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编写:机械设计及自动化系目录一.概述二.传动装置的总体设计三.减速器结构四.传动零件的设计计算五.装配图设计第一阶段六.装配图设计第二阶段七.完成减速器装配图八.零件工作图设计九.编写计算说明书十.准备答辩参考书目一.概述通过本减速器的设计,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掌握机械设计中遇到的几个重要问题:机械设计的一般步骤1.强度计算与结构、工艺要求的关系。

2.标准在设计中的重要性,正确使用标准。

3.结构与工艺的关系、零件工艺性的考虑。

4.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思考题:(1).零、部件的结构设计除考虑强度外还考虑哪些问题?(2).为什么说设计是绘图与计算交叉进行的过程?(3).为什么要采用标准?标准有哪些内容?标准件是否都有产品?二.传动装置的总体设计传动装置总体设计的目的是确定传动方案、选定电机型号、合理分配传动比及计算传动装置的运动和动力参数,为计算各级传动件做好准备,步骤如下:1.了解传动装置的组成和不同传动方案的特点、合理拟定传动方案V带传动、链传动、圆柱齿轮传动、圆锥齿轮传动、蜗杆传动、行星齿轮传动的特点:2.了解减速器的主要类型和应用特点(参考书目【1】、【2】)3.初步确定减速器的结构和零部件类型(1)减速器级数的选择(2)确定传动件布置型式(3)初选轴承类型(4)决定减速器机体结构(5)选择联轴器类型4.选择电动机(1)选择电动机的类型和结构型式根据经济性、使用要求、工作条件等选择(参考书目【3】)(2)选择电动机的额定功率P ed 等于或稍大于P d(电机工作功率),即:P ed≥P dawd p p η=)(1000kw FVp w =5423421ηηηηηη=a式中:η1、η2、η3、η4、η5分别为带传动、轴承、齿轮、联轴器、卷筒的效率。

(3)确定电机的转速n m(4)记下电机的型号、额定功率、满载转速n m 、外型尺寸、中心高、轴伸尺寸、键联接尺寸 以备用。

5.确定传动装置的总传动比和分配传动比n ma i i i i nn i .......321==分配传动比是设计中的重要问题,应力求合理。

原则如下:(1) 各级传动比应在合理范围内(2) 各级传动尺寸应协调,结构匀称合理 (3) 尽量使传动装置外廓尺寸紧凑、重量较小 (4) 动零件之间是否干涉、碰撞 (5) 各级大齿轮的浸油深度合理 (6) 各级齿轮传动强度尽可能一致 6. 计算传动装置的运动和动力参数计算各轴的转速、功率、转矩并列表备用思考题:(1)各种机械传动型式有哪些特点?其适用范围怎样? (2)为什么带传动布置在高速级?链传动布置在低速级? (3)选择电机包括哪些内容?(4)合理分配传动比有什么意义? 分配传动比时要考虑哪些原则?(5)传动装置中各相邻轴间的功率、转矩、转速的关系如何确定?同一轴的输入功率与输出功率是否相同?设计传动件或轴时用哪个功率?三.减速器结构 参考书目【3】1.减速器各部位及附件的名称和作用 (1)箱体 (2)箱盖(3)观察孔、观察孔盖、通气器(4)油标、油尺(5)放油螺塞(6)起盖螺钉、定位销(7)地脚螺拴、轴承旁联接螺拴、箱体与箱盖联接螺拴(8)轴承端盖、轴承端盖螺钉、密封装置、调整垫片(9)吊环、吊钩、起吊装置2.减速器拆装实验思考题:(1)箱体上有关尺寸如何确定?应考虑哪些问题?(2)密封装置的作用是什么?有哪些结构型式?各适用于什么场合?(3)定位销的作用是什么?其位置如何确定?四.传动零件的设计计算1.带传动的设计计算(参考书目【1】)确定带的类型、型号、根数、中心距、大(小)带轮的直径、带长、带轮的结构及在轴上的固定、带作用在轴上的拉力、考虑带的张紧方式。

2.齿轮传动的计算(参考书目【1】)(1) 高速级齿轮传动的计算确定齿轮传动的参数:毛坯、材料、热处理方式、精度等级、中心距、传动比、标准模数、螺旋角、变位系数、齿数、齿宽、齿顶圆直径、齿根圆直径、分度圆直径、齿轮结构、固定等。

(2) 低速级齿轮传动的计算确定齿轮传动的参数:毛坯、材料、热处理方式、精度等级、中心距、传动比、标准模数、螺旋角、变位系数、齿数、齿宽、齿顶圆直径、齿根圆直径、分度圆直径、结构、固定等。

思考题:(1)带传动设计的原始数据有哪些?(2)齿轮传动参数中,哪些应取标准值?哪些要精确计算?哪些应圆整?(3)如对圆柱齿轮传动的中心距数值进行圆整,应如何处理m、z、ß、x等参数?(4)三种齿宽系数Φd、Φa、Φm之间是什么关系?能否分别任意选取(5)齿轮的材料与齿轮的结构之间有什么关系?直径大于500mm的齿轮应该选用什么材料?(6)开式齿轮传动的设计要点有哪些?五.装配图设计第一阶段1.轴的设计(参考书目【1】)(1)轴径的初步估算(2 ) 确定机体内壁和轴承座端面的位置应考虑轴承的支承刚度、轴承旁螺栓的安装尺寸、端盖尺寸、密封件尺寸及拆卸空间、挡油环、甩油圈的尺寸、并力求总体尺寸最小。

