”。

(康熙年)《贵州通志》云:“梵净山一名月镜山……皆立梵宇,又有辟支佛迹……黔中胜概,无逾于此;访之中州名山,亦未多得。

”通用“梵净山”,而“饭甑山”、“大佛山”之名仍流传于民间。

据典籍可知,梵净山唐朝以前称“三山谷”、“辰山”、“思邛山”,明代以后称“梵净山”,“梵净”乃“佛教净界”。

梵净山的闻名与开发均起源于佛教,遍及梵净山区的四大皇庵、四十八脚庵庞大寺庙群,奠定了梵净山乃著名“古佛道场”的佛教地位,为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中唯一的弥勒菩萨道场,佛教文化为苍苍茫茫的梵净山披上一层肃穆而神奇的色彩。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佛教在梵净山的传入与兴起:(1)佛教的传入:梵净山是西南地区著名的千年佛教名山。

宋代,佛教已正式传入梵净山。

北宋初年,在该山西麓的思邛县兴建了贵州省较早的一座寺院--西岩寺(今印江县城郊)。

(道光)《印江县志》云:“西岩寺……宋时建。

”《思南府志》云:“西岩寺,在(印江)县西五里,宋时建。

”《贵州名胜古迹概说》云:“西岩有寺,宋迹也。

”西岩寺建于北宋太祖赵匡胤乾德三年(965年),历代多次重修,后毁于“文革”,是贵州境内一座有一千年历史的著名古寺,实为梵净山佛教的祖庭。

(2)佛教的兴起:明初,明朝政府在梵净山地区开采朱砂与金矿,派有官员督办。

由于梵净山风光神奇,佛教于是兴盛起来,成为僧众向往的“梵天净土”,故正式得名“梵净山”,民间则称“大佛山”。

明初在梵净山重修西岩寺外,还修建了天马寺等寺庙。

明永乐11年(1413),思南土司、思州土司为争夺朱砂发生战争,明政府改土归流,在梵净山环山地区设立思南、铜仁、松桃、石阡四府。

同年,贵州行省正式成立。

到两百年后的明万历年间,梵净山因“有古佛道场”而被称为“古迹名山”。

贵州巡抚郭子章(今江西省人)撰《黔记》(1608)载梵净山云:“贵州山以梵净山为第一,可比天台。

”明末浙江诗人谢国梗抗清失败后,隐居梵净山,便自号“天台逸人”。

同时,随着历朝历代的更替与发展,佛教更加受人们的尊重。

他经过五次重建,变得更加辉煌与神圣。

从古至今,都使得佛教文化对我国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在这里我们不得不说佛教他那象征着神圣地位的弥勒菩萨道场和弥勒菩萨了。

(一)弥勒菩萨道场明清以来,弥勒与梵净山的传说在当地民间广为流传,古人在新金顶颠峰之上建释迦、弥勒两殿,作为梵净山佛教的最高象征。

明代《敕赐碑》中,对弥勒与梵净山作专门记载,并称梵净山是“无边法界,极乐天宫”。

明万历、清康熙年间,两次敕封梵净山,要求官府保护梵净山“一大正殿、四大皇庵、48大脚庵”,清末又设“都司衙门”加以保护。

梵净山弥勒道场有神奇的自然景观相印证。

在新、老金顶附近,常常可以看见奇妙的“佛光”和“幻影”,古人认为“佛光”和“幻影”就是“弥勒显像”,莫不虔诚跪拜。

此外,从西路朝山古道的“拜佛台”远看,梵净山就呈现出三座弥勒像并列的景象:老金顶是弥勒坐像,新金顶是金猴朝拜弥勒像,三大主峰相连则是长达万米的弥勒卧像。

贵州已故著名作家张克先生在梵净山采风时,从百余里外的印江县弥陀寺遥望梵净山,同样也发现金顶是一尊巨大的弥勒像。

有鉴于此,贵州佛教协会会长慧海老和尚重新认定梵净山为弥勒道场。

国家宗教局副局长齐小飞、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学诚法师亲临梵净山。

他们对梵净山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给予充分肯定。

学诚法师再次肯定梵净山“中国第五大佛教名山”,并亲题“梵净山弥勒菩萨道场”碑名。

该碑立于印江护国寺,与该寺新出土的十余尊明代佛像同为“镇山之宝”(二)弥勒菩萨明清以来,弥勒与梵净山的传说在当地民间广为流传,古人在新金顶颠峰之上建释迦、弥勒两殿,作为梵净山佛教的最高象征。

