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谈判磋商阶段的策略
任务一 讨 价 策 略
❖ 由于中方事前已摸清了国际行情 的变化,深知日方是在放“试探气 球”。于是中方直截了当地指出: 这个报价不能作为谈判的基础。日 方对中方如此果断地拒绝了这个报 价而感到震惊。
任务一 讨 价 策 略
❖ 他们分析,中方可能对国际市场 行情的变化有所了解,因而己方的 高目标恐难实现。于是日方便转移 话题,介绍起产品的特点及其优良 的质量,以求采取迂回前进的方法 来支持己方的报价。但中方一眼就 看穿了对方在唱“空城计”。
学习情境八 商务谈判磋商阶段的策略
学习目标
了解磋商阶段要经历的一般过程; 了解谈判人员的性格类型; 理解僵局形成的原因; 掌握讨价还价的典型策略。
分析提纲
分析提纲
技能目标
能够高效地按一般程序完成商务磋商; 能够处理僵局和来自竞争对手的威胁; 能够面对不同性格的人员采取相应的讨价还价策略。
任务一 讨 价 策 略
❖ (2)对方言辞有漏洞时
❖ 由于买方不可能对卖方的情况做到百分之百了解,评论中、讨价中绝对会有漏洞。只要 卖方谈判手信息量大且准确,就很容易反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方,顺势提出反要求,让其表态,一定会 对卖方有利。
❖ (3)己方多次让利且分量可观之后
❖ 这种情况下意味着卖方已被攻击良久且也有付出了,若仍不提出还价要求显得太软弱, 容易被对方轻视。谈判结果尚不得而知,因此,应奋起反击才对。
❖任务1:中方讨价时可以采用什么 方式?
❖任务2:中方讨价时遵守哪些规则 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任务3:日方可以采取什么应对策 略?
❖ 讨价是买方在向卖方的报价所做 的各种解释进行评价后,向卖方提 出改善技术或商业条件要求的行为。
❖ 在这一阶段,买方处于主动地位, 讨价的方式、起点以及规则由买方 确定。
❖四、讨价规则 ❖1.步步为营 ❖(1)对同一对象多次讨价 ❖(2)对不同对象讨价
❖2.讨价力度规则 ❖谈判人员在讨价时,要有说服力,
要对对方施加压力。讨价力度规则 也可归为三种表现形式: ❖(1)虚者以紧 ❖(2)蛮者以硬 ❖(3)善者以温
❖五、卖方在讨价阶段的应对技巧 ❖1.谈判手法 ❖(1)条件多变 ❖(2)依讨价点反应 ❖(3)先虚后实 ❖(4)能小勿大
五个问题。 ❖ 1.还价方式 还价方式有被动式与主动式两种。 ❖ 2.还价类别 还价类别主要有总体还价与具体还价。 ❖ 3.还价次序 ❖ (1)双方差距小的优先 ❖ (2)先分后总
(3)根本性条件优先 ❖ 4.还价起点 ❖ (1)按双方价格的差距确定还价起点 ❖ (2)按交易商品的成本确定还价起点 ❖ (3)按还价次数确定还价起点
❖中方主谈人自然深谙谈判场上的这 一手段,便采取了化解僵局的“给 台阶”方法,主动提出“休会”, 给双方以让步的余地。中方深知此 轮谈判不会再有什么结果了,如果 追紧了,就可能导致谈判的失败。 而这是中日双方都不愿看到的结局。
❖休会期间中方人员认为,既然日方 承认了报价是偏高的,那么就有了 讨价的前提。因此决定下轮谈判开 始就进行讨价。
❖过了一会儿,日方主谈神色自若地回到桌前, 因为他已利用离席的这段时间,想好了应付 这一局面的对策。果然,他一到谈判桌前, 就问他的助手:“这个报价是什么时候定 的?”他的助手早有准备,对此问话自然心 领神会,便不假思索地答道:“以前定的。” 于是日方主谈人笑着解释说:“唔,时间太 久了,不知这个价格有否变动,我们只好回 去请示总经理了。”老练的日方主谈人运用 “踢皮球”战略,找到了退路。
❖ 因为,在谈判之前,中方不仅摸 清了国际行情,而且研究了日方产 品的性能、质量、特点以及其他同 类产品的有关情况。于是中方不动 声色地说:“不知贵国生产此种产 品的公司有几家?贵公司的产品优 于A国、C国的依据是什么?”
