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读后感

《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读后感

读《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有感
以前在上中小学的时候,我从来没有想过我们为什么要学这些知识。

只是笼统的明白:学好知识,考个好成绩,以后可以考个好大学。

而在华老师的课上,他每一次都会告诉大家我们为什么要学这门课;为什么要学这些知识——因为我们某种需要,所以要学;因为为了后续的学习,所以我们要学等等。

所以,在他的课中,我最欣赏的就是他的——导入情境,也正是因为“导入情境”——解决了why这个问题。

从心理学角度讲,学生刚上课时心理处于紧张、消极的状态。

生动新颖的导入可以使学生自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为完成新的学习任务做好心理准备在紧张枯燥的数学课上,教师运用与新知识相关有故事情节的资源,呈现生动形象的内容,让学生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感知体验,产生对新知识探求的迫切心情和欲望,从而进入对新知识的学习。

在《角的度量》一课中,华老师首先拿出杀手锏——滑滑梯。

学生一看,立马就来了兴趣,在想老师到底在买什么关子?随着老师问题的提出,学生也拨开了一层层神秘的面纱。

当老师去掉两个瘦的和胖的滑滑梯,留下中等的那个滑滑梯,问:“滑梯的角要多大才算合适呢?”这是同学们犯难了……于是,学习“角的度量”便有了“借口”,接着,就自然而然的进入了主题,这样的情境既贴近生活,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乐不为呢?
游戏是学生们喜欢的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手脑并用的协调能力,数学教学过程中若能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游戏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游戏中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无疑能使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在《圆的认识》一课中,华老师开始引入一个情境——“宝物距离你左脚3米”。

一听宝物一词,就给大家带来了新鲜感,顿时激起了学生想要找到答案的欲望。

接着,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原来距离宝物3米的比方不止一个,可以有很多地方,当然是建立在平面上的,而这些地方形成的点就构成了一个圆,从而顺理成章在感观思维上就给了大家一个圆的概念。

而在最后课尾时的情境与课前导入情境遥相呼应。

因为在这个时候,学生已经在理性思维上已经掌握了圆的基本特征。

当老师再问:“‘宝物距离你左脚3米’,‘一定’是在以左脚为圆心,半径为3米的圆上吗?”学生很容易意识到圆是建立在平面的基础上的,又联想到现实生活中与圆有关的东西,学生很容易想到——球。

从而通过延伸大家又有了球的感观概念。

不过华老师点到为止,给了大家更大的思考空间。

另外,外部刺激能唤起主体的情感活动,并且能在大脑皮层中形成优势,兴奋中强化理解和记忆。

因此,进行抽象的数学教学时利用实物导入,能充分利用学生的肢体感官增强学习兴趣。

例如,在《长方体的认识》一课中,因为长方体的认识首先涉及到面、棱、点的认识,所以华老师以切苹果为例,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了苹果上的面、棱、点,直接就陷学生于长方体中,又通过引导学生对手中的学具有序的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比一比、量一量,以动手、动脑便使长方体的面、棱、点的特征很清晰的进入学生的脑中,形成鲜明深刻的表象。

接着,老师再利用立体模型,问:是否是长方体及其原因,由具体实物抽象出立体图形,形成了一个质的飞跃。

引入问题怀境仅仅是问题情境服务于课堂教学服务于学生学习的一部分,仅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契机,并不是它的全部,中国有句古话:“先入为主”。

好的导入问题情作为整个课堂教学的一个引子,能快速激活学生的元认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起学生的思维碰撞,进而使学生快速投入到新的学习任务中。

它应该是一个交互的场,更多地给师生提供一个思想、情感、认知和行为的交流空间,让学生在这个空间中可以主动地去做数学,反思自己的学习在做的过程中发现新的数学问题,引起认知结构上的冲突,能够有所思、有所悟、从而明确新的学习任务。

在华老师的课上,你总能感受得到华老师是循着三个维度去思考的——why、what和how,同时他也是这么做的。

Why——为什么要学;what——学什么、教什么;how——如何学、如何教。

而导入情境解释了why——为什么要学这个问题。

所以,在每一堂课上,我最欣赏的就是华老师教学中的导入情境。

很多教学内容其实很枯燥乏味,而导入就像是一道菜中的盐,少了它,整盘菜便食之无味。

所以老师学要在进入正题之前需要先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那么接下来的课才会有活力。

而导入应立足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感性基础上,在贴近生活的同时,刺激他原有的感知基础,那么学习就是由感性思维到理想思维的转变,而导入情境就是之间的桥梁。

所以可想而知,导入情境在教学中也相当重要。

看完华老师的课堂实录后,华老师还有一点让我很敬佩。

那就是他从来不会否定任何一个学生,在改正之前,他都是先给予鼓励与支持,即使在同学之间,他也努力引导学生不要随意的否定一个人。

这一直都让我很感动。

例如,在讲《圆的认识》的时候,老师问:“怎样画个大圆?”有个学生的意见是:“很多人手拉手围成一个圈。

”立马有同学反驳说:“但是不圆啊。

”而华老师却说:“在说但是之前,应该先说她的创意好不好。

首先应该看到人家好的一面,然后再说但是……”是的,或许一个否定,下次那位同学就再也不敢发言了;同
样地,一个肯定,又会让她再次充满信心站起来发言。

所以,给与学生适时的肯定很重要。

其实,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而华老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典范,而在以后的教学道路上,我们应当循着这条路去创新,做好“教学育人”这门课。

相关主题