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论语》看孔子的为人

读《论语》看孔子的为人

读《论语》看孔子的为人孔子是教育家、思想家和哲学家,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庙供奉着孔子。

孔子离开我们已经有2486年,但孔子的思想至今还影响我们的生活,不仅影响中国,而且影响全世界。

但是真实的孔子是怎么样的呢?恐怕了解的人不多。

其实孔子其貌不扬,甚至有些丑:头顶有个坑,额头凸出,人高马大,没有现代文人的气质。

孔子的话很朴实,朴实得现代人觉得有点“傻”,但又很深邃,深邃得现代人还琢磨不透。

孔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不容纳孔子的时代,孔子的主张在生前是不被重视的,他用14年带着他的几位弟子周游列国,没有一位诸侯王起用他,只有沮丧回到鲁国(无功而还),著书立说,教书育人。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得到汉武帝的支持,孔子的地位才逐渐提高起来。

所以鲁迅先生认为孔子“是权势者捧起来的”,是统治阶级的“敲门砖”。

关键是孔子被权势者捧了二千多年,而且久捧不衰。

尽管孔子之后很多学者对孔子的思想进行修正、诠释,但也没有一个人能够超越孔子。

孔子被久捧不衰的原因我认为有二:一是孔子的思想是和平时代统治阶级的治国境界(仁治),所以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二、孔子的道德规范是一个好公民的最高的道德标准。

所以有“人如果能按《论语》说的做一句,便是圣人”的说法。

(当然这种说法太夸张)孔子的思想怎样形成的?我认为孔子思想的形成起码具备二个条件:1、时代的产物。

一是周朝初期的文明奠定了孔子的思想基础;二是春秋末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诸子争鸣的格局为孔子施展表现的舞台。

2、孔子自身素质。

孔子不但具备一个思想家的广博、睿智和执着,而且还具备有三种好人的素质:好长辈、好老师、好公民。

所以说孔子不是高高在上的圣人,而是和蔼可亲的长者。

以下我从《论语》里的记载来谈谈他具备的这三种好人的素质。

一、好长辈《论语?公冶长篇第五》:“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

’以其子妻之”。

(孔子谈论公冶长,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

他虽然曾被关在监狱中,但不是他的罪过。

”便把女儿嫁给他。

)公冶长曾蒙冤蹲过监狱,孔子没有嫌弃他,而是替他开脱,并将女儿嫁给他;《孔子家语?弟子解》说公冶长"为人能忍耻",说明公冶长心胸宽广,不因被误投监狱而耿耿于怀不能自拔。

足见孔子对公冶长的为人是了解的并认可其才品,对女儿的幸福是负责任的。

我认为孔夫子为人不迂腐。

《论语?公冶长篇第五》:“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

’以其兄之子妻之。

”孔子谈论南容,说他“国家政治清明时,总有官做,不被废弃;国家政治黑暗,也不致遭受刑罚。

”于是把自己哥哥的女儿嫁给他。

我认为作为圣人的孔子也免不了世俗,孔子虽看中南容为官,但更看中南容的人品。

《论语?先进篇第十一》说道:“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南容把《诗经》中“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这几句诗读了又读,孔子才把他哥哥的女儿嫁给他。

所以孔子把侄女嫁给南容,是经过一番慎重考察南容的为人处世的。

作为长辈的孔子可算尽职到家了(确实是好长辈)。

《论语?子罕篇第九》:“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孔子说:“年轻人是可敬畏的,怎能断定他们将来赶不上现在的人呢”。

可见孔子是很看中年轻人,他的弟子曾子和他的孙子子思都发扬光大他的思想。

二、好老师孔子是一个教育家,而且是大教育家,更是一位循循善诱的好老师。

要成为一位大教育家,首先一定要是位好老师。

1、讲究学习方法《论语?学而篇第一》,孔子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说:“学到了东西,并时时复习,不也是很愉快的吗?”《为政篇第二》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意思说:“温习旧的东西,而能有新的体会,便可以做老师了。

”)孔子又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意思说:“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迷茫;只是思考而不去读书,就会感到疑惑。

”)孔子这些学习道理大家都很熟悉也很浅显,但我们却经常做不到。

由于现代人的浮躁心理,不但不会把学习当成一件轻松的事,更不会把温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

2、重视学习兴趣《论语?雍也篇第六》:“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对于任何学问和事业,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孔子强调学习兴趣的重要性,要以学习为乐趣。

现在有的孩子读书、弹琴、画画等是被家长包办或强迫的,哪里有乐趣可言。

3、主张师生平等《论语?公冶长篇第五》:“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不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颜渊、季路陪侍着孔子。

孔子说:“何不各人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意把我的车马、衣服、皮裘和朋友共同使用,坏了也没有什么不满。

