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真菌的常规检验法

真菌的常规检验法

真菌的常规检验法
实验室检查:
♦标本采集分离培养
♦直接镜检生化反应
♦染色镜检免疫学试验
一、临床标本的采集
♦1.皮肤的角质性物质:毛发、指(趾)甲、头屑、皮屑等。

2.各种分泌物和排泄物:生殖道分泌物、耳垢、痰、粪便、尿液等。

♦3.血液和体液:体液包括胸水、腹水、脑脊液、淋巴穿刺液等。

4.脓汁及渗出物。

二、检验方法
(一)标本直接检查法
不染色标本检查
染色标本检查
(二)培养检查
(三)鉴定
①KOH溶液:本液适于检查致密的难以透明的材料(如毛发、指甲、鳞屑等)。

②墨汁:主要用于检查有荚膜的真菌(如新型隐球菌等)
③水合氯醛-石炭酸-乳酸封固液:此液透明力较强,只限于不透明的标本。

④生理盐水:为观察真菌的出芽现象可用生理盐水代替氢氧化钾溶液。

微生物学检查步骤:
取患部标本
(毛发、皮屑等)__置载玻片__加10%NaOH(或10%KOH)→微加温消化
→镜检(观察菌丝和孢子)
直接镜检的意义
①有诊断意义,如浅部真菌病等;
②通过真菌的形态,可确定某些致病性真菌的属或种, 如假丝酵母菌的厚膜孢子等;
③判断某些真菌种的致病性等,如皮肤癣菌、曲霉等。

直接镜检的局限性:
①阴性结果不能排除真菌感染;
②有假阳性结果。

因此,对直接镜检可疑结果应作复查或用其他检验方法鉴定。

2. 染色标本检查
♦(1)革兰染色:各种真菌均染成革兰阳性。

♦(2)乳酸酚棉蓝染色
♦(3)糖原染色:
♦又称过碘Schiff(简称PAS或PASH)。

真菌细胞壁由纤维素和几丁质组成,含有多糖。

过碘酸使糖氧化成醛,再与品红-亚硫酸结合,成为红色,故菌体均染成红色。

为真菌染色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4)嗜银染色(GMS):染成黑色
♦(5)粘蛋白卡红染色法(MCS):主要用于新生隐球菌荚膜的染色。

隐球菌荚膜和细胞壁呈红色,细胞核呈黑色。

♦(6)荧光染色:主要使用吖啶橙和氢氧化钾来染直接涂片、培养涂片及组织切片。

(二)培养检查法
♦本法可确定菌种,辅助直接检查的不足。

①菌落性质:酵母菌还是霉菌;
②菌落大小:致病性真菌菌落小,而条件致病性真菌菌落大;
③菌落颜色:病原性真菌颜色淡,污染真菌颜色深;
④致病性真菌菌落下沉,有时使培养基开裂;污染性真菌菌落不下沉,很少引起开裂。

标本培养观察
标本→沙保培养基→观察菌落形态、假菌丝
标本→玉米粉琼脂培养基→观察厚垣孢子
2、培养方法
♦接种工具为接种针、接种钩、接种环、接种铲(刀)♦(1)试管培养:多用于菌种传代接种与保存。

♦(2)大培养:用平皿或培养瓶培养。

♦(3)小培养可观察结构特征及发育的全过程。

♦ 1)玻片小培养法
♦ 2)郭可大钢圈小培养法:
♦材料:培养基、钢环(用铁环或废电线的铝丝制成)、载玻片、盖玻片、毛细管、石蜡等。

钢圈小培养法
先将无菌钢圈以热石蜡固定在玻片和盖玻片之间,钢环开口处深入底部加入培养基。

加够半环即可凝固。

用接种针取少量材料,接种在培养基表面。

将接种好的玻片,放在平皿内,并放湿纱布以防干燥。

逐日镜检,一般约7d即可长好。

根据菌丝和孢子的结构特点进行真菌类别的鉴定。

真菌培养是目前鉴定真菌的唯一方法。

培养真菌的温度为28℃,但深部真菌为37℃。

菌落形态是鉴别真菌的判断依据。

动物实验
目的是分离病原性真菌、确定真菌菌种的致病性、研究药物对真菌的作用等。

如假丝酵母菌接种家兔或小白鼠,肾脏明显肿胀,肾皮质部位有白色脓疡。

(三)真菌的鉴定
1.真菌的生化反应
用于主要深部感染真菌如假丝酵母菌、隐球菌等。

1)糖(醇)类发酵试验 37℃,观察糖发酵情况。

2)同化碳源试验含菌生理盐水与已融化的固体同化碳源培养基(45℃)混合,然后在培养基上分别加糖,置25℃孵育观察结果。

若24h后无变化可重复加糖。

如能同化则在糖周围有生长圈,否则无生长圈。

一般对双糖发酵的真菌能同化或利用糖类或碳源。

主要用于酵母菌的鉴定。

3)同化氮源试验同化碳源试验相同,但需用无氮源的培养基,不要加糖类,而加入硝酸钾。

用于观察酵母菌对硝酸钾的利用情况。

4)明胶液化试验:某些真菌可液化明胶。

5)尿素分解试验石膏样癣菌、新生隐球菌等可分解尿素。

6)测定淀粉样化合物:某些真菌可产生淀粉样化合物,遇碘后变成兰色
7)牛乳分解试验;真菌可使牛乳酸化、凝固、胨化、碱化等
2、芽管试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