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轮复习之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制度一、夏、商、周的更替和西周的分封制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西周时期为代表):①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王权与神权的结合;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④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延续性等。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全面认识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专制主义,二是中央集权。
(1)专制主义①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
②专制主义制度是一种政体,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一个人或少数人独裁政权的组织形式,体现在帝制的终身制和皇位世袭方面,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③专制主义在中国发展的趋势是:君权削弱相权,君权向绝对性和独断性发展。
(2)中央集权①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②中央集权制度是一种国家结构形式,与地方分权相对立,地方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但二者不能完全分开,中央对地方拥有统率权,地方服从中央。
③中央集权在中国古代的表现是:财政上:财源由中央垄断;行政上:中央直接任免官吏;司法上:法由帝颁,律由国掌;军事上:皇帝总揽军权;意识形态上: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2.原因(1)经济方面:这一制度的出现是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因为封建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正常发展。
(2)政治方面:封建地主阶级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维护封建土地制度,镇压农民的反抗。
(3)思想方面: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思想和后来吸收包括法家思想在内的儒家思想成为这种制度的理论依据。
3.特点(1)皇权的至高无上;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2)皇帝直接任免各级官吏;皇帝从决策到行使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3)皇权借助于神权来巩固和加强;以文化专制来巩固政治专制。
(4)中央和地方、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伴随于中央集权制度。
4.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调整中央机构。
如明代废丞相、设内阁,清代设立军机处来加强皇权。
(2)加强对地方控制。
如秦代设立郡县制,元代实行行省制。
(3)注重对官吏的监察。
如秦代设置御史大夫,汉代设置刺史来监察官员。
(4)注重官吏的选拔。
如秦代官吏由皇帝任免,隋唐之后实行科举制。
(5)加强思想控制。
如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独尊儒术。
5.评价(1)进步性①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防止分裂割据,抵御外国侵略,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②具有调集全国人力、物力进行兴修水利等工程建设的优势,保障了经济的发展。
③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④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2)消极影响①君主过分利用权力,往往会导致残暴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激化阶级矛盾。
②皇帝的无能或无知又是造成外戚、宦官专权的根本原因,皇权的削弱又会助长地方的分裂割据。
③文化高压政策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科技文化的进步。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的建立1.皇帝制度: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采用“皇帝”称号,这一称谓从此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沿用。
特征: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2.中央官僚机构: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这是秦朝中央三个最高官职。
丞相下面设有九卿,是中央政府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
丞相——皇帝的助手,协助皇帝处理政事,位高权重;御史大夫——是副丞相,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掌管军事。
级行政机构。
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直接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沿用并发展完善。
总结:秦朝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的建立,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探究点三正确认识秦朝的历史地位】(1)完成统一,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自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先后灭六国;统一越族地区,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统治,击退匈奴,取得河套地区。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封建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2)开创的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制度和措施,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所继承和改进。
如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制定秦律,统一度量衡、文字、货币、车轨、驰道、邮驿等。
(3)秦朝因暴政而亡国的教训,为汉初统治者所吸取,促成西汉初年兴盛局面的出现。
秦朝徭役繁重,刑罚严酷,赋税沉重,结果引发农民起义而速亡。
汉初统治者以秦亡为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促使“文景之治”盛世局面的出现。
(4)秦朝修筑的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最雄伟的建筑之一。
