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PPT课件
文学概论
主讲:阎 嘉 教授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绪论 文学概论及其研究对象
一、“文学概论”的含义
“文学概论”在中国文艺理论界通常 被称为“文艺学”或“文艺学基础理 论”。“文艺学”是从苏联引进的一个概 念,其含义是有关文学和艺术的理论 学科。这种用法在中国延续了几十 年,已经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同。
h
8
文学理论是对各种文学实践活动和 文学现象进行的理论反思和概括。它 通过理论上的反思、概括和研究,为 理解和评价文学实践活动与文学现象 提供理论依据和价值尺度。
h
9
三、文学理论的理论资源
h
Hale Waihona Puke 10任何理论,除了同特定文学实践 活动(文学史,文学批评)、文 学理论家的思想观念有关外,还 同古往今来的各种理论传统有着 十分密切的关系。
h
71
“宗教方式”是凭借信仰和虚构的世 界的方式来把握世界。
h
72
“实践—精神方式”是凭借道德理 性、通过具体的行为来把握世界的方 式。
h
73
2. 从人类思惟的角度看,一般认 为,人们把握世界的思惟方式有两 种:抽象思惟和形象思惟。
h
74
3. 抽象思惟与形象思惟的关系
h
75
(二)艺术思惟的基本特征
h
11
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的主要资源
h
12
第一,中国古代的文论和诗论。
h
13
第二,西方古典的和现代的文学理 论。
h
14
第三,马克思主义有关文学的论 著。
h
15
第一讲 文学本质论
h
16
一、文学的本质
h
17
(一)考察文学的不同视点
h
18
1. 美国文学理论家艾布拉姆斯在 《镜与灯》一书中提出,古往今来一 切不同的文学理论,都来自于作家、 作品、客观世界、读者这四个因素的 不同关系和组合。它们是一切文学理 论观察文学和建构自己理论的基本视 点。这个看法,大体上揭示了不同的 文学理论的基本出发点。
h
55
(一)文学创作的一般过程
h
56
1. 文学创作的一般过程大体上可以 分为两个阶段
h
57
第一,创作的准备。它包括作家的 生活积累、人生感受和体验、艺术价 值观、艺术修养和才能的磨砺等。
h
58
第二,创作的过程。这是作家在创 作欲望的推动下,将自己体验、感受 过和积累起来的丰富生活素材通过创 造性的艺术加工,转化为具体、生 动、可感的艺术形象的过程。
h
46
1. 文学的审美作用
h
47
2. 文学的认识作用
h
48
3. 文学的教育作用
h
49
(三)正确认识文学的作用
h
50
1.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作用是间 接的。
h
51
2. 文学的认识和教育作用要通过审 美作用来实现。
h
52
3. 文学的影响和作用是有限的。
h
53
第二讲 文学创作论
h
54
一、文学创作的过程
h
43
在西方文学理论的传统中,除了有 类似的观点外,还有“为艺术而艺术” 的传统。
h
44
(二)文学的社会作用
h
45
文学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和作 用,可以概括为审美作用、认识作 用、教育作用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 对应于人们内心的情、知、意三方 面。它们基本上可以概括文学对社会 生活的影响和作用的主要方面。
h
59
2. 生活体验和积累对于作家的创作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h
60
3. 作家创作过程的实质
h
61
(二)作家在创作中的主体地位
h
62
1. 在创作过程中,作家是创作的主 体。
h
63
2. 作家在创作中的主体性,集中表 现为作家的“心灵”在创作中的主导 性。
h
64
(三)作家的素质和才能
h
65
文学创作是一种特殊的、独立的个 体精神生产。对创作的主体作家来 说,必需具备能够进行这一生产的客 观条件,即特殊的素质和才能。
h
27
2. 作为意识形态一部分的文学与经 济基础的关系是复杂的。
h
28
3. 不能忽视文学的审美特征。
h
29
二、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h
30
(一)文学是社会生活的产物
h
31
1. 文学产生于人类的社会生活。
h
32
2. 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促进了文学 的发展。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是促进 文学发展的根本动因。
三、文学的社会作用
h
40
(一)文学对生活的影响与作用
h
41
1.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一 旦通过特定的媒介(口头、书写、印 刷、网络等)进入人类社会的公共领 域,就要对社会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 和作用。
h
42
2. 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与作用是 多方面和复杂的。中国文学理论的传 统,在总体上大都强调文学的社会功 利作用
h
66
二、文学创作的思惟活动
h
67
(一)人类掌握世界的主要方式
h
68
1.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 言》中指出,人类掌握世界有四种主 要的方式:哲学的,艺术的,宗教 的,实践—精神的。
h
69
一般认为,“哲学方式”是凭借理性 和逻辑思惟来把握客观世界的本质、 规律和真理。
h
70
“艺术方式”是以生动、具体可感的 方式(形象)来把握世界。
h
19
2. 视点不同,由此得出的关于文学 本质的理论就很不相同。但我们还要 注意其中问题的复杂性。
h
20
(二)有关文学本质的不同观点
h
21
1. 模仿论。
h
22
2. 表现论。
h
23
3. 形式本体论。
h
24
4. 意识形态本体论。
h
25
(三)文学本质的多层次性
h
26
1. 不能忽视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
h
33
3. 文学的兴衰与社会生活密切相 关。
h
34
(二)生活是文学的惟一源泉
h
35
1. 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是根本性 的。
h
36
2. 强调文学与生活之关系的思想渊 源和理论根据
h
37
3. 表现在文学中的“社会生活”不同 于客观社会生活本身。
h
38
4. 作家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的方 式。
h
39
h
76
1. 中国文学理论的传统在论及文学 创作中的思维活动时,使用了“神 思”、“应感” 、“妙悟” 等概念。
h
77
2. 创作构思中的“感悟”更能触及到 艺术思维的重要特征。
h
4
西方学术界在传统上普遍使用的是 “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等不同的概念。
在中国,一般认为“文艺学”包括文 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大学 科。这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文 学概论”课程,主要讲授的是文学理 论。
二、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
文学理论研究的是作为一门艺术的文 学。艺术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个重要 而广泛的领域,文学理论只以艺术领 域中的文学这一精神活动作为自己的 研究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