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

“精明增长”现在已成为美国现代城市规划的法 则。
逆城市化
逆城市化(Counter-Urbanization) --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人口和产业从 大都市区向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扩散过程。结 果使整个大都市区出现了人口负增长.出现了大 都市区人口绝对量下降现象称为逆城市化
动力: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化、现代化交通运输和 通讯技术的高度发达、国家经济和人口政策、人 们价值标准的变化。
近10年,美国规划学者提出了“精明增长 (Smart growth)”的理论。
该理论是针对美国城市化高速发展所带来的都 市蔓延,导致经济成本、社会成本、环境成本非 常高昂,城市景观非常单调而提出的
认为城市规划建设应该相对地集中,就是密 集型的组团,组团与组团之间应该有较开阔的绿 地相隔离,一个组团里生活和就业单元应该适当 地混合,混合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到生态平衡和生 活的舒适度。
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受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 素有国土大小、人口多寡、历史基础、自然资源、 经济结构和划分城乡人口标准等,但所有因素中, 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最为密切。
从经济学角度看,人口和经济之所以向城市集中 是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作用的结果。经济增长必 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无疑又加速经济增长。二者之间究竞是什么样的 相关模型?这里探讨经济增长与城市化之间的一 般关系。
34
(2)生活性服务业与城市化
城市居民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消费性 服务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有物 质消费,也要求有文化消费、精神消费。 这些要求,刺激城市迅速发展各种各样的 服务性行业,如零售饮食、社会保险、文 化娱乐、体育卫生、文化教育、房地产等。
44
二、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 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是在大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 近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母城)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 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
北京总体规划
交通是卫星城建设的“先行者”。 图为北京第一条环城高速公路——— 五环路
卫星城镇的特点反映在几个方面:
①位置。分布于特大城市周围,距离近的往往居住职能和 依附性强,如卧城;距离远的往往工业职能和独立性强, 人口数量多。卫星城镇与母城之间一般有绿地分隔,但有 时两者因扩展而连接,形成城市群。 ②发生过程。借助于母城的力量发展,一种情况是在特大 城市影响下使乡村自然变质,另一种情况是按照规划人为 地建立卫星城镇。 ③职能。为母城承担部分职能,以工业、居住、文化教育 为主。 ④地域结构。多数是在旧有小城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少 数是在郊区空地和乡村地区建立。卫星城镇可以根据其各 种特点的指标划分出各种类型。
47
经济总量的增加与经济结构的优化 经济增长与城市化水平的正相关关系
表 7-1 1981 年不同经济类型国家的 GDP 与城市化水平
中等收入国家
63
高收入石油出口国家 4
工业发达国家
19
非市场经济工业国家 6
平均
126
人均 GDP(美元/人)城市化水平(%)
260
17
达拉维贫民窟
非洲最大的贫民窟
美国的贫民窟“帐篷城市”
郊区城市化(Suburbanization)P79
-在20世纪50年代后,发达国家大城市,由于人
们厌恶城市环境,追求较宽裕的活动空间、新鲜空 气,又因交通信息发达,人口和工业、商业事务等 活动纷纷迁往郊区,出现了中心区人口绝对量下降 现象称为郊区城市化 特大城市人口和各项职能活动纷纷向郊区迁移。使郊 区变成一个多项市区功能的地域综合体。
1400
45
12630
66
10320
78
4640
62
2304
41
引自:许学强 周一星等,《城市地理学》,高等教育数版社,1997,p.43.
城市化的阶段性
城市发展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美国
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RayM.Northam) 1979年研究世界各国城市化过程所经历的 轨迹,(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将其概括为生 长理论曲线——即著名的逻辑斯谛曲线,并 将其城市化全过程分为
引发郊区化的因素:工业的郊区化、人口流动与住宅 郊区化、商业部门的郊区化、办公业郊区化
后果:郊区住宅激增、就业重心向郊区移动、城市
人口状态改变。
天津郊区城市化
上海郊区城市化
美国的城市化进程过分依从市 场需求和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城 市蔓延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在资 源和环境上付出巨大代价,成为 世界各国引以为戒的深刻教训。
卫星镇模式进化的三个阶段。
第一代卫星镇是卧城(SleepingCity),只是那些白 天在城市工作者的住宿地,功能十分单一。现在,卧 城模式基本取消了。 第二代卫星镇是半独立功能的新区,除了居住活动外, 有了一部分工商业活动,但是没有功能完整的混合工 商业区。 第三代卫星镇是独立功能的卫星城,人口在10万—20 万甚至更大规模,能为城市居民提供大部分就业 岗位。
1、初期阶段
2、加速阶段
3、后期阶段
城市化过程的S形曲线
(图7-2)
城市化过程曲线S型
%
80
60
Ⅰ 初期阶段
Ⅱ 加速阶段
40
Ⅲ 后期阶段
20
O



时间
图7-2 城市化过程曲线
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
外延型
飞地型
卫星城\卫星城镇
卫星城概念产生于英国,美国的泰勒正式提出并使用 “卫星城(Satellite Ctiy)”这一形象性的概念。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二、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
我们可以从上两种空间过程相互配合的情况出发, 将当今世界各国的城市化划分为三种类型。
1、正统的城市化类型(典型的城市化) 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 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又有城市文化的 地域扩散,它们之间协调发展。
14
印度贫民窟附近的臭水沟和商业街
中国十佳小康村---山西晋城市阳城县皇城村
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
经济学人士认为,城市化的原动力就是资本的 积累和循环,整个城市化过程就是资本扩大再 生产过程在城市地域上的体现。
社会学人士认为,城市化的动力除经济原因外, 人类精神、个性解放、政治状态等非经济原因 也都是城市化的动力。
城市地理学在分析城市化动力时,提出了“集 中分散”、“集聚”、“优势度”等城市化的 动力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