明代《敕赐碑》中,对弥勒与梵净山作专门记梵净山景区雪景图册(19张)载,并称梵净山是“无边法界,极乐天宫”。

明万历、清康熙年间,两次敕封梵净山,要求官府保护梵净山“一大正殿、四大皇庵、48大脚庵”,清末又设“都司衙门”加以保护。

梵净山弥勒道场有神奇的自然景观相印证。

在新、老金顶附近,常常可以看见奇妙的“佛光”和“幻影”,古人认为“佛光”和“幻影”就是“弥勒显像”,莫不虔诚跪拜。

此外,从西路朝山古道的“拜佛台”远看,梵净山就呈现出三座弥勒像并列的景象:老金顶是弥勒坐像,新金顶是金猴朝拜弥勒像,三大主峰相连则是长达万米的弥勒卧像。

贵州已故著名作家张克先生在梵净山采风时,从百余里外的印江县弥陀寺遥望梵净山,同样也发现金顶是一尊巨大的弥勒像。

有鉴于此,贵州佛教协会会长慧海老和尚重新认定梵净山为弥勒道场。

国家宗教局副局长齐小飞、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学诚法师亲临梵净山。

2004年9月23日“中国梵净山佛教文化研讨会”在印江护国寺召开,中国佛协副会长兼秘书长学诚大和尚蔚临,代表中国佛协发表讲话,讲到“梵净山,是全国著名的弥勒菩萨道场,是与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道场、安徽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道场齐名的中国佛教名山”。

2005年5月15日,古历四月初八,在印江举办了首届“中国梵净山护国寺佛诞节”,又名浴佛大法会,纪念释迦牟尼2549岁的生日。

他们对梵净山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给予充分肯定。

学诚法师再次肯定梵净山“中国五大佛教名山”,并亲题“梵净山弥勒菩萨道场”碑名。

该碑立于印江县护国寺,与该寺新出土的十余尊明代佛像同为“镇山之宝”。

千年古庙,佛法显灵,也一定保佑大家一生平安、步步高登而万事如意!当然了,当你去到某景区旅游时,你可能永远也不会错过当地的美食。

所以下面我讲给你们介绍梵净山一些有名且不能错过的美食。

(1)梵净山茶叶梵净山贡茶(源于“团龙贡茶”)以团龙村(梵净山西麓)海拔1300~1500米之间的茶叶为原料,采用独特的技术制成、具“色泽隐翠,汤色内绿明亮,香高滋味浓纯鲜爽,略带茶香”的特点,至今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

梵净山贡茶色泽油亮,茸毛多,氨基酸、蛋白质和宁酸的含量较高,同时富含人体必须的硒、锌等微量元素,营养丰富,滋味鲜醇,清香持久,具有清热解毒、降脂减肥、防癌抗衰老等功效。

(2)江口牛巴干作为梵净山八大土特产”之一的江口牛干巴,系江口县本地区的传统食品,是居家旅行、探朋送友的必备礼物,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牛干巴的制作工艺简单,取肥壮的牛肉(以黄牛为主)根据人们的口味配盐、花椒、胡椒、八角、草果(这四种配料均应打成粉末状),用手揉搓待盐味调料入肉后,密封15至20天,然后取出经凉晒而成。

成品色泽暗红、闻之香欲滴、入口肉酥味酣。

(3)江口豆腐干豆腐干是梵净山脚下的江江口县人民的传统食品之一,色香味别具一格,制作独特。

其制作过程一般要经过泡豆、磨浆、滤浆、煮浆、点浆、上箱、过卤、切块、上扦、晾干等十道工序,才能做成产品,用棕叶每百穿成一串。

江口豆腐干之所以有独特的风味,主要是采取了三条措施:一是选用纯净的井水;二是不揭豆油皮,以保留其精华;三是在上扦时,首先一小块的把它移放在类似斗笠的竹箪上,晾干八成左右,再晒干或烤干,使其不起泡,也没有糊锅巴,而形成干硬、发黄、透明的方块。

江口的豆腐干,吃法多样。

可直接用来下酒,细嚼慢咽,香韧可口;用油炸酥,味似响皮而更加酥脆;如用水发胀切成细丝炒肉,则形似墨鱼丝而别有风味。

因而多年来,豆腐干一直是江口人民喜爱和馈赠新友的上乘佳品。

(4)猕猴桃猕猴桃被誉为“水果之王”,富含维生素C和多种营成份。

梵净山猕猴桃未受任何空气和土壤污染,个头和含水量适中,口感特好以环梵净山的一市(铜仁市)三县(江口、松桃、印江)为规划范围,其总体定位为:以生态文化和佛教文化为核心吸引力,建设文化体验、生态旅游复合产品,满足游客寻求质朴、回归自然、创造梦想、洗涤心灵的需要,逐步把梵净山文化旅游圈构建成为高氧、低碳和无污染旅游圈,原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圈,最终打造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

二、龙宫的自然景观龙宫总体面积达60平方公里,分为中心、漩塘、油菜湖、仙人箐等四大景区。

有着全国最长、最美丽的水溶洞,还有着多类型的喀斯特景观,被游客赞誉为"大自然的大奇迹"。

1988年,龙宫以贵州龙宫风景名胜区的名义,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

2007年5月8日,安顺市龙宫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龙宫位于贵州省安顺市南郊,与黄果树风景区毗邻,距省会贵阳市116公里。

龙宫是贵州接待条件最成熟、景观最精华的黄金旅游点之一。

龙宫风景区是以暗河溶洞为主称奇、并集旱溶洞、峡谷、瀑布、峰林、绝壁、溪河、石林等多种喀斯特地质地貌景观为一体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有着中国最长、最美丽的水溶洞、中国最大的洞穴佛堂、中国最大的洞中瀑布、全世界最低的天然辐射剂量率、全世界最多、最为集中的水旱溶洞等高品位风景资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