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俗第六讲——节日民俗

民俗第六讲——节日民俗

转(转变期)——唐宋 由迷信、禁忌与禳除的神秘型 向娱乐和礼仪型转变,真正成 为“佳节良辰”。
合(重新整合期)——明清 一定程度的复古,文化娱乐 性和礼仪应酬性加强,经济性淡化。
第三节 我国主要的节俗
一、春节
1、“年”的含义及来历
“年”最早的含义是指作物的生长周期。《说文·禾 部》:“年,谷熟也。” 夏商时期产生“夏历(农历)”。夏以正月初一(朔日) 为“岁首”。商以十二月初一为“祀首”。 “年”的名称开始出现于周代。周以十一月初一为 “年”。 秦以九月初一为“年”。 西汉武帝时期恢复夏历。称正月初一为“元旦”。 辛亥革命后,公历与农历分开。 新中国成立后,定正月初一为春节。 春节的时间界限:从腊月初八至正月十五。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主要习俗
祭拜牛郎织女
主要习俗
乞巧
六、中秋节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 主要习俗 1、祭月、赏月和拜月 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
《礼记》:“天子春朝日,秋夕月。” 魏晋开始有中秋赏月之举。 2、中秋节与神话传说 嫦娥奔月
七、冬至节
与清明一样是由节气转化而来的少数节日。 周至秦的“小年”。 汉代的“贺冬”。 魏晋以后的”亚岁“。 宋以后形成现在的习俗。 1、吃饺子防冻。 2、祭祖。
四、我国节俗的发展历程 ——起、承、转、合
起(萌芽期)——先秦 文化素材:节气、历法、原始宗教和崇拜 特 点:大部分节日已经产生,但内容尚不
丰富,形式比较单一,流行区域不广,时间 尚未完全确定。 承(融合成长定型期) 新的社会经济条件、宗教的 影响以及民族大融合使节日 民俗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四、我国节俗的发展历程
三、清明(寒食)节
西汉刘安《淮南子·天文训》:“春分后 十五日,斗指为乙,为清明。” 《岁时百问》:“万物生长此时,皆清 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二十四节气中,演变为节日的主要是清 明。 寒食节与清明的合并。
主要节俗
禁火寒食 春秋晋文公重耳与介子推的故事。
祭祖与扫墓 秦以后开始,至唐时盛行。
踏青(春游、探春、寻春) 荡秋千 春秋战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所创,汉武帝时改 “千秋”为“秋千”。 打球、放风筝、拨河
五、七夕(乞巧、女儿)节
起源于牛郎和织女的传说 《诗·小雅·大东》; “跂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睕彼牵牛.不以服箱 (厢)。”
汉无名氏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秦观《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河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 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第五讲 中国的岁时节日民俗
第一节 岁时节日民俗概述
一、节日的概念
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所设置的、 被 赋予了特殊的社会文化意义的某些时间 单位。
二、节俗的概念
一定地区的人们在所设置的时间单位内, 基于一种崇拜、纪念或企盼心理而开展各种 用以表达慰藉心理的活动及其各种事物的总 称,也就是指节日的文化内涵以及人们所表 现的相沿承袭的各种活动. 节俗不仅记载了人们对自然 运动规律的认识与掌握程度, 也显示了不同社会阶段的经济、 文化与科技水平。
四、端午节
“端午”的含义:
“端”是“开始”的意思,古代“午”与“五” 通用,所以又称“端五”或“端阳”。原指每 月五日,后来专指五月五日。唐时因避玄宗讳 而正式改称。
端午的来由
古代吴越族举行龙图腾祭的日子。到宋代才由官 方定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龙舟竞渡
吃棕子
与“五”有关的习俗
“五色长命线”:红、黄、蓝、白、黑 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 龙船花。 吃“五黄”:黄鱼、黄瓜、咸鸭蛋黄、黄豆 瓣包子、雄黄酒
一、春节
2、春节的主要民俗活动 吃腊八粥 扫尘(扫年) 除夕贴年画、剪纸、春联、门神、守岁、包饺子 放鞭炮 拜年 元宵
舞龙灯、舞狮
跑旱船
挂灯笼
吃汤园
二、三月三
大约起源于周朝 由“祓禊 ”到“曲水流觞”。 游春踏青 大理三月三歌会与三月街
王羲之《兰亭集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 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 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 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 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 情……
三、节俗的构成要素
时间——特定的日期 心理及文化客体 ——观念性因素 相沿承袭的仪式性、 社交性和娱乐性活动
四、节俗的特点
地域性和综合性 文化性和娱乐性 纪念性和周期性 稳定性和发展性

第二节 节俗的起源与发展
一、节俗的起源
1、时间前提 三代(夏商周)时期天文历法基本定型 2、基本途径 原始崇拜与信仰 迷信与禁忌 对历史事件与人物的纪念 季节的转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