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十六计繁体

三十六计繁体

篇名三十六計作者賴葆爵。

善化高中。

二年九班。

篇名三十六計壹●前言在軍訓課上教官提到孫武的柏舉之戰,我非常讚嘆孫武的智慧,真是神乎其技,出神入化。

但三十六計之中也有很多關於古人的軍事計策,也另人嘆為觀止,從古代歷史和我們周遭生活間,用兵外交,事業上的權利爭奪等,幾乎不脫離三十六計的範圍。

雖然我剛開始原本認為三十六計是過去小人所編的閒書,但經過老師的解釋,原來三十六計是為了保護自己的生命安全,和為了為君主效力,使得我不僅想到也有些計是犧牲自己,完成大局,例如,要離刺慶忌。

總之,如果想要在必要時保命防身,至少先懂三十六計的一兩個吧!貳●正文一、三十六計的考源三十六計中,最為人們耳熟能詳的,是「走為上策」。

但我們常用來寫文章或描述事件和人物時,你是否了解其中的涵義和來源?而能正確的運用它呢?「三十六計,走為上策」在歷史資料上的最早出現的,是魏晉南北朝「南史」(註一)的「王敬則傳」(註二),以及北宋釋惠洪《冷齋夜話》(註三):「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三十六計以易經根據其中陰陽變化,引用易經二十七處,以及運用六十四掛中的二十二掛。

而三十六計最早成書於明清之時。

「南史」中述說南朝宋將檀道濟(註四)避魏的故事。

《南史.檀道濟傳》中記載,宋朝開國武將檀道濟,曾率兵征伐前秦,戰功連連。

宋文帝即位後,檀道濟被封為「武陵郡公」,都督征討諸軍事,統帥大軍,征討北魏的戰事中,打了三十多仗,每戰必勝,曾進攻到歷城(今山東)一帶,後來因軍糧耗盡,只好不得不退兵。

在檀道濟準備撤軍之時,宋軍有投降魏軍的士兵,竟把缺糧的情況告訴魏軍,並建議趁機攻擊。

魏軍當夜派了間諜到宋軍營地探察,檀道濟早料到魏軍會來這一套,便故意令士兵將軍糧,用大包大包的沙子充做米,還刻意邊數邊唱,直到數千石,一袋袋的沙子,堆積如山,再把些許的米灑落在上面掩飾。

魏軍的密探,將他們見此一事報告上級,魏軍以為宋軍糧食有餘,而不敢追擊,還把洩漏給他們情報的戰俘處死,說他們是假降謊報的間諜。

檀道濟因此得以脫困,率軍平安撤回。

這個家戶通曉的「唱籌量沙」的計謀,完全發揮了他機智靈活的智慧。

南朝宋滅亡後,蕭道成稱帝,建立了南齊。

(註五)《南史.王敬則傳》有說到:王敬則是南齊的輔國將軍,不識字,為人奸猾奸詐。

齊明帝時,王敬則起兵造反。

而當時明帝病入膏肓,明帝的兒子蕭寶卷準備逃走,王敬則聽到這消息,諷刺地說:「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汝父子唯應急走耳。

」但是為何用六六三十六計之名目,那只是借用太陽六六之數(註六),表示詭計多端而已。

因為古人對「三十六」這數目特別愛用,對許多虛數名詞都給他套用「七十二」「三十六」「十八」等數字。

例如:三十六獸、三十六禽、三十六菀、三十六宮、三十六國、三十六郡、滿清十八大酷刑。

甚至孔子再三千個學生當中,也硬找出七十二位湊出來做「賢人」之數。

二、三十六計之實例涵義自古到今,我們生活通常與戰場或官場做比喻,在於三十六計裡面的典故,有大部分都是古人經驗的累積,此篇我們引用了好多古老的例子,我們要學習古人的經驗,應用他們的智慧。