(3)轴的结构设计应考虑轴上零件的轴向、周向定位。

轴上零件是标准件时,应以标准件为准定尺寸、结构。

(例如:轴承、弹性挡圈、联轴器、密封件等)(4)轴的支点距离和力作用点的位置(5)轴的校核计算应用安全系数法校核轴的强度,三根轴各选2~3个危险截面分别校核。

2.传动零件的结构设计(1) 齿轮的结构设计应考虑齿轮的毛坯、材料、热处理方式、精度等级、批量等(2)轴承端盖的结构设计(参考书目【3】)(3)轴承的润滑和密封(参考书目【3】)思考题:(1)绘制减速器装配图从何入手?装配图在设计过程中起什么作用?(2)绘制减速器装配图前应确定哪些参数和结构?(3) 如何选联轴器?你采用哪种联轴器?(4) 本阶段设计中哪些尺寸必须圆整?(5)轴承在轴承座上的位置如何确定?(6)轴外伸长度如何确定?(7)阶梯轴各段的长度如何确定?(8)圆角、退刀槽的尺寸如何确定?(9)应用安全系数法校核轴的强度时,如何确定危险截面?六.装配图设计第二阶段1.减速器的箱体设计(1)毛坯(铸造、焊接)考虑其工艺性、材料。

(2)刚度(3)箱体内零计的润滑、密封、及散热。

(4)考虑其加工、装配工艺性2.减速器的附计设计(1)观察孔、观察孔盖观察孔大小要合适,方便观察和手能伸入进行操作。

观察孔盖与箱盖间应用垫片密封,上装过虑网。

(2)放油螺塞放油孔的位置应开在油池最低处,放油螺塞与箱体间应用垫片密封。

(3)油标、通气器、启盖螺钉、定位销(参考书目【3】)思考题:(1)减速器箱体、箱盖的作用是什么?(2)箱体、箱盖的刚度为什么特别重要?(3)采用哪些措施保证机体的密封?(4)定位销的设计应考虑哪些问题?(5)减速器各附计的作用是什么?(6)通气器的位置如何考虑?(7)输油沟和回油沟有何区别?(8)七.完成减速器装配图(参考书目【3】)1.标注尺寸(1)特性尺寸:中心距。

(2)配合尺寸:基本尺寸、配和代号、精度等级。

(3)安装尺寸(4)外形尺寸2.技术特性包括:输入功率、转速、传动效率、总传动比、各级传动比、传动特性3.技术要求(1)对零件的要求(2)对润滑剂的要求:牌号、用量、补充、更换时间(3)对密封的要求(4)对安装调整的要求(5)对实验的要求(6)对包装、运输、外观的要求4.对所有零件进行编号5.列出零件明细表及标题栏思考题:(1)装配图上标注的尺寸有哪些?起何作用?(2)如何选择减速器主要零件的配合与精度?滚动轴承与轴和座孔的配合如何考虑?(3)装配图设计中要写出哪些装配图?有哪些内容?(4)为什么在机体剖分面处不允许使用垫片?(5)减速器各零件的材料如何选择?(6)轴承为什么要调整间隙?如何调整间隙?八.零件工作图设计(参考书目【3】)1.轴类零件工作图的设计要点(1)视图:一般只需一个视图,外加剖视图、局部放大图。

(2)标注尺寸:凡有配合的直径,都应标出尺寸偏差。

标轴向尺寸时,应选好基准面,不允许出现封闭的尺寸链。

(3)表面粗糙度(4)形位公差(5)技术要求2.齿轮类零件工作图的设计要点(1)视图:一般用二个视图表示,外加局部剖视图。

(2)标注尺寸(3)表面粗糙度(4)形位公差(5)啮合特性表:包括齿轮的主要参数及测量项目。

(6)技术要求3.机体类零件工作图的设计要点(1)视图:一般用三个视图表示,外加局部剖视图。

(2)标注尺寸(3)表面粗糙度(4)形位公差(5)技术要求思考题:(1)零件工作图的设计包括哪些内容?(2)如何选尺寸基准?(3)分析表面粗糙度与工作性能、加工成本之间的关系(4)分析轴的形位公差对工作性能的影响?(5)零件工作图哪些尺寸需要圆整?(6)为什么尺寸链不能封闭?(7)分析机体的形位公差对减速器工作性能的影响?(8)九.编写计算说明书1.内容(1)目录(2)设计任务书(3)传动方案的拟定(4)电动机的选择及传动装置的运动和动力参数计算(5)传动零件的设计计算(6)轴的计算(7)键联接的选择和计算(8)滚动轴承的选择和计算(9)联轴器的选择(10)参考资料(11) 其它内容:装配、拆卸、安装时的注意事项,啮合件及轴承的润滑方法和润滑剂的选择,散热和冷却。

十.准备答辩完成设计后,应及时做好答辩的准备。

(1)老师签字,叠好图纸。

(2)做好总结、巩固、心得。

(3)提出自己的更好的方案及改进措施。

参考书目【1】邱宣怀主编,机械设计(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龚溎义主编,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杨黎明等编,机械零件设计手册,国防工业出版社,1984【4】蔡春源主编,新编机械设计手册(第一版),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5】周开勤主编,机械零件设计手册,(第一版),机械工业出版社,1994 【6】吴宗泽主编,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手册(第一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