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说史课后习题早期与晚期重商主义重商主义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即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阶段。
两个阶段重商主义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
它们都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都把货币看成是财富的惟一形态。
但是,在如何增加货币财富的问题上,有不同的看法和主张,提出过不同的措施和办法。
(1)早期重商主义:早期重商主义者认为一切购买都会使货币减少,所有的销售都能使货币增加。
他们所坚持的主张是,尽量少买或不买,把多卖少买的原则绝对化,这样才能多积累货币,使国家致富。
代表人物有约翰•海尔斯、马林斯、博丹、安徒安•孟克列钦等(2)晚期重商主义:晚期重商主义的特点是:认识到必须把货币不断地投入流通才能使货币财富不断增加;要求国家允许货币输出,采取有效措施鼓励货币输出;为保证对外贸易顺利进行,在对外贸易中必须保持顺差;国家必须实施保护关税政策,保护本国工商业能抵制国外的竞争对手;认为人口是一个国家的真正力量,提出增加人口、限制人口外流和鼓励有熟练手艺技巧的工人移入。
1、重商主义有哪些基本经济思想?西欧各国基本上都出现过重商主义,但因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不同各有差异,然而其基本思想是一致的。
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社会财富观念:重商主义者坚持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取金银。
他们把财富与货币混为一谈,认为金银即货币是财富的惟一形态;把货币的多寡视为衡量富裕程度的标准。
(2)财富源泉的观点:重商主义者认为财富的源泉只能是流通领域,只有靠流通领域才能使社会财富不断增加。
国内商业不能增加国家的货币量,只有对外贸易才是国家富裕的根本途径。
(3)强调国家的作用:重商主义者认为,中央集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是国家致富的重要保证。
封建割据的国家是妨碍商业资本的充分发展的。
因此他们要求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并极力主张国家采取各种干预经济的措施,并提出巩固和增强中央集权国家的实力。
(4)奖励增加人口:重商主义者认为,人口是国家劳动力的重要来源,又是进行武力掠夺、殖民扩张的兵源。
因此,他们主张增加人口,限制人口外流;同时鼓励外国人口、特别是有熟练手艺和有科学技术的人才移入本国。
重商主义者是根据他们的社会实践,把从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的经济现象加以分析研究、整理、归纳,得出他们的经验主义的结论的。
这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早的理论探讨,但重商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的研究是不科学的。
重农学派的经济理论1、自然秩序重农学派对自然秩序做出了解释:人类社会和物质世界一样,存在着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即他们所说的“自然秩序”。
“自然秩序”是“所有的人,以及一切人类的权力”必须遵守的,是“坚定不移的、不可破坏的,而且一般说来是最优良”的规律。
而斯密所说的自然秩序,就是一种竞争的市场经济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各种事物都听任其自然发展,听其完全自由,让每个人以自己的方法追求自己的利益,自利和竞争自然会把经济事物搞得井井有条。
2、纯产品魁奈认为,物质财富本身数量扩大,就是农业中不断生产出来的产品,通过这样的生产过程,除了补偿生产中耗费的生产资料(即种子)、工人的生活资料和农场主的生活资料外,还有剩余产品。
魁奈指出,这里所说的剩余产品就是“纯产品”。
3、阶级划分1、斯密的教条指斯密价值规定中的一个错误公式。
按照这个公式,商品的价值不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而取决于工资、利润加地租的所谓“三种收入”,即三种收入构成商品的价值。
最后推导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以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就通通由v+m两个部分构成,不变资本部分c就不翼而飞了。
2、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1)绝对优势绝对优势理论将一国内部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推演到各国之间的分工,从而形成其国际分工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是最早的主张自由贸易的理论,由英国古典经济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创立。
所谓绝对成本,是指某两个国家之间生产某种产品的劳动成本的绝对差异,即一个国家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个国家。
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主要阐明了如下内容:(1)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
(2)分工的原则是成本的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
(3)国际分工是各种形式分工中的最高阶段,在国际分工基础上开展国际贸易,对各国都会产生良好效果。
(4)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
(2)相对优势相对优势是指某种革新与其所替代的旧的技术相比,其先进的程度。
而相对优势度常常用经济收益,低初始成本,适应性的增强。
一段时间内储蓄的增加,社会声望。
回报的快速性等来表示。
一项革新较前一方案的相对优势度越高,改革新方案的使用率越高。
评斯密的国际贸易理论: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在国际贸易上,则主张自由地发展对外贸易,反对垄断和政府限制政策。
斯密认为,各国之间存在着“地区分工”,这种分工对大家有利,而保护政策却断送了这种本来可以分享的利益。
斯密这一主张的理论根源,在于他在批判重商主义时提出的优势原理。
他把优势区分为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认为一个社会要实现它的生产目的,必须根据优势进行分工,发展生产,在国际间开展自由贸易,这样才能为消费者提供丰富的消费品和必需品。
斯密从一国个人之间的分工和自由贸易推论到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
他强调,不论国内贸易还是国际贸易都要充分利用优势。
但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集中在成本分析方面,忽略需求面的影响;所以无法解释贸易利益在各国间的分配问题。
第七章李嘉图的经济理论价值理论的两大矛盾李嘉图在价值理论方面遇到了两大难关,即李嘉图体系的两大矛盾:第一个难关就是价值规律与利润规律之间的矛盾。