01.田子春為主討兵權:此為第十四計,「借屍還魂」。

話說漢高祖劉邦做上皇帝之後,一直殺害握掌兵權的功臣,韓信、英布、彭越、陳稀。

一直對異姓諸侯深感憂心,在病危時,召集群臣在床邊宣示:「以後不是姓劉的不可以封王,沒有功績不得封侯,若違反者,天下圍攻。

」最後駕崩。

之後朝廷大權盡歸皇后呂雉,呂後掌權開始排除異己,殺害臣子及諸侯,把漢朝變成呂家天下,未被誅殺的也都奪回兵權。

有個齊王叫劉澤,看到他的各兄弟被呂后的禍害到這種地步,忍不住大哭起來,突然有旁人說:「大王,什麼是讓你這麼悲傷。

」劉澤回頭一看,原來是田子春,一個工於心計的心腹,對他說:「為何不傷心呢?我雖然是王,但是父王給我的二十萬兵甲,被呂后討回去了。

」田子春笑著說:「這有什麼困難?相信我,我有辦法去京城討回兵權。

」劉澤突然滿懷希望,望著他「真的嗎?」「那還用說喔?你給我一筆盤纏和黑白兩匹駿馬就行了。

」劉澤馬上答應,田子春還帶他的兒子一起上路,前住京城。

他打聽呂后最心腹的人是六功大使張石慶,便開始往他身上打主意.田子春知道張石慶每天上朝一定經過他門前,故意把白馬綁在門口,張石慶看到就問是誰的馬,棧主說:「這住客的。

」張石慶稱讚道:「的確是匹良馬。

」第二天早上,田子春又將黑馬牽出來.張石慶看到,又稱羨不已,然後田子春來到張時慶的住處,見到衙門前面有間大宅子們上寫著「出租此屋」就靈機一動,立及上前問僕人:「這房子需要多少錢出租。

」那門公看他一眼就問:「你是什麼人呀!這是老爺的房子,你租的起嗎?」田子春喊著說:「我是街上牽馬的那個,你回報你老爺就知道了。

」然後田子春被叫進去,張石慶一見到他很高興的問:「你那兩批馬能賣給我嗎,價錢絕對不會讓你吃虧。

」田子春很恭恭敬敬的說:「那兩批馬是一對良駿,我特地從山東那裡買來的,老爺喜歡的話就給好了,反正我只不過賣馬賺點錢來罷了。

」張石慶聽到欣喜忘懷便就問:「你貴姓。

」「敝姓田」「太好了!恰好與我同姓,既然你要發達,索性做我的舅子罷了。

」,田子春當然聽到眼睛為之一亮,立即上前拜張石慶為姐夫,然後田子春每天和張石慶高談濶論,使得張石慶歡喜。

有一日談話間,張石慶提起呂后的事,田子春見到時機,便說如果姐夫向太后,奏請封呂氏三人為王,她一定很歡喜,並且向他分析了國策利害之間,張石慶猛稱讚好計。

翌日張石慶果然奏請封三呂為王,太后很高興,然後問臣相「這樣行嗎?」陳平同意,然後就封呂超為東平王,呂祿為西平王,呂產為中平王,又封張石慶為末聽丞相,然後賞金三萬。

張石慶歡喜不已回來告訴田子春,田子春突然驚訝了一下:「真該死!我不應該酒後胡言,這樣子會毀了呂家天下的。

」張石慶也吃了一驚,田子春又說:「是這樣的,在外還有姓劉的王在外,無兵無權,如今見到三個姓呂的封為王,自然會引起他們不高興,造反起來,這樣不就完了嗎?」張石慶聽到了之後,連忙問:「怎樣才好。

」「現在我有辦法,就是給姓劉一點好處,然後如此這般、如此這般…。

」然後張石慶聽了眉飛眼笑心中暗爽了起來。

當晚,張石慶入宮見太后就說:「傳聞說關外三個王劉澤、劉號、劉長、知道呂后封三呂為王,心中不爽,想造反了。

」「然後有什麼辦法制止他呢?」呂后問張石慶說:「將三王給於賞賜,給於兵權效忠呂家,他們就不會造反了。

」「對呀!你說的對呀!」太后立即叫陳平入宮,然後討論這事,陳平心中有打算,想必是有人打進來替劉澤討兵權了,太后問劉氏三王中誰無兵無權,陳平答只有山東劉澤正閒著,無兵無權。

太后叫劉澤入朝,劉澤聽到太后叫他上京,然後馬上啟程,太后殿上見到劉澤說:「我今天把兵力軍權交給你,務必要慎重。

」.當太后拿著兵印,心中卻突然有了畏懼,然後又問陳平是否給他好嗎?陳平說:「太后英明不需懷疑,給就對啦!」太后把兵印交給了劉澤,太后又問要給多少兵馬?陳平說:「太后主意就好。

」「三萬。

」劉澤不說話,太后又說「五萬」劉則還不開口,「七萬」劉澤眼神依舊太后火大了「不給了,回去!」當太后揮手示意時,陳平馬上道說:「劉澤,還不叩頭謝恩,太后給你五五二十五萬兵馬。