❖ 中方话未完,日方就领会了其中 含意,顿时陷于答也不是、不答也 不是的境地。但他们毕竟是生意场 上的老手,其主谈人为避免难堪的 局面借故离席,副主谈也装作找材 料,埋头不语。
逐一要求卖方重报改善价格条件的 做法。
知识链接
❖二、讨价的起点 ❖从哪儿开始讨价?不是随意回答的
问题。从实践看,有两种可能:按 评论秩序定讨价起点,这符合逻辑。 但它的成功取决于评论秩序的选择。 若评论时即程有力,按此序讨价将 会有效;反之,则有问题。
知识链接
❖另一种可能是选择“油水”最大处 或“水分”最多处为讨价起点。实 践证明,该选择屡战屡胜,战必有 效。这也是为何要做具体分析的缘 故。
❖ 中国某公司与日本某公司在上海 著名的国际大厦,围绕进口农业加 工机械设备,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 的谈判。
任务一 讨 价 策 略
❖ 谈判一开局,按照国际惯例,首 先由卖方报价。首次报价为1 000万 日元。这一报价离实际卖价偏高许 多。日方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 们以前的确卖过这个价格。如果中 方不了解谈判当时的国际行情,就 会以此作为谈判的基础,那么,日 方就可能获得厚利;如果中方不能 接受,日方也能自圆其说。
❖ 2.还价要求的方式
❖ (1)软求
知识链接
❖一、讨价的方式 ❖常用的讨价方式有两种:笼统讨价
与具体讨价。谈判时可根据具体条 件选择。
知识链接
❖1.笼统讨价 ❖该方式多用于第一次要价。一般是
买方从总体报价条件,或从构成交 易的技术与商业条件的所有方面提 出重新报价要求的做法。
知识链接
❖2.具体讨价 ❖该方式是指买方针对分项报价内容,
❖ 中方觉察到对方的用意,便反驳道:“贵公司代表都到现场看过,经商检和专家小组鉴 定,铆钉非属震断,而是剪断,车架出现的不仅仅是裂纹,而是裂缝、断裂!而车架断 裂不能用‘有的’或‘偶有’,最好还是用比例数据表达,更科学、更准确……”
❖ 日方淡然一笑说:“请原谅,比例数据尚未准确统计。” ❖ “那么,对货车质量问题贵公司能否取得一致意见?”中方对这一关键问题紧追不舍。 ❖ “中国的道路是有问题的。”日方转了话题,答非所问。 ❖ 中方立即反驳:“诸位已去过现场,这种说法是缺乏事实根据的。” ❖ “当然,我们对贵国实际情况考虑不够……”
❖ 5.还价时间
❖ 还价时间是指首次还价和以后还价的时间。在不同的时间还价效果是不一样的。
❖ (1)首次还价时间
❖ 第一次还价的时机应考虑两个因素:对方报价的改善次数与幅度。即应在报价人改善其 价格两次以上且该改善是针对价格评论有明显改善之后。
❖ (2)二次及以后的还价时间
❖ 二次及以后的还价在时间上有几点限制:不应紧跟首次之后,而应有时间间隔。中间应 穿插解释、评论,甚至向卖方要价的反击。还价时间不宜过早,最好是离该轮谈判还有1 个小时左右时提出,这样当条件出来后,时间已不太多,让接价人把“球”接住,考虑 如何再“掷”回来。
❖2.谈判规则
❖在讨价过程中,卖方谈判应遵循: 梯次规则、循理规则、礼貌反击规 则。若灵活运用这个谈判规则,对 于卖方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价值。
❖(1)梯次规则
❖(2)循理规则
❖(3)礼貌反击规则
❖思考与讨论
❖1.人们经常说讨价还价,谈判中 的讨价和还价是一回事吗?
