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相机的对焦方式
相机的对焦模式
手动选择对焦点
手动选择对焦点:拍摄时可以根据主体位置选择对焦点,十 分方便和准确,从而避免移动相机重新构图所带来的焦点偏 移想象。
相机的对焦模式
利用多功能控制钮移动对焦点
相机的对焦模式
利用主拨盘及速控转盘纵横移动对焦点
手动对焦
相机的对焦模式
自动对焦在某些主体上可能无法进行对焦(对焦 确认指示灯闪烁),例如下面的主体: 反差小的主体(例如:蓝天、色彩单一的墙壁等) 低光照下的主体 强烈逆光或反光的主体(例如:车身反光强烈的 汽车等) 被一个自动对焦点覆盖的远近主体(例如:笼中 的动物等) 重复的图案(例如:摩天高楼的窗户、计算机键 盘等) 在这些情况下,将对焦模式切换为 MF,采用手 动对焦。
相机的对焦模式
手动对焦(MF)
手动对焦,它是通过手工转动对焦环来 调节相机镜头从而使拍摄出来的照片清晰的 一种对焦方式,这种方式很大程度上面依赖 人眼对对焦屏上的影像的判别以及拍摄者的 熟练程度甚至拍摄者的视力。 早期传统的单镜头反光相机与旁轴相机 基本都是使用手动对焦来完成调焦操作的。 现在的准专业及专业数码相机,还有单反数 码相机都设有手动对焦的功能,以配合不同 的拍摄需要。
相机的对焦模式
不同情况下的对焦方法
人像:拍摄人像特别是特写的时候,对着眼睛 进行对焦,如果所需要拍摄的人并不在取景器的中 央,就需要先对着被摄者对焦,然后不放开快门重 新构图然后再拍摄。
不同情况下的对焦方法
相机的对焦模式
风景,我们可以对着远处对焦就可以了。值得 注意的是尽量不要对着天空对焦。当天空万里无云 的时候,这样做往往会导致对焦失败。
单次对焦模式
相机的对焦模式
单点自动对焦:一般是将焦点对到画面的中间位置。
单次对焦模式
相机的对焦模式
使拍照对象处于画面中央以后,不要全部按下快门,而是 要仅仅按下去一半,即可锁定焦点。保持快门的半按状态,要 稍微等一下以便相机进行对焦。等焦点对准以后,再从容地按 动快门。
相机的对焦模式
单次对焦模式
相机的对焦模式
在拍摄实践中拍摄对象的主体部分并不总在画面 中央,而是经常偏左或偏右一些,比如在拍摄留念照 时。如果直接对着前方半按快门那么相机就会以正前 方的物体为对焦点把距离较远的建筑树术等拍得很清 晰而较近的.人物反而模糊了。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采用单次对焦模式。首 先把相机对准站在画面边上的人物轻轻半按下快门这 时取景器里会在人物身上显示出一个绿框表示焦点对 在这里,然后手指不要动,轻轻转动相机取景把人和 背景都放在合适的位置,再轻轻地彻底按下快门,这 样拍摄的照片,焦点就在较近的人物身上,人物是最 清楚的。所以,单次对焦模式适合拍摄对象静止可以 从容构图的情况。
由于单次自动对焦的特点所至,在拍摄静止不 动的物体时,如风景、微距摄影、人物合影等是最 为合适的选择。这种对焦完毕后焦点自动锁定,只 要半按快门不放,就可以重新构图拍摄的方式操作 非常简便。
相机的对焦模式
连续对焦模式
连续对焦模式(佳能标记为AI SERVO,又称 人工智能伺服对焦,尼康标记为AF-C),在半按 下快门按钮的时候相机对拍摄对象持续进行对焦 , 拍摄对象在画面里即使不断改变位置和距离。相 机也时刻保持它最清晰。随时完全按下快门,都 可以拍到主体清晰的照片。我们可以在安静的地 方试验一下,这种模式下半按快门,可以听到相 机里面的吱吱声,这就是自动对焦系统在连续工 作。 AI伺服模式下取景器里选定的对焦框不闪 亮 ,即使对焦目标不移动,自动对焦系统仍然 “吱吱”地连续工作。
连续对焦模式
相机的对焦模式
相机的对焦模式
自动智能对焦模式 自动智能对焦模式(佳能标记为 AI FOCUS,尼康标记为AF-A)下.相机首先假定拍 摄对象是不动的,半按快门自动对焦,对焦 点闪亮。 智能自动对焦,是一种根据被摄主体的 状态(静止或运动),由相机自动选择单次 拍摄自动对焦模式或连续随动自动对焦模式, 并能自动启动追踪对焦模式追踪高速运动被 摄体焦点的智能型的自动对焦控制功能。
连续对焦模式
相机的对焦模式
使用连续对焦时要注意三点:一是相机应尽量与被摄 主体保持平行关系;二是机位的移动应平稳柔顺,要选择 合理的同步追随速度;三是构图时留有必要的空间,以方 便后期二次剪裁。 比如我们去拍摄滑雪运动员,首选的就是连续自动对 焦模式。之后在我们的脑海中应该有一个期望的拍摄效果。 然后根据这个效果确定滑雪运动员在照片中的位置,从而 选择出合适的对焦点。调整好之后,用这个对焦点对滑雪 运动员对焦。因为我们选择的是连续自动对焦,所以尽管 滑雪运动员位置一直在改变,但是只要在我们的对焦点上, 半按住快门相机就会不断对滑雪运动员对焦。 然后我们要做的就是从一组照片中找到一张如愿的就 可以了。
连续伺服自动对焦与单点模式的组合 连续伺服自动对焦与动态区域AF组合 连续伺服自动对焦与3D跟踪AF组合 连续伺服自动对焦与自动区域AF组合
