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成本价格和利润

第一章--成本价格和利润

第一章成本价格和利润本章的中心是研究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利润。

一、资本主义的成本价格,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价值的转化形式马克思研究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从研究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价值如何转化为资本主义的成本价格开始的。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产的每一个商品的价值,由不变资本价值、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三个部分组成。

用公式来表示,即w = c+v+m。

如果从商品价值中减去剩余价值m,剩下的部分只是一个在生产要素上耗费的资本价值c+v的等价物或补偿价值。

“商品价值的这个部分,即补偿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格和所使用的劳动力价格的部分,只是补偿商品使资本家自身耗费的东西,所以对资本家来说,这就是商品的成本价格”。

可见,“商品使资本家耗费的东西和商品的生产本身所耗费盼东西,无疑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量”。

这就是说,必须严格区分商品的资本主义费用和商品的实际费用。

前者是从资本耗费的角度计量的,它只包括生产商品在生产要素上耗费资本家预付的资本价值,即不变资本价值c和可变资本价值v,至于工人无酬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m部分,对资本家来说是不费分文,因此不计算在内;后者则包括耗费的全都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即形成商品的全部价值c+v+m。

所以,商品的资本主义费用小于商品的实际费用,二者在质上和量上都是不同的。

由上可见,资本主义的成本价格,就是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的转化形式。

如果以k代表资本主义成本价格,则w=c+v+m这一公式,也就转化为w=k+m,即商品价值=成本价格+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成本价格这一范畴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表示出资本主义生产的特殊性质”。

这是因为,成本价格只是补偿生产中耗费的资本价值,而作为价值实体的劳动在成本价格中消失,劳动的耗费被资本的耗费所掩盖。

这只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才产生的,而且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殊性质。

另一方面,成本价格的独立存在,“在现实的商品生产中,会经常发生实际的影响”,这是因为,商品的成本价格是衡量企业经营好坏、亏赢与否的客观界限和标准,是决定资本主义企业在竞争中胜败的关键,所以,成本价格的高低,对资本家来说有着生死攸关的实际影响。

但是,“在资本主义经济中,成本价格具有一种假象,似乎它是价值生产本身的一个范畴”。

这就是说,资本主义成本价格这个范畴,掩盖了商品价值的实质,掩盖了资本剥削的实质。

这是因为:成本价格是由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转化来的,而这两个不同的价值部分的形成及其作用是不同的。

从不变资本价值来看,它代表已在生产中消耗的生产资料旧价值,这个旧价值通过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构成新产品价值的一部分。

因此,所耗费的不变资本便由这部分再现价值来补偿,这部分资本价值在量上的增加或减少,会直接影响到商品价值量的变化。

从可变资本价值来看,情况却完全相反,因为预付的可变资本价值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通过劳动力的使用创造出新价值,即v+m。

因此,用以补偿可变资本的只是这个新价值的一部分,而劳动力价值在量上的增加或减少,不会使商品价值量发生变化,而只是改变新创造的价值在和m之间的比例。

由此可见,成本价格的两个组成部分在质上是不同的,其量的变化对商品价值量的影响也是不同的,也就是说无论从形成过程还是从作用上看,都是不同的。

但是,二者转化为成本价格以后,上述差别就消失了,所看到的只是二者的共同点,“二者都是商品价值中补偿预付资本的部分”。

这样一来,商品价值的形成及其实质都被掩盖了,由此还产生了成本价格是价值生产本身一个范畴的假象及其错误观念。

资本主义成本价格还掩盖了资本的剥削实质。

如前所述。

成本价格的两部分在商品价值形成的增殖过程中,起着职能上完全不同的作用. 预付的不变资本,只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必要条件,其价值是作为旧价值转移再现在新产品中;预付的可变资本则在生产过程中为活的劳动所代替,成为创造新价值的唯一源泉,体现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关系,是资本的本质。

但是,资本主义成本价格这一范畴,使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在质上的这个区别被掩盖了,这是因为:第一,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劳动力成了商品. 而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表现为劳动本身的价值或价格,即表现为工资。

“因此,预付资本的可变价值部分,表现为在工资上耗费的资本,表现为一个用来支付在生产上耗费的全部劳动的价值或价格的资本价值”。

由于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以工资的形式支付,就使得在劳动上支出的资本看起来同在生产资料上支出的资本一样,都是作为预付资本支出的,只不过是支出在不同物质要素上。

这样一来,不仅旧价值转移和新价值创造之间的区别看不见了,而且资本不同部分在资本增殖中的不同作用,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也看不见了。

现在,成本价格只是说明:(1)它是补偿已消耗的资本;(2)它是生产之前就已经预付的资本价值。

第二,在成本价格中,具有明显区别的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预付资本的不同的价值组成部分已经消耗在物质上不同的生产要素上,这一情况只是决定了商品的成本价格必须再买回这些物质上不同的生产要素。

预付资本的这些不同组成部分,就周转来说,采取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形式。

因此,“就成本价格本身的形式来说,只有一个区别会显现出来,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

