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之毫针刺法
毫 针 刺 法
进针法
刺手: 一般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以拇、食、 中 刺手: 一般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以拇、
三指挟持针柄,其状如持毛笔,故右手称“刺手” 三指挟持针柄,其状如持毛笔,故右手称“刺手”。 作用: 掌握针具,实行手法操作;进针时,运指力 作用: 掌握针具,实行手法操作;进针时, 于针尖,是针刺入皮肤,行针是便于左右捻转, 于针尖,是针刺入皮肤,行针是便于左右捻转,上下 提插和弹震刮搓以及出针时的手法操作等。 提插和弹震刮搓以及出针时的手法操作等。
捻转法
指针刺进入腧穴一定 深度后, 深度后,以刺手拇指 和中、食指持针柄, 和中、食指持针柄, 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 旋转捻动。 旋转捻动。捻转的角 度、频率决定不同的 刺激量, 刺激量,亦需根据病 情、腧穴特性及治疗 目的而灵活掌握。 目的而灵活掌握。捻 针时必须注意不能单 向转动,以免针身牵 向转动, 缠肌纤维, 缠肌纤维,造成疼痛 或滞针。 或滞针。
震颤法:
是将针刺入腧穴后, 是将针刺入腧穴后, 右手持针柄, 右手持针柄,用小 幅度、 幅度、快频率的提 插捻转使针身产生 轻微的震颤。 轻微的震颤。此法 可促使提气或增强 扶正祛邪的作用。 扶正祛邪的作用。
得气
亦称针感, 亦称针感,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 生的经气感应。 生的经气感应。 得气后医者会感到真下有徐和或沉紧 的感觉。 的感觉。患者也会感到针下出现相应的 酸麻胀重等甚或沿一定部位, 酸麻胀重等甚或沿一定部位,一定方向 扩散传到的感觉。 扩散传到的感觉。
单手进针法
多用于较短的毫针: 多用于较短的毫针: 用右手拇、 用右手拇、食指持 中指端紧靠穴位, 针.中指端紧靠穴位, 指腹抵住针体中部, 指腹抵住针体中部, 当拇、 当拇、食指向下用力 时,中指也随之屈曲, 中指也随之屈曲, 将针刺人, 将针刺人,直至所需 的深度。 的深度。
指切进针法
又称爪切进针 法,用左手拇 指或食指切按 在腧穴位置的 旁边, 旁边,右手持 针,紧靠左手 指甲面将针刺 入腧穴。 入腧穴。此法 适用于短针的 进针。 进针。
影响得气的因素和处理方法
得气与否以及气至的迟速 ,不 仅直接关系针刺的治疗效果, 仅直接关系针刺的治疗效果,而且 借此可以窥测疾病的预后。 借此可以窥测疾病的预后。
影响因素:取穴定位不准,手法运用不 影响因素:取穴定位不准, 或针刺角度有误,深浅失度等。 当,或针刺角度有误,深浅失度等。 处理方法:调整腧穴的针刺部位,角度, 处理方法:调整腧穴的针刺部位,角度, 深度,运用必要的针刺手法进行催气。 深度,运用必要的针刺手法进行催气。
刮柄法:以刺
手或押手的拇指或食 指指腹抵住针尾, 指指腹抵住针尾,用 食指或拇指的指甲缘, 食指或拇指的指甲缘, 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 地频频刮动针柄,产 地频频刮动针柄, 生轻微震颐。 生轻微震颐。注意按 触针尾的指腹只起固 定针尾的作用, 定针尾的作用,不应 用力下压, 用力下压,该法可加 强得气和促使得气传 散。
临 床 上 常 用 的 进 针 法
夹持进针法
临 床 上 常 用 的 进 针 法
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 或称骈指进针法, 左手拇、 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 毒干棉球, 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 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 腧穴的皮肤表面位置, 腧穴的皮肤表面位置, 右手捻动针柄, 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 入腧穴。 入腧穴。此法适用于长 针的进针。 针的进针。
指针入腧穴一定的深 度后, 度后,使针在穴内进 行上、 行上、下进退的操作 方法。 方法。针从浅层向下 刺入深层为插, 刺入深层为插,由深 层向上退到浅层为提。 层向上退到浅层为提。 可围提插幅度、层次、 可围提插幅度、层次、 频率、 频率、操作时间产生 不同刺激量, 不同刺激量,出现不 同的治疗效应。 同的治疗效应。
此外还有:
捻入式进针 针管进针法
请看图片及录像
以上各种进针方法在临 床上应根据腧穴所在部位的 具体待点, 具体待点,及针刺深浅和手 法的要求灵活选用, 法的要求灵活选用,以利于 进针和减少病人的疼痛。 进针和减少病人的疼痛。
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在针刺操作过程中, 在针刺操作过程中, 掌握正确的针刺角度、 掌握正确的针刺角度、方 向和深度,是增强针感、 向和深度,是增强针感、 提高疗效、 提高疗效、防止意外事故 发生的重要环节。 发生的重要环节。同一腧 穴由于针刺的长度、方向、 穴由于针刺的长度、方向、 深度不同, 深度不同,所产生针感的 强弱、传感方向、 强弱、传感方向、治疗效 果常有明显的差异。 果常有明显的差异。
弹柄法:
是将针刺入腧 穴的一定深度后, 穴的一定深度后, 以手指轻轻叩弹针 柄,使针身产生轻 微的震动, 微的震动,使经气 运行。 运行。
指拨法:
是将针刺入腧 穴一定深度后, 穴一定深度后, 以手指轻轻在 针柄上拨动以 加强针感! 加强针感!
