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肝性脑病

肝性脑病


氨基酸失衡学说 (plasma amino acid imbalance hypothesis)
BCAA的代谢主要在骨骼肌中进行。胰岛素可 促进肌肉组织摄取和利用BCAA。 肝功能严重障碍时,血中胰岛素水平增高, BCAA进入肌肉组织增多,因而血中含量减 少。 BCAA/AAA,可由正常的3-3.5下降至0.6-1.2。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一)血氨
空腹动脉血氨比较稳定可靠。慢 性肝性脑病尤其是门体分流性脑病患者多有血 氨增高。在急性肝衰竭所致的脑病,血氨多正 常。 (二)脑电图检查 脑电图不仅有诊断价值, 且有一定的预后意义。典型的改变为节律变慢, 主要出现普遍性每秒4~7次的θ波,有的也出现 每秒1~3次的δ波。昏迷时两侧同时出现对称的 高波幅δ波。
(59mmol/L)
尿素酶 氨基酸氧化酶
NH3
25%(肠肝循环)
鸟氨酸循环 75%
尿素
氨中毒学说 (Ammonia intoxication hypothesis)
氨中毒——氨潴留
即:氨的清除减少+氨的合成增多
机制:氨的清除(clearance)
肝受损严重
底物↓ ATP↓ 酶活性↓
鸟氨酸循环示意图
1.脑干网状结构与清醒状态
的维持
脑干向大脑皮层弥散性投射
纤维——非特异性上行投射 系统。(脑干网状上行激活 系统) 非特异性上行投射系统的主 要功能是维持与改变大脑皮 层的兴奋状态,即保持清醒 状态。 脑干网状结构中的神经递质 种类较多,其中主要的有去 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等。
假性神经递质学说


积极防治肝病。肝病患者应避免一切诱
发肝性脑病的因素。严密观察肝病患者, 及时发现肝性脑病的前驱期和昏迷前期 的表现并进行适当治疗。

2.假性神经递质:苯乙醇胺、羟苯乙醇胺。
芳香族氨基酸(苯丙氨酸、酪氨酸)
苯丙氨酸 酪氨酸 苯乙胺 酪胺
进入脑内 经β -羟化酶 作用 吸收后 进入肝脏 经单胺氧化酶 作用
肠道细菌脱羧
苯乙醇胺 羟苯乙醇胺
解毒
假性神经递质学说
真性神经递质(NNT)与假性神经递质(FNT)
FNT

取代 NNT
HE主要诊断依据
①严重肝病和(或)广泛门体侧枝循


环; ②精神紊乱、昏睡或昏迷; ③肝性脑病的诱因; ④明显肝功能损害或血氨增高。 ⑤扑击样震颤和典型的脑电图改变有 重要参考价值。
鉴别诊断
以精神症状为唯一突出表现的肝性脑病易被
误诊为精神病,因此凡遇精神错乱患者,应 警惕肝性脑病的可能性。肝性昏迷还应与可 引起昏迷的其他疾病,如糖尿病、低血糖、 尿毒症、脑血管意外、脑部感染和镇静剂过 量等相鉴别。
患者无自觉不适 心理智能测验异常


常见的有上消化道出血、大量排
钾利尿、放腹水、高蛋白饮食、 安眠镇静药、麻醉药、便秘、尿 毒症、外科手术、感染等。
发病机制
肝细胞功能衰竭和门腔静脉之间有自然形成或手 术造成的侧枝循环,来自于肠道的有毒代谢产物,未 经肝解毒和清除,经侧枝循环进入体循环,透过血脑 屏障到达脑部,引起大脑功能紊乱。
乙酰胆碱、谷氨酸
抑制性神经递质
(inhibiting neurotransmitter)
γ-氨基丁酸、谷氨酰胺
2.脑内神经递质发生改变
NH3
A
丙酮酸
乙酰辅酶A
×
+ ↓
胆碱
乙酰胆碱

B
γ-氨基丁酸
谷氨酸

NH3 谷氨酰胺

×
NH3
琥珀酸
兴奋性神经递质 乙酰胆碱、谷氨酸
抑制性神经递质 γ-氨基丁酸、谷氨酰胺
临床用药举例3
1.安定(地西泮):
BZ受体可被BZ类药物如地西泮所激活,激活后
进一步加强GABA的作用和GABA介导的神经抑 制。因此肝功能衰竭的患者对镇静药物慎用。
2.氟马西平:
为BZ受体拮抗剂,作用与上面正好相反。
假性神经递质学说 (flase neurotransmitter hypothesis)
氨对脑的毒性作用 (toxic effect to brain)
1.干扰脑细胞能量代谢
(interfere with cerebral energy metabolism)
NH3 NH3
A
α-酮戊二酸
NADH NAD
谷氨酸
ATP
谷氨酰胺
氧化脱羧 B 葡萄糖G 丙酮酸 乙酰辅酶A ATP产生
×
NH3