资本家把预付资本分别用来购买机器、厂房、原材料,以及支付工资。

由于厂房、机器的价值是随着其物质形态的磨损以折旧费的形式逐渐转移到产品中去,因此,在新产品的价值中只能从固定资本的角度计算它磨损、转移部分。

至于原材料的价值是一次全部转移到产品中去的,工资则是用新创造价值的一部分来补偿的,这两部分资本从周转方式的角度看,都属于流动资本这个项目。

这样一来,在成本价格的计算上,我们只看到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差别,它只能说明成本价格是由商品生产上已经消耗的资本价值构成的。

同时,由于可变资本在流动资本的项目下与不变资本的原材料部分等同了起来,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的过程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这样,资本增殖过程的神秘化就在成本价格的名义下完成了。

综上所述,资本主义的成本价格是商品价值中的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的转化形式,它掩盖了资本剥削的实质。

二、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由于商品价值中的c + v转化为成本价格,它的另一部分即m,也就转化为利润。

剩余价值本来只是可变资本的一个增长额,c + (v + m)这一公式就表示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

但是,当c + v转化为成本价格以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消失了,剩余价值表现为成本价格的增加额。

这样一来,用以表示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公式c + (v + m),就被表示剩余价值是由所耗费的资本带来的公式(c+v)+m所代替,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就被掩盖了。

同时,由于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结束以后出现的,而参加生产过程的,不仅有所费资本,也有所用资本。

因此,从资本家的观点来看,剩余价值不仅与生产中所耗费的资本有关,而且和所使用的全部资本有关。

“剩余价值不仅对进入价值增殖过程的预付资本部分来说是一个增加额,而且对不进入价值增殖过程的预付资本部分来说也是一个增加额。

”这是因为,在资本家看来,预付在机器、厂房上的资本价值尽管没有一次全部转移到产品中,但它们作为所使用的资本已加入了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如果没有固定资本参加,剩余价值就无法生产出来。

因此,剩余价值必然表现为生产中所使用的全部资本的一个增加额。

那末,剩余价值的真实来源是什么呢?从资本家的观点来看,作为成本价格增加额的剩余价值,并不是由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而是来源于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资本本身。

在这里,所费资本的不同价值要素,都参加了成本价格的形成,好象它们同样都带来剩余价值,而不再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同样,所使用的资本也同样带来剩余价值。

因为,“就它形成剩余价值来说,它不是靠它作为所耗费的资本的特有属性,而是靠它作为预付资本,从而作为所使用资本的特有属性,来形成剩余价值的”。

这样,资本家不仅不把剩余价值看作是可变资本的产物,也不把剩余价值仅仅看作是所费资本的产物,而是把剩余价值看成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总之,在资本家看来,剩余价值是“由所使用的资本的一切部分产生的”。

“剩余价值,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这样一种观念上的产物,取得了利润这个转化形式。

”也就是说,一旦把剩余价值看成是全部预付资本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了。

如果用P表示利润,则商品价值=c+v+m=k+p这个公式,就变成w=k+p这个公式,也就是商品价值=成本价格+利润。

利润从本质上说,就是剩余价值,但它与剩余价值又有区别,二者之间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剩余价值是利润的内容,利润是剩余价值的形式,而且是“一个神秘化的形式”。

在利润形式上,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被掩盖了,表现为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从而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马克思指出,利润“这个神秘化的形式必然会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产生出来。

”这就是说,利润是客观经济范畴,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具有客观必然性。

这是因为:第一,成本价格的形成掩盖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使剩余价值必然表现为总资本的产物;第二,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力的价值表现为工资,工资又表现为劳动的价格,好象工人的全部劳动时间都是按价值支付了的,所以,剩余价值就好象不是由劳动创造,反倒象是由全部资本产生出来的了。

利润和剩余价值不仅在质上有区别,而且在量上也可能不一致,正象商品价格和价值可能不一致一样。

这种剩余价值和利润在量上的不一致存在于利润形式本身。

商品的成本价格小于它的价值,其差额就是剩余价值或利润。

如果商品按其价值出售,利润就会被实现. 这个利润就等于全部剩余价值。

如果商品低于它的价值、高于成本价格出售,那也能实现一部分剩余价值,从而总会获得利润。

可见,在商品的价值和成本价格之间,有着无数的出售价格。

“商品价值中由剩余价值构成的要素越大,这些中间价格的实际活动余地也就越大”。

这正是竞争中经常出现的现象。

为了在竞争中获胜,资本家往往利用商品价值和成本价格之间的差额,制订中间价格”,以达到既有利可图又打击对手的目的。

因此. 这种中间价格就成了资本主义竞争的客观基础。

本卷第二篇所要研究的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也是建立在商品价值和商品成本价格之间的这个差别之上的”。

三、批判两种庸俗的价值理论和利润理论英国庸俗经济学家托伦斯认为,自然价格即商品价值不是由劳动创造的,而是由生产费用构成的,商品价值=成本价格。

由于他把商品价值归结为生产费用,也就把利润排除在商品价格之外了。

由此他认为. 利润是商品的价格超过其价值的余额,利润不是在生产中产生的,而是在流通中由消费者支付的.对于托伦斯流通产生利润的庸俗观点;马克思在第一卷第四章第二节中已经给予了批判,在这里,马克思进一步揭示托伦斯错误的利润理论及其根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