”颜渊说:“愿意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

”子路向孔子说:“希望听到您的志向。

”孔子说:“安慰老人,信任朋友,关怀青年。

”师徒的交谈,那么坦诚,毫不保留,探讨问题时平等相待。

平时我们谈到传统教学,就认为是师道尊严。

二千多年的孔子与学生对话,是那么平和而谦逊,毫无掩饰地表白自己的观点,而现代教师有几个人能比孔子做得更好呢。

4、追求教育平等《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子曰:‘有教无类’。

”(孔子说:“人人我都进行教育,没有任何区别”)孔子的学生有种田的(曾子),有樵夫的(子路),有经商的(子贡),有坐过监狱的(公冶长)。

但孔子“有教无类”是有条件,孔子说:“只要主动送给我一点拜师薄礼(干肉),我从没有不教诲的。

”孔子是一个心胸坦荡的人,他既阐明自己的教育观,又不回避应有的报酬。

后人经常把孔子看成一位虚伪的人,是一种误解。

陈亢问于伯鱼(孔鲤,孔子的儿子):“您在老师那里得到不同于一般人的教授吗?”伯鱼说:“没有。

”他曾经独自站着,我快步走过庭中。

他说:“学过《诗》吗?”我回答说:“没有。

”他说:“不学《诗》,就不善于说话。

”我退回来就学《诗》。

另一天,他又独自站着,我又快步走过庭中。

他说“学了《礼》吗”我回答说:“没有。

”他说:“不学礼,便在社会上无法站稳脚跟。

”我回来便去学《礼》。

我只听到这两件事。

陈亢回去高兴地说:“问一件事,知道三件事。

听到学《诗》,听到学《礼》,还听到君子不偏爱自己的儿子。

”孔子主张教育平等,连自己的儿子也不搞特殊,还会为谁搞特殊呢。

不是真君子,无法达到这样高的思想境界。

三、好公民1、立本观。

《论语?学而篇第一》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树立了,道就会由此而生。

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就是“仁”的根本吧!)孔子强调对父母孝顺是仁爱的根本,也是为人的根本。

我觉得现代道德教育应该把它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来提倡。

2、为人观。

“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但孔子的仁用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解释,用在施政,是讲仁治,用在为人是讲爱人。

“恕”,就是要有宽容之心。

《论语?学而篇第一》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现代人总喜欢表现自己,这也没有错,竞争时代,不适时表现一下,有时机遇就会错过。

关键是后面这一句“患不知人”,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不想了解别人,就会自负、或者自悲、或者被人牵着鼻子走,或者把好人当坏人、把坏人当好人。

了解别人,你才会善待别人,你才会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你才会懂得爱你所爱、恨你所恨,你才会懂得不为物喜不为己悲。

你才会懂得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不强加给别人)。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孔子没有四种毛病:不凭空揣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唯我独尊。

)3、财富观。

有的人也许认为孔子是君子恐怕不爱财。

其实孔子也喜欢财富,《论语?述而篇第七》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孔子说:“财富如果可以求得,虽然是拿着鞭子做市场的门卫,我也去干。

”)但孔子反对获取不义的财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乐在其中。

干不正当的事而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好象浮云。

”孔子的财富观是主张“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4、为政观。

孔子主张为官者要施行仁政,《论语?阳货篇第十七》:子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

”(子张问孔子怎样实行仁政。

孔子说:“能不能在普天下实行五种品德的,便是仁德了。

”子张说:“请教哪五种品德?”孔子说:“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

”)《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孔子说:“主张不同,不互相商量问题”)。

孔子的为政观是非常鲜明的(仁),违背自己政治主张的官,官再大,他也坚决不做。

孔子14 年周游列国无功而还的主要原因也在于此吧。

司马迁在《孔子世家》评价孔子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像高山一样令人瞻仰,像大道一样使人遵循。

”)。

司马迁认为“我虽然达不到这样的境界,但在内心却十分向往。

……”司马迁又说:“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天下的君王乃至贤人实在太多了,活着都很荣耀显赫,一旦死去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孔子只是个平民,他的名声和学说却流传了十几代,学者们仍然推崇他为宗师。

”)司马迁仰慕孔子,因为司马迁也是学者、正人君子。

历代统治阶级推崇孔子,我认为孔子思想代表最高的治国理念―仁治;平民仰慕孔子,我认为孔子的言行代表着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民族最高的道德规范,也是现代道德教育的一面镜子。

有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我不相信;有人说按《论语》的一句话去做就可成为圣人,我更不相信。

孔子离开我们二千多年,我们大家都知道文庙里供奉孔子的神像,孔子是大圣人。

(小孩子读书要拜孔子,当官人装斯文也要拜谒孔子。

)孔子的话,通俗易懂(相对诸子散文);许多话我们也很容易做到,只是我们现代人不喜欢学,不喜欢去做。

孔子,其实善良的人很容易接近他,丑恶的人对他敬而远之。

参考书目:1、孔子著.论语[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92、吴树平主编.四书五经(文白对照)[M].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02.113、司马迁著.史记[M].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114、鲁迅著.鲁迅文集(杂文卷)[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1吴绵绵,福建省泉州儿童发展职业学院初等教育系文史教研室副教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