摇柄法:
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 深度后, 深度后,手持针柄进 行摇动。本法既可自 行摇动。 深而浅随摇随提, 深而浅随摇随提,也 可不进不退, 可不进不退,左右摇 用于泻邪或催气、 摆。用于泻邪或催气、 行气。 行气。
直刺:是针身与皮 直刺 肤表面呈90°角 左右垂直刺入。 斜刺:是针身与皮 斜刺 肤表面呈45°角 左右倾斜刺入。 平刺:即横刺、沿 平刺 皮刺。是针身与 皮肤表面呈15° 角左右沿皮刺入。
深 度
针刺的深度是指针身刺入人体内的 深浅程度。 深浅程度。虽然每一腧穴针刺深度各不 相同,需遵循下列原则,在体质方面, 相同,需遵循下列原则,在体质方面, 身体瘦弱宜浅刺,身强体肥者宜深刺; 身体瘦弱宜浅刺,身强体肥者宜深刺; 在年龄方面,年老体弱及小儿娇嫩之体, 在年龄方面,年老体弱及小儿娇嫩之体, 宜浅刺,四肢、 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 腧穴宜深刺。 腧穴宜深刺。
请看录像片段
还有针刺的最后一步------出针, 大家可别忘记咯! 请看录像!
本节重点
1.单手进针和双手进针法;基本手法和 1.单手进针和双手进针法; 单手进针和双手进针法 辅助手法的操作方法 2.得气与临床意义 2.得气与临床意义
难点: 难点:
行针手法的操作要领影响得气 的因素和处理方法。 的因素和处理方法。
请进下一页观看录像片段
针刺的角度及深度录像片段
行 针
行针,也称运针,是指针刺入腧穴后, 行针,也称运针 为达得气、调节针感及进行补泻而行使 的各种针刺手法,行针手法分为基本手 基本手 法和辅助手法。 法和辅助手法。
基本手法是
针刺的基本动 作,主要有提 提 捻转两种 插和捻转 捻转 手法。
提插法
此两种手法 既可单独应 用,也可配 合应用, 合应用,应 根据具体情 况灵活掌握。 况灵活掌握。
辅助手法
循法:是以左手或
右手于所刺腧穴的四 周或沿经脉的循行部 位,进行徐和的循按 或循摄的方法。 或循摄的方法。此法 在未得气时, 在未得气时,可通行 气血,行气催气, 气血,行气催气,在 针下过于沉紧或滞针 时可宣散气血, 时可宣散气血,使针 下徐和。 下徐和。
押手: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故左手 押手: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
称“押手”。 押手”
作用:固定腧穴位置,夹持针身协助刺手进针,使 作用:固定腧穴位置,夹持针身协助刺手进针,
针身有所依附,保持针垂直,力达针尖, 针身有所依附,保持针垂直,力达针尖,以利于进 减少刺痛和协助调节、控制针感。 针,减少刺痛和协助调节、控制针感。
舒张进针法
用左手拇、食二指将 用左手拇、 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 向两侧撑开, 向两侧撑开,使皮肤 绷紧,右手持针, 绷紧,右手持针,使 针从左手拇、 针从左手拇、食二指 的中间刺入。此法适 的中间刺入。 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 腑穴。 腑穴。
提捏进针法
用左手拇、食二指将 用左手拇、 针刺腧穴部位的皮肤 捏起,右手持针, 捏起,右手持针,从 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 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 薄的部位的腧穴的进 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