李嘉图不能在等价交换规律的基础上说明利润的来源,不能说明资本与劳动交换如何与价值规律相一致。
这是因为李嘉图把资本与劳动的交换看做例外现象是错误的。
第二个难关是价值规律与平均利润规律的矛盾。
换句话说,就是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规律与价值规律的矛盾。
这是因为李嘉图混同了价值与生产价格。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即比较成本原理)在历史上与现实中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1.比较优势原理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来论述国际贸易,揭示当时英国资本主义发展与国际经济交往的关系。
李嘉图原则上肯定了各国所交换的商品都是劳动产品,但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的规律在国内与国外不同,它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这里接触到了国际价值规律问题,但未能作出科学的表述。
2.一般说来,按比较优势原理进行的国际贸易,对参加贸易的各国都是有利的。
各国都发挥其自然条件或其他人为条件方面的优势,全世界各国都把资本与劳动用于最有利于本国的用途上,这样,世界上的产品必定极为丰富,数量多质量好,社会劳动得到节约,各国处在互惠互利的关系中,虽然各国所获利益大小不同。
3.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比较优势原理在国际贸易中能较充分地发挥作用,对促进资本主义发展起过良好的作用,这个原理对现实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为什么说西斯蒙第在经济学说史上占有特殊地位?西斯蒙第既是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又是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列宁曾把他的学说称为经济浪漫主义。
(1)西斯蒙第的学说代表了处在产业革命和经济危机下,受到灭亡威胁的小生产者的思想感情和经济要求。
他从小生产的破产和工人的贫困中发现了资本主义矛盾和危机的必然性,否认资本主义是合理的和自然的制度,表现了政治经济学自身的怀疑。
(2)西斯蒙第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矛盾,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一方面是生产力和财富的无限发展,另一方面劳动群众只能获得最低限度的生活必需品,因此,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必然发生。
这在经济学说史上是一个重要贡献。
第十章 19世纪初期的西方经济学1、马尔萨斯的人口规律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从两个公理出发:(1)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2)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
得出以下三个结论:(1)人口必然地为生活资料所限制。
(2)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一定会坚定不移地增长,除非受到某种非常有力而又显著的抵制的阻止。
(3)这些抵制,和那些遏止人口的优势力量并使其结果与生活资料保持同一水平的抵制,全部可以归纳为道德的节制、罪恶和贫困。
这三点就是马尔萨斯所说的人口原理或支配人类命运的永恒的自然的人口规律的基本内容,也就是马尔萨斯主义的要点所在。
2、萨伊定律萨伊定律也称作萨伊市场定律,一种自19世纪初流行至今的经济思想。
萨依定律主要说明,在资本主义的经济社会一般不会发生任何生产过剩的危机,更不可能出现就业不足。
定律得名自19世纪的法国经济学家——让•巴蒂斯特•萨依,不过萨依并非最早提出定律内容的人,真正提出相关概念的是英国的经济学家,历史学家詹姆斯•穆勒。
萨伊定律的核心思想是“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
这一结论隐含的假定是,循环流程可以自动地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
它包含三个要点:(1)产品生产本身能创造自己的需求;(2)由于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作用,不可能产生遍及国民经济所有部门的普遍性生产过剩,而只能在国民经济的个别部门出现供求失衡的现象,而且即使这也是暂的;(3)货币仅仅是流通的媒介,商品的买和卖不会脱节。
根据萨伊定律,在一个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由于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因而社会的总需求始终等于总供给。
1、简评马尔萨斯人口理论。
(1)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是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造成的劳动群众的贫困和失业,说成是存在于人类社会各个历史时期的普遍的人口规律作用的结果,然后反过来用这个所谓人口规律来证明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这种永恒的人口规律作用所形成的最好制度,认为只有这种制度才能使人口的增加受到自然的限制,才能改善人类的德性,使人类得到最适当的发展。
马克思科学地揭示了决定社会发展的不是人口,而是人们获得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人口本身同样是受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的。
生产方式包括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人口状况就是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关系。
离开了社会生产方式也就谈不上什么人口规律。
他把人类社会和动物界等同起来,抽象地从人的情欲中引伸出一个所谓永恒的自然的人口规律,来掩饰资本主义人口规律的特殊性质。
事实上,马尔萨斯在《人口原理》中所描绘的贫困、失业和罪恶,不过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特殊现象。
当马尔萨斯宣扬这种贫困与罪恶是由人口增长超过生活资料增长所引起的时候,正是英国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社会财富增长远远地超过人口增长的历史时期。
被马尔萨斯看做是对人口增长起抑制作用的贫困与罪恶,完全不是什么根源于人类本胜的无法避免的现象,而纯粹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
(2)马尔萨斯关于工资水平决定于工人人口数量的观点同样是不能成立的。
a.劳动基金即社会生活资料不是不变的数量;b.资数量不是直接取决于社会生产出来的生活资料的数量,而是取决于国民收入在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分配;c.资本主义制度下,工资水平是受相对过剩人口数量调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