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孤独症康复教育资源手册一.关于孤独症(自闭症)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以社交障碍、语言障碍以及刻板行为为主要表现的系列发育性疾病,主要包括孤独症、阿斯伯格综合症、未分类的广泛性发育障碍、RETT综合症以及儿童期瓦解性精神障碍等。
国内习惯上使用“孤独症或自闭症”表示“孤独症谱系障碍”,使用“典型孤独症或典型自闭症”表示谱系障碍里的“孤独症亚型”,使用“不典型孤独症或不典型自闭症”表示“未分类的广泛性发育障碍”。
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患病率约为6.7/1000,男女比例约4-7:1,其中典型孤独症、阿斯伯格综合症、不典型孤独症占谱系障碍的90%以上(典型孤独症1/1000,阿斯伯格综合症2/1000,不典型孤独症3/1000)。
孤独症具体病因尚未明确,目前的观点认为,孤独症是在多基因遗传背景与异常妊娠等危险因子共同作用所导致的,而与儿童的心理失调或家长的教养方式无关。
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表现:1.社交障碍:社交障碍是孤独症的核心症状。
孤独症儿童的社交可能呈现三种情况:(1)冷漠型:常独自玩耍,沉迷于刻板行为,对父母的指令充耳不闻,缺乏与人沟通的技巧,对父母的离开缺乏应有的反应。
(2)被动型:与人交往的兴趣不大,但对别人的简单指令会有一定的反应,在他人的指引下能作出被动的反应。
(3)主动但异常型:社交欲望尚可,但缺乏与人交往的技巧,与人沟通方式怪异。
大多数孤独症儿童无法理解他人的意图与情感,也不能恰当地表达自身的情感。
2.语言障碍:语言发育迟缓,肢体语言不丰富,经常错用人称代词。
幼儿通常在两、三岁时仍未出现语言,或者在语言正常发育后,出现语言倒退;部分儿童尽管具备语言能力,但语言运用能力差,与人交谈时经常重复某个话题;相当一部分儿童还会出现自言自语、怪癖语言、广告语言等语言异常现象。
3.狭隘的兴趣与刻板行为:孤独症儿童有可能不会对多数儿童喜爱的活动或物品产生兴趣,但却对某些特别的物件与活动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兴趣,并因此出现各种重复性刻板行为,如喜欢看广告、天气预报、车轮、旋转物体,喜欢排列积木等。
此外,还会表现出重复刻板的动作,如转圈、拍手、双手舞动等。
部分儿童常固执于某种程序,如总喜欢走固定路线,将物件摆放在固定的位置上等。
4.智力异常:在孤独症儿童中,有75%智力低下,20%智力正常,5%智力超常。
无论总智商状况如何,其智力通常会呈岛状分布,智力结构不均衡,即在记忆力、艺术、数学等领域表现突出,但可能在其他方面能力较弱。
5.感觉统合失调:部分儿童对感觉信息特别敏感,如对某些声音过分敏感;而部分儿童对感觉信息特别迟钝,如不怕痛等;有些儿童喜欢寻求感觉刺激,还有些儿童动作笨拙,协调性差,动作策划能力弱。
6.其他:相当一部分孤独症儿童存在着多动、注意力涣散、攻击行为、自伤行为等问题。
约有1/4的孤独症儿童伴有癫痫,还有部分儿童可能还存在其他精神障碍。
典型孤独症通常在三岁前发病,具备社交障碍、语言发育迟缓以及刻板行为三大典型症状。
阿斯伯格综合症通常无语言发育迟缓,尽管看似具有”正常”语言,但在语言使用上与众不同,说话技巧非常机械;通常智力接近正常甚至超常,有特殊的兴趣,如对算术、地理等有特殊爱好;与人交谈时,喜欢谈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并且不容许别人转换话题或插话;对于双关语的理解较差,不能理解他人的情绪与想法;多伴有显著的动作笨拙。
不典型孤独症通常在三岁后才被察觉,仅具备社交障碍、语言发育迟缓以及刻板行为三大症状中的一种或两种。
Rett综合征发病率很低。