例 1 [2009·重庆卷] 下列关于秦朝的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 a.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免 b.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事c.小篆以外出现了隶书 d.私学也可以教授律令三、汉至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1.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巩固中央集权制度)例 2 秦朝统一后,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关于下面的“秦朝统治机构示意图”,表述不正确的是( )a.秦始皇开始建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 b.秦律的颁行,说明秦朝是一个法治国家 c.中央机构职责明确,并设置监察部门 d.秦朝实行郡县制【知识延伸】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主要有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
由分封制到郡县制,主要反映管理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行政任命官员的变化,属于政治制度进步的表现。
由郡县制到行省制的变化,主要反映行政区划的变化,一般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区越划越小,越划越多。
例3 [2010·安徽卷] 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
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汉承秦制”】(1)①承袭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②承袭秦朝的监察制。
汉武帝发展为刺史制度,监察郡国等地方高官。
东汉时,刺史地位进一步提高,后成为地方长官,掌军政;③承袭秦朝的郡县制。
郡守县令的任免权归皇帝;④承袭秦的田租、户赋徭役、兵役制,西汉发展为编户制度,以加强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
(2)趋势:①由相权较重到皇权集中。
②由机构简单到组织庞大。
③由诸侯分立各自为政到中央集权。
④由治理中原到统治边疆。
⑤由凭际遇用人到建立发展一整套的人才选拔制度。
(3)意义:积极作用:巩固了新兴的处于上升时期的封建政权;维护了中国长期统一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了中原与边疆的交流;形成了一套封建教育制度和人事制度。
消极作用:皇权无限扩大;封建特权制度化、普遍化;封建道德、礼教体系化。
【思维发散】“汉承秦制”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延续性,它有利于两汉统治的建立和巩固,有利于地主阶级专政的延续;它既稳定了汉朝初年的统治秩序,又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完善起了一定的作用。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例4 [2009·海南卷] “汉承秦制”,亦有创设。
以下属西汉创设的制度是( )篇二:中国古代经济制度中国古代经济制度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赋税【重点提示】是中国古代国家宏观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
赋税制度是国家为保障国家机器的运作而对劳动人民进行的强制征税。
它随土地制度的变化而变化。
赋役是维护封建统治和剥削、掠夺人民的工具,是运用国家政权对农民进行超经济剥削的手段。
封建财政管理的出发点和根本归宿点,就是如何保证赋役来源和加强对赋税的攫夺。
1、中国古代赋税的主要内容①以人口为依据的人头税和以人丁为依据的丁税。
②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
③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田租)。
④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兵役和其他苛捐杂税。
2、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沿革:夏商周(奴隶社会):实行贡赋制度,这是赋税制的雏形。
当时还没有土地税或地租春秋: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
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
它承认私田合法,这就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标志着井田制的瓦解。
特征: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
两汉:编户制度。
两汉对百姓的管理,实行编户制度。
那些被正式编人政府户籍的自耕农、佣工、雇农等,称为编户齐民。
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资产多的,要多纳税。
编户齐民对封建国家的义务有田租、算赋或口赋(人口税)、徭役、兵役等。
汉代的田租较轻,但人口税和更赋(代役税)很重。
特征:我国封建社会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
魏晋南北朝:北魏:租调制(与均田制相适应)北魏租调制规定: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2石、调帛或布1匹。
丁男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
隋唐时期:1、租庸调制(1)沿革:开始于隋,完善结束于唐(2)与前代变化:隋唐在租调制的基础上开始征收“庸”;隋与唐不同(3)原因:a、吸取隋亡教训;b、唐初政局混乱,经济衰败,财政困难。
因此减轻人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成为当务之急。
(4)指导思想:轻徭薄赋(5)作用:保证农时,减轻负担,开垦荒地;保障了政府赋税收入,巩固了府兵制。
2、两税法(唐中叶产生的两税法是中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关系特别是土地(均田制)关系变化的产物。
它适应了当时丁口转移、商品货币经济有所发展的新情况。
)(1)内容:课税对象:“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
”征课内容:包括户税和地税课税标准: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征课时间:分为夏秋两季征课形式:先“定税计钱”,交纳时再“折钱纳物”征课原则:“量出以制入。
”创我国预算原则之先,量出为入是中国赋税史上仅有的创见。
(2)特点:以资产和土地的多少作为纳税标准,即以资产税取代自战国以来的人丁税。
这次改革的基本精神是改税丁为税产,这符合土地集中和贫富升降的社会现实。
两税法替代租庸调,是地主土地所有制高度发展的结果,奠定了唐后期至明中叶中国古代赋税的基础。
(3)作用(两税法实行的社会经济意义):①两税法统一了税制,扩大了征税面,保证了国家财政税收;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②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惟资产为宗,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两税法规定贵族、官僚、客户、商人都要交税,这就扩大了税源,此外客户纳税,反映了其地位由非法到合法及其人身依附关系的相对减轻。
);③两税法将唐代名目繁多的杂税,统一归并为户税和地税两种,这样既简化了征课名目,又可使赋税相对确定。
从制度上避免官吏乱摊派的可能。
④两税法按照各户的贫富程度确定征税标准,较为公平。
⑤两税法以货币计算和交纳赋税,对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4)地位:两税法是赋税制度史上的转折点,它标志着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过渡到以土地财产多少为主,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