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张晓风散文读后感

张晓风散文读后感

张晓风散文读后感
【第1篇】
自从阅读《张晓风散文》之后,我对散文有了另一番见解。

以前读散文感觉都是比较肤浅的小故事,只有看见有意思感兴趣的才会仔细品味一番,所以不常读散文。

而张晓风的散文却显得截然不同。

读张晓风的散文会让我身不由己,有一种幸福而无以言表的感觉。

她的散文语言深奥,却优美如画,细细赏读会有身临其境之感。

生动的内容,朴实的语言,深刻的道理,不需要华丽的辞藻,不需要灿烂的背景,依然扣人心弦般地带我们走进故事中,让我刻骨铭心,久久难忘。

我最喜欢张晓风散文《春俎》里的《山月》这篇文章。

这是一篇描写并赞美山月的文章,虽然短小,但是精炼,所谓“浓缩才是精华”。

认真品味、细细品读后就能够了解其揭示的深层含义,她用很简单的词句把山月的美藏在一字一句之中,一直围绕着“山月”二字,把山月那种寂寞、伟大、平凡、无情、孤傲的美描写得淋漓尽致,仿佛自己是山月一
般冷漠却又很伟大。

在我们眼里,看似平凡,看似渺小的事物,在她的笔下却能栩栩如生,让我们学会放低眼界,观察事物,学会用放大镜看待事物,学会用笔写出精彩文章。

张晓风的每篇散文我都很喜欢,读后的感觉就是意犹未尽。

我学会了很多写作方法和技巧,我还从中收集了很多好的句子和词语,相信会让我的文章更生动有趣。

用心读张晓风的书,会让人了解到这世上不同人与不同物不同方面的心态,以及天地人合的真谛!其实写作并不难,难的是要我笔写我心!张晓风就是这样!
这就是我
读完《张晓风散文》的感想,虽然没有大师般的水准,但至少是我用心写出的读后感。

【第2篇】
读了张晓风散文集,我感触颇多。

文章淡有淡味,浓有浓情。

有时广阔如人生,有时细小如牛毛。

文章涉及很多。

若说淡,一般都是谈一些文学方面的。

若说浓,那大都是谈人与人的故事。

看张晓风的散文,我总觉得,是在和人谈话。

但有些散文,语言里饱含着情感,浓的化不开。


着看着就腻了。

我认为作者感情非常丰富。

常人应该没有这么多的感触。

若说广阔,文章中的确有,但较少,我不太好分析。

若说细小,倒有许多。

作者经常从细小的事物中发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或者一些感受。

文章涉及自然,友人,物等很广泛。

我最喜欢看关于自然的或是故事的文章。

我选了一篇我喜欢的来谈谈。

《闻歌》是我最喜欢的文章之一。

内容大致是讲小孩唱歌的故事。

这个小孩唱的是首黑人灵歌,歌名叫“老黑乔”。

当时作者正开着车,被这歌声吓了一跳。

为什么呢?作者讲的很细,让人不住的感动。

“沉默的时候,黑人是输家——可是黑人一开口,连天使都要震动三分、退避三分。

”后面是最经典的一句。

“那歌声是整个非洲的乡愁,加上整个美洲的载重。

”这份沉重,写的多么恰当。

不轻不重,恰到好处的描写了这份沉重。

文章的重点在于,让人们知道应该怎么去诠释最好。

“成人唱歌,不知为什么有时反而坏事。

成人不透明,他总是把一首蓝色的歌加点红,唱成了紫……”
作者在让人有丰富的美感的享受中,又从中体会到一点有价值的东西。

这也许是张晓风散文的特色吧!
张晓风的散文,有浓有淡,有无有小,有情有景,像一幅唯美的画卷。

【第3篇】
张晓风散文集里收录了许多写儿女情长的篇章,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数《
母亲
的羽衣》等一些文章。

《母亲的羽衣》开头描写的是一个温馨场面,女儿入睡前搂着母亲的脖子问“
妈妈
,你是不是仙女变的?”张晓风写得极美,又极沉重,仿佛知悉世间所有秘密。

《常常,我相想起那座山》中,让我们欣赏到她对
大自然
的那份狂爱和“一个人,带一块面包,几只黄橙去朝山谒水”的那种率性。

“乍酱草软软的在地上摊开,浑朴、茂盛,那气势把整个山顶压住了。

那种愉快的水红色,映在她的脸庞上都不自觉地热起来了!”张晓风眼中
风景
都是有性格的。

可分为吓人的,静静的和令人怦然心
动。

一切水,投射到她的心境上便都有了感情。

另一篇散文《我喜欢》流露出了张晓风的真实性情。

张晓风向我讲述着她喜欢的一切。

她善于发现大自然社会中的真善美,向我们展示着生活中值得喜欢的种种。

冬日
清晨邻居的一声“早”,就会让她觉得世界是这样的亲切,空气中充满了和善。

如果我们也以一颗热情的,善于接纳的心对待万物,那么它们都将变成我所喜欢的。

由一尘不染而历经炎凉沧桑直逼人世内核,仿佛自风平浪静卷入狂风巨浪,张晓风有一双宁静清澈的眼睛,那里因隐藏着百年忧患的
海棠
血痕而有一丝忧郁,几分愤怒,但更多的却是自信,是担当,是困顿中不失安祥,凡常里有有庄严。

浩大的场景。

纷繁的群象,重大的
事件
,在张晓风散文中并不多见,但与那些浓墨重彩的长篇巨幅相比,张晓风的散文毫不逊色地具有令人震撼的情感经验和审美情趣。

如果你也想看的话,不妨去借阅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