出生前和围产期发育正常;出生后6个月精神运动发育正常;出生时头围正常,48个月到5岁头部生长减缓;在30个月到5岁时丧失获得的目的性手部技能,继之表现扭手、拍手、苦相、搓手或揉手等手部刻板动作;语言的表达与理解能力严重障碍,精神运动发展的明显迟滞,在1-4岁之间表现出步态不稳定和共济失调,暂时的社会退缩。
部分儿童还可能出现呼吸异常、脊柱侧弯、萎缩性小足等症状。
Heller综合征:(童年瓦解性精神障碍)也不多见。
有2-4岁的正常发育史,但在正常发育后,半年内原来获得的言语、生活技能和社会技能迅速衰退,甚至丧失,如大小便自控能力丧失,对亲人、游戏及社交均无兴趣,通常比较兴奋,无目的性活动增加,部分孩子出现自伤行为。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可以根治,通常采取“以康复与教育干预为主,药物治疗为辅”的干预模式。
二.对孤独症的早期干预不论何种原因出现“自闭”情况,都应该作出早期干预。
所谓“干预”,就是采取正确、实用、有效的方法,对自闭的原因作出诊断,尽早有针对性的采取最恰当的医疗、教育、特殊培训等干预手段,阻断疾病的进程,消除病征,发掘患者的潜能,尽可能提高患儿的生活及社会交往能力。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精神病学分册及相关的教育规范等介绍,早期干预基本分:1.医疗干预:尽早作出正确诊断,以便根据患儿的临床特点,提出干预措施,需要使用药物的要合理用药,需要特殊培训的,要发掘其潜能,提出并指导培训,评估培训效果,修订培训方法,落实培训期望。
属于精神病或伴发精神病性障碍的患者,必需先通过药物控制其行为和(或)情绪异常,达到能配合特殊培训开展的稳定程度,再进行教育及其他培训。
各种治疗必须由有国家认可执业资格的正规医疗机构的医生进行。
2.教育干预:对儿童心理发育障碍,教育是最重要的方法;除国家规定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外,相应的特殊教育常可以与矫正不良行为结合,强化需要教育、巩固的行为,达到减少不良行为的结果。
3.康复训练:在儿童心理发育障碍的治疗中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在孤独症的早期干预中,同时也需要考虑训练的内容和方法。
主要的训练包括:1)认知能力训练适应于精神发育迟滞、儿童孤独症等心理发育障碍者,早期干预最好在3岁以前开始,争取尽早回归学习群体主流,尽力培养其生活自理能力或部分自理能力,避免严重残障的发生;培训应由经过训练的医务人员或老师进行,要在专门的培训机构中开展;首先要通过检查,了解患儿主要的问题是什么,设计干预方法和分析方法,采取小步骤动作、循序渐进地达到完成目标行为的学习方式,具体的方法包括:塑形法、个别学习法、连锁法、渐消法等。
培训者对患儿必需要有爱心、信心、耐心,培训有时需要以月、年来计算,点滴进步并不容易,要有良好的师生、亲子关系,善于发现患儿的潜力、闪光点,利于培训有效开展;不能用训骂、讽刺、体罚等方法;要理解、鼓励患儿,培养他们的自专心及兴趣;同时要让家长逐步掌握培训方法,坚持在家长期训练;培训环境要求设置简单、安静、安全。
2)语言能力训练对自闭患儿的言语和语言障碍的一种干预手段,首先要明确诊断,了解患儿的言语和语言障碍,有的患儿完全不会说话,有的患儿语言表达不清,或发音不对,有的还同时存在程度不同的语言理解困难,甚至完全不能理解;因此,必须了解清楚治疗前语言障碍的基础水平,才能有针对性能的开展培训。
培训最佳时机在2岁左右,最迟不能大于6-7岁,否则效果不佳。
采取个别化培训,口语发声与听力理解同时训练,口语发声从单音开始,口形练习,循序渐进,适当的情景教育;对发音不清的,还可进行“舌肌训练”、“指压法”、“松弛法”等特殊训练。
3)社会能力培训适应于有各种自闭表现或同时存在过分压抑、敏感、害羞、退缩,不愿与人交往的儿童和因攻击性或对抗性言行而导致社会适应不良的儿童。
先行了解清楚患儿社会能力障碍的主要表现及严重程度,可能相关的心理社会因素及疾病情况,设计训练方法。