❖2.讨价的方式有几种?讨价的起 点在哪儿?讨几次价为宜?讨价的 规则有哪些?
❖案例分析
❖美国一位著名谈判专家有一次替他邻居与保 险公司交涉赔偿事宜。谈判是在专家的客厅 里进行的,理赔员先发表了意见:“先生, 我知道你是交涉专家,一向都是针对巨额款 项谈判,恐怕我无法承受你的要价,我们公 司若是只出100元的赔偿金,你觉得如何?”
❖专家表情严肃地沉默着。根据以往经验,不 论对方提出的条件如何,都应表示出不满意, 因为当对方提出第一个条件后,总是暗示着 可以提出第二个,甚至第三个。
❖ (资料来源:/pdf30/ts082005_6.html)
❖ 任务1:日方还价时该如何掌握好还价次序,还价起点、还价时间?
❖ 任务2:日方还价时有哪些还价方式?
❖ 一、买方还价时应掌握的技巧 ❖ 买方还价时,谈判上应处理好还价方式、还价类别、还价次序、还价起点和还价时间等
❖ 谈判一开始,中方简明扼要地介绍了FP148货车在中国各地的损坏情况以及用户对此的反 应。日方对中方的这一招早有预料,因为货车的质量问题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日方 无心在这一不利的问题上纠缠。日方为避免劣势,便不动声色地说:“是的,有的车子 轮胎炸裂,挡风玻璃炸碎,电路有故障,铆钉震断,有的车架偶有裂纹。”
❖ 随即,双方谈判的问题升级到索赔的具体金额上。中方主谈代表擅长经济管理和统计, 精通测算。他不紧不慢地提出:“贵公司对每辆车支付加工费是多少?这项总额又是多 少?”“每辆车10万日元,计5.84亿日元。”日方接着反问道:“贵国报价是多少?” 中方立即回答:“每辆16万日元,此项共计9.5亿日元。”精明强干的日方主谈人淡然一 笑,与其副手耳语了一阵,问:“贵国报价的依据是什么?”中方主谈人将车辆损坏后 各部件需如何修理、加固、花费多少工时等逐一报价。“我们提出的这笔加工费并不 高。”接着中方代表又用了欲擒故纵的一招:“如果贵公司感到不合算,派员维修也可 以。但这样一来,贵公司的耗费恐怕是这个数的好几倍。”这一招很奏效,顿时把对方 将住了。日方被中方如此精确的计算所折服,自知理亏,转而以恳切的态度征询:“贵 国能否再压低一点。”此刻,中方意识到,就具体数目的实质性讨价还价开始了。
❖三、讨价的次数
❖1.讨价的客观次数
❖客观次数是指因交易内容而客观存 在的讨价次数。客观存在有两类: 一是谈判对手不可能一次就把价格 条件改善到位,需要多次压价。
❖二是有的交易内容本身复杂,包含 的类别多。当按分类具体讨价时, 其次数自然就多。
❖2.讨价的心理次数
❖常言道:“事不过三”,说的就是 心理数。被讨价人均有保持良好形 象的追求,即使谈判地位再优越的 谈判手也不例外。
❖ “不,在设计时就应该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因为这批车是专门为中国生产的。”中 方步步紧逼,日方步步为营,谈判气氛渐趋紧张。中方觉得该是举证的时候,于是把商 检部门的结果呈现在大家面前。日方一位部长不得不承认,这属于设计和制作上的质量 问题所致。初战告捷,但是我方代表意识到更艰巨的较量还在后头。索赔金额的谈判才 是根本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