肝硬化和门脉高压(Cirrhosis and portal
hypertension) 门体分流(portal-systemic Bypass without hepatocellular disease) 急性或爆发性肝功能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
Concensus in Hepatic Encephalopathy, WCOG, 2001; in press
氨基酸失衡学说
增多的苯
丙氨酸可 抑制酪氨 酸羟化酶 的活性, 从而使得 正常神经 递质的生 成减少。
临床用药举例5
1.六合氨基酸
改善BCAA/AAA的比值,从而…… 由L亮氨酸、L异亮氨酸、L天门冬氨酸、L缬氨
酸、L谷氨酸、L精氨酸支链氨基酸为主的复合 剂。
临床表现
根据意识障碍程度、神经系
氨基酸失衡学说
2.AAA与肝性脑病:
在生理情况下,AAA与BCAA同属电中性氨基酸,
借同一载体转运系统通过血脑屏障并被脑细胞摄 取。血中AAA增多,BCAA减少,则必然AAA进 入脑细胞增多,其中主要是苯丙氨酸、酪氨酸和 色氨酸。 正常时,苯丙氨酸在苯丙氨酸羟化酶作用下,生 成酪氨酸,酪氨酸在酪氨酸羟化酶作用下,生成 多巴,多巴在多巴脱羧酶作用下,生成多巴胺, 多巴胺在多巴胺羟化酶作用下生成去甲肾上腺素, 这是正常神经递质的生成过程。
三期(昏睡期)以昏睡和精神错乱为主,
各种神经体征持续或加重,大部分时间,患者 呈昏睡状态,但可以唤醒。醒时尚可应答问话, 但常有神志不清和幻觉。扑翼样震颤仍可引出。 肌张力增加,四肢被动运动常有抗力。锥体索 征常呈阳性,脑电图有异常波形。 四期(昏迷期)神志完全丧失,不能唤醒。 脑电图明显异常。由于患者不能配合,扑翼样 震颤无法引出。
(三)诱发电位:据刺激的不同,可分为VEP、
AEP和SEP。诱发电位检查可用于亚临床或临床 肝性脑病的诊断。但最近研究认为,VEP 、AEP 检查在不同人、不同时期变化太大,缺乏特异性 和敏感性,不如简单的心理智能测试有效。 SEP 诊断亚临床肝性脑病价值较大。 (四)心理智能测验:目前认为智力测验对于诊 断早期肝性脑病包括亚临床脑病最有用。测验内 容包括书写、构词、画图、搭积木、用火柴杆搭 五角星等,而作为常规使用的是数字连接试验,
肝性脑病是肝硬化的常见并发症
100 80
发生率 (%)
60
40
20
0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月)
Gines et al. Hepatology (1987) 7, 1:122-128
肝性脑病疾病谱
入院 (HE grades II-IV) 昏迷 典型症状 40% 轻微肝性脑 病30-70% 患者自觉不适
鸟 氨 酸 循 环
机制:氨的合成(synthesis)
肠道淤血、水肿 消化障碍, 食物潴留, 细菌繁殖。 尿素酶及氨基酸氧化酶↑
运动增强 腺苷酸分解增强 氨生成增多
NH3
所产生的NH3是排出还是进入血液与肠道的PH有关
受阻 NH3 NH4+
谷氨酰胺分解
当PH<6时,NH3从血液弥散入肠腔,随粪便排出。 当PH>6时,NH3大量入血。
NH3 谷氨酰胺分解
注意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
临床用药举例2
1.谷氨酸钠:
可与氨结合形成谷氨酰胺而降低血氨。
NH3 谷氨酸 ATP 谷氨酰胺
2.精氨酸:
能促进鸟氨酸循环而降低血氨。
GABA/BZ复合体学说 (GABA/BZ hypothesis)
γ-氨基丁酸(GABA),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 当严重肝病时,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GABA进入
1.氨中毒学说 2.γ- 氨基丁酸/苯二氮(GABA/BZ)复合体学说 3.假神经递质学说 4.氨基酸代谢不平衡学说
氨中毒学说 (Ammonia intoxication hypothesis)
化学式:NH3
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恶臭的气体,密度
为0.7081g/L,氨气极易溶于水,溶解度1: 700 化学性质:氨溶于水时,氨分子跟水分子结 合成一水合氨(NH3•H2O),一水合氨能小部分 电离成铵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同时一水合氨不 稳定受热分解生成氨和水。 NH3+H2O NH3•H2O NH4++OH-
前体—左旋多巴却可以进入脑内,并在脑内最后 转变成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
脱羧酶 羟化酶
左旋多巴
多巴胺
去甲肾上腺素
1.血浆氨基酸不平衡的原因。——芳香族氨
氨基酸失衡学说 (plasma amino acid imbalance hypothesis)
基酸(AAA)与支链氨基酸(BCAA) 肝脏功能严重障碍时,肝细胞灭活胰岛素和 胰高血糖素的功能降低,使两者浓度均增高, 但以胰高血糖素的增多更显著,使得血中胰 岛素/胰高血糖素比值降低,使体内分解代谢 增强,即蛋白分解代谢增强,致使大量AAA 由肝脏和肌肉释放入血。另一方面,肝脏功 能下降,AAA在肝脏降解能力降低。从而引 起血中AAA含量增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