」劉澤急忙下跪,這下子嚇著了太后,原來陳平有此一算,但君無戲言,只好對劉澤說:「看在高祖的面上,就許於你了吧!」次日清晨,劉澤馬上率領二十五萬大軍在京外駐紮,然後田子春從張石慶的部下帶出黑百兩匹駿馬,託言打獵,便到郊外舆劉澤會合,然後前往山東回去了。

數日後,呂后派去山東的間諜,向呂后報告劉澤造反了,呂后氣憤地召陳平說:「都是你說給劉澤二十五萬大軍,如今他造反,你如何解釋!」陳平從容回答:「不是我的錯呀!是張石慶提議的。

」呂後傳張石慶,憤怒的說:「都是你的歪主意,把你的烏紗帽摘下,革職查辦,永不錄用。

」田子春看似是奸詐小人,對於之前所說的話,出爾反爾、詭計多端,計謀反覆無常,但是,卻忠心耿耿於劉澤,對於主子的遭難,獻出計策、大膽冒險與呂后和張石慶徘徊,等待時間拿到兵權一舉攻下漢朝。

此故事我們看到,田子春的有情有義、胸懷奇謀,因此,我們對於三十六計的感觀,不該只有小人之心來看待他,在於間諜裡面的死間,也是胸懷熱情、腹中飽囊,壯烈犧牲。

田子春只是用於更敏捷的思緒,奪回兵權。

最終目的希望能在劉澤之下有所抱負。

三、三十六計各項講解01.第一計-瞞天過海是使用偽裝的手段,利用機會,趁對方不注意的時候,出其不意的行動,讓人措手不及。

02.第二計-圍魏救趙利用敵人的精銳去攻打別的國家,當二軍相持不下時,趁隙攻佔敵方的本土,待敵回國的時候,在途中予以迎頭痛擊,並把他們消滅掉,這是孫臏的做法。

03.第三計-借刀殺人利用矛盾、反間、離間等謀略,巧妙的借用別國的力量,來擊敗敵人,並能保存自己的實力。

04.第四計-以逸待勞乃佔有利的形勢,一面防止敵人的功擊,一面養精蓄銳,等到敵人士氣低落的時候,再採取主動攻擊的策略。

05.第五計-趁火打劫趁著人家的家裡失火時,闖入屋內掠奪財物,也就,是說趁著敵人處於危險混亂的時候加以攻擊的策略。

06.第六計-聲東擊西利用巧妙的方法誘敵,使敵人產生錯覺,再乘機消滅敵人。

07.第七計-無中生有所謂無中生有是將沒有假裝成有,使出虛虛實實的手段,以混淆對方判斷的策略。

08.第八計-暗渡陳倉此計和聲東擊西有異曲同工之妙,亦即假裝要出兵攻擊,誘使敵方注意,集中兵力防備,我方卻從另一個方向予以突擊。

這即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策略。

09.第九計-隔岸觀火靜觀對岸火勢,按兵不動,不論遇到任何事,就靜靜的觀察變化。

10.第十計-笑裡藏刀表面上露出笑容,態度和善,使人疏於防備,而自己卻秘密策劃,準備充份後,一舉打敗對方,這是表面柔和,卻暗藏殺機的策略。

11.第十一計-李代桃僵就是捨棄李而獲得桃的策略。

也就是用最小的損失得到最大的勝利。

12.第十二計-順手牽羊原來的意思是說,在路上看到一隻羊,便順手把牠牽回去的意思,就是趁對方不注意的時候,把人家的東西拿走。

13.第十三計-打草驚蛇以木棍揮打四周的草叢,使躲在草中的蛇驚惶奔走,進而加以捉捕。

當敵情不明時,應切實掌握情況後,再展開行動,如此才不會陷入敵人的埋伏中。

14.第十四計-借屍還魂原意是指,已失去的效用東西,又以另外一種方式出現。

15.第十五計-調虎離山老虎是山中之王,因此若想打虎,必須要先把老虎從山中引誘出來,所謂虎落平陽被犬欺,因為老虎離開了山區後,威風盡失。

這句話用在戰略上,就是說當強敵一但離開其根據地,失去了優勢後,再予以攻擊。

16.第十六計-欲擒故縱以退為進,卻抑先與的策略。

在包圍攻擊時,故意放縱敵人,並不是任意的放縱敵人,而是先放鬆一下,不把敵人逼的太緊,然後出奇襲攻擊對方。

17.第十七計-拋磚引玉其意是指:利用沒有價值的東西來換取珍貴而有價值的策略。

有以小易大、以賤易貴的意思。

18.第十八計-擒賊擒王挽弓當自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