坚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展训练;重点是生活自理能力训练,从大小便控制、进餐、穿衣、洗漱等基础开始,渐向与老师、小朋友交往,老师或家长使用拥抱、贴面相亲、触摸四肢背部等身体接触方式及礼貌用语及手势语,如谢谢、再见等,面带微笑的对视,带动患儿交流;可与认知训练同时进行。
对攻击性或对抗性言行而导致社会适应不良的儿童,训练重点在于“正确了解周围环境、培养分辨能力、感受经验的能力,控制紧张情绪和敌对情绪、放松自己的能力;发生攻击行为时要暂隔离;训练自我反省和评估自己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掘表扬优点,逐步建立良好形象;父母、老师不能用粗暴、冷漠、忽视的方式,创造充满爱与关怀的自由空间,让孩子感受到平等、友好的集体交流快乐。
4)游戏治疗使用游戏作为治疗是干预手段中一种不可缺少的要素,游戏能提供具体形式来表达儿童的内心世界;通过游戏让儿童在自我指导中学会如何应付生活。
可改善儿童的各种情绪问题、多动、攻击性行为,改善亲子关系等。
适用于学龄前或小学低年级儿童。
5)感觉统合训练是采用游戏运动疗法,针对性的矫正患儿大脑对外界信息处理不良的问题,增加感觉信息的输入,帮助孩子控制自己的身体感觉,达到改善脑功能的目的。
较常用于语言发育迟缓、注意缺陷、笨拙综合征、儿童孤独症及感觉统合失调者;通过声、光、气味、皮肤触觉、肌肉运动的综合剌激,改善儿童的身体各种协调能力;如泥土游戏、球池游戏、大笼球游戏、滚筒式隧道游戏、弹力球、跳跃平衡、滑板、前滚翻等;由有专门设备的机构进行训练,效果更好。
一定要注意保护,防止意外。
6)辅导父母是通过指导者对问题儿童的父母进行科学的和系统的指导,按特定的策略,对孩子的不良行为逐一进行干预,让父母更好的管理和引导自己的孩子,达到减轻或消除孩子的不良行为的目的,可单个或多个家庭进行辅导。
辅导应分步进行,完成一步后,要进行曲总结,然后介绍下一步的慨念、原理和方法,并布置家庭作业。
如:介绍问题孩子的有关知识,使父母能理解孩子;认识亲子关系,互动交往;提高父母的关注技能,特别是对孩子的良好行为的关注,给予及时奖励,强化阳性反馈;采用消退法减少不良行为等。
提高培训的效果。
4. 广州市医疗干预机构介绍广州地区从事精神卫生专业或儿科专业,国家认可执业资格的正规医疗机构有: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广州市沿江西路107号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广东省广州市天河路600号,广州市石牌岗顶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州市沿江路151号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广州市海珠区昌岗东路250号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广州市多宝路63号广东省精神卫生研究所东川门诊:广东省人民医院(中山二路106号)惠福门诊:广东省人民医院惠福西门诊部(广州市惠福西路123号)广州市脑科医院广州市荔湾区芳村明心路36号广州市脑科医院荔湾门诊部广州市荔湾区荔湾路53号三、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内容及方法孤独症儿童早期干预是为了提升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改善由于儿童自身发展所导致的缺陷,因此,相关训练内容应依据普通儿童的发育规律,首先要评估儿童的特殊需求,训练内容应以功能性行为训练为主。
孤独症儿童的训练方法很多,目前认可度较高的方法包括:1、应用行为分析疗法(ABA)ABA是由Lovvas 提出的一种干预方法,将任务分为许多细小的项目进行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