佳能相机对焦模式
点对焦AF -测量画面中心区域的距离以 自动对焦 。 连续自动对焦 -让AF传感器在拍摄对象 上,相机就会连续对焦。 MF-可手动调整焦距 ∞-将拍摄距离固定为无限远 (单点ONE SHOT、人工智能AI FOCUS、 人工伺服AI SERVO)
小结
相机的对焦模式
单次自动对焦、连续自动对焦、智 能自动对焦三种模式在不同品牌相机中 有不同的称谓,比如在尼康中表示为 AF-S、AF-C、AF-A,而在佳能相机中则 用ONE SHOT、 AI SERVO 、AI FOCUS来 表示,但作用基本是一样的。只有在智 能自动对焦时,尼康是在单点自动对焦 和多点自动对焦间切换,而佳能则是完 全变为自动控制对焦点的对焦模式了。
相机的对焦模式
连续对焦模式
连续自动对焦多用在处于运动中的物 体拍摄,比如体育比赛中拍摄运动员、新 闻发布会中拍摄发言人以及捕捉运动中的 动物的精彩瞬间等等。并且,针对于数码 相机无需胶片的优势,只要结合高速的连 拍功能就可以比较轻松的拍摄出一组精彩 照片。
连续对焦模式
相机的对焦模式
体育和野生动物摄影题材通常会为连续对焦功能 提供大展伸手的空间,他捕捉高速运动主体的能力绝 对是单次自动对焦方式所望尘莫及的。
数码相机的 对焦方式
正确的对焦
简单的说,就是使被摄 物清楚的过程! 一张好的照片,最基本 的条件就是要拥有正确的对 焦。
相机的对焦模式
没有正确对焦,因 此图像是模糊的
正确对焦
相机的对焦模式
要把远近不同的物体拍清楚就要调整照 相机镜头的焦点,这个过程就叫对焦,也叫 调焦。现在的数码相机有强大的自动对焦功 能,相机能自动测量到被摄主体的距离,利 用马达驱动镜头里的一些镜片移动位置,使 拍摄主体最清晰。 通常数码相机有多种对焦方式,分别是 自动对焦(AF)、手动对焦(MF)和多重对 焦方式。
相机的对焦模式
自动对焦(AF)
自动对焦的不同方式叫对焦模式。常用 的基本对焦模式有两种单次对焦模式(AF—S) 和连续对焦模式(AF—C),有的相机还有一 种自动智能对焦模式(AF—A)。在相机的菜 单里面可以选择相机的对焦模式。
相机的对焦模式
多点对焦
很多数码相机都有多点对焦功能,或 者区域对焦功能。当对焦中心不设置在图 片中心的时候,可以使用多点对焦,或者 多重对焦。除了设置对焦点的位置,还可 以设定对焦范围,这样,用户可拍摄不同 效果的图片。常见的多点对焦为5点,7点 和9点对焦。
多点对焦
相机的对焦模式
相机的对焦模式
全息自动对焦
全息自动对焦功能(Hologram AF),是索 尼数码相机独有的功能,也是一种崭新自动 对焦光学系统,采用先进激光全息摄影技术, 利用激光点检测拍摄主体的边缘,就算在黑 暗的环境亦能拍摄准确对焦的照片,有效拍 摄距离达4.5米。
相机的对焦模式
单次对焦模式 单次对焦模式(佳能标记为0NE SHOT,尼 康标记为AF—S),在半按快门按钮时相机完 成对焦,半按快门的手指不松开(也不继续按 下去)就会锁定焦点,这时不管怎样转动方向, 或者镜头前的景物移动位置对焦点都不会改 变。单次对焦模式下取景器里选定的对焦点 会闪亮,一般情况是,焦点无法对准时对焦 框变成黄色。焦点已经对准时对焦框变成绿 色。
连续对焦模式
相机的对焦模式
相机的对焦模式
连续对焦模式
连续自动对焦最适合拍摄运动中的物体。由于 单次自动对焦方式不能“跟踪”运动中的物体,给 一些拍摄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因此也就产生了连续 自动对焦方式。
与单次自动对焦不同的是,连续自动对焦在处 理器“认为”对焦准确后,自动对焦系统继续工作, 焦点也没有被锁定。其目的在于当被摄体移动时, 自动对焦系统能够实时根据焦点的变化驱动镜头调 节,从而使被摄物一直保持清晰状态。当然,相机 的对焦框也要实时的对准被摄体,这样在完全按下 快门的时候就不用担心被摄物对焦不准确的问题了。
相机的对焦模式
自动智能对焦模式
从理论上说,有了单次自动对焦和连续自动对 焦,就应该能够满足各种不同拍摄场景的需要了。 但是,最主要的还是可能出现一个被摄物从相对静 止状态转换到运动状态,或者相反的情况。
将单次自动对焦和连续自动对焦结合起来的方 式,更适合在被摄物动静不断切换的场景下使用。 相机能够根据被摄物的移动速度自动选择对焦方式, 内部的测距组件一直不断地测量自动对焦区域内的 影像,并实时传送到处理器中。当被摄物静止不动 时选择单次自动对焦,当被摄物运动时,选择连续 自动对焦。由于切换工作交由处理器来完成,因此 您只需要按动快门就可以了。
相机的对焦模式
手动对焦
尼康自动对焦模式
单次伺服自动对焦(AF—S) 连续伺服自动对焦(AF—C) 自动伺服自动对焦(AF—A)
单次伺服自动对焦(AF—S)
连续伺服自动对焦(AF—Biblioteka )自动伺